正文 第2章 引子(1 / 1)

1911年注定是一個民情激奮的年份,正當革命的先驅們為中國四萬萬民眾的命運上下奔忙奔走呼告的時候,身在甘肅一個以冉姓居多的村寨的五世貧農子弟冉世存迎來了自己的青年時代。不安分的血液在他的胸腔裏熊熊燃燒起來,他在一夜之間就感到自己長大了,接下來他就徹徹底底地熱血了一把,在與鄰村豪強爭水的械鬥中失手打死了末代舉人周半世的獨生子,從此開始了他福禍難料的流亡生涯。

在流亡過程中,冉世存結識了同樣苦命的蘭花花,正像所有發育正常的青年男子都要娶妻生子一樣,兩個苦命人在苦難中磕磕絆絆地組成了家庭。殊不知,冉世存就此拉開了家族婚姻史上“弱弱結合”的序幕,鯉魚躍龍門的機會也似乎就此與冉家無緣了。生活依然動蕩,家勢浩大的周半世為獨子組織的複仇活動仍在繼續,為躲避追殺,冉世存注定要一輩子顛沛流離,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他的後人們也像先祖一樣,每一代人都要挪一次窩,當然挪窩的原因不再是躲避追殺。他至死也不明白,為什麼周半世作孽多端卻可以風光一世在械鬥時雙方都死了人,身為械鬥的組織者的周半世卻能夠繼續過著逍遙日子,而他自己和後人怎麼就像斷線的風箏再也找不到落點?

那是因為周半世是讀書人,是官紳和鄉民眼裏的厲害人物。一想到這一點,冉世存就滿眼是火,一身的腱子肉就蠢蠢欲動了,而他終究拿讀書人和他們的權勢毫無辦法,他由此仇視起所有的讀書人,以及讀書人身上特有那種玩意兒——文化,他在口授的家訓中嚴厲製止後人求學讀書。

冉世存哪裏知道,許多年以後他的後人冉富有卻要置先祖的遺訓於不顧,為了讓兒女們能求得一星半點的“功名”,為了這種他骨子裏看不起的東西付出了多少辛勞,到頭來又要經受怎樣的迷惘和痛苦。如果後人嚴格執行家訓,結果會不會是另一種樣子呢?無知卻又自信的後人當真要為“不聽老人言,吃眼前的虧了”。倘若冉世存九泉下有知,會不會從長睡中驚醒,再為他的不肖後人補上一堂人生的課?

與先祖不一樣的地方是,冉希望和他的弟妹們生來就對文化有種天真的向往,並且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接近神聖的文化殿堂,他願意承受尋知路上的一切苦痛,最終實現他難於言表的夢想。或許,終其一生都可能與他的信念擦肩而過,但是他還是義無返顧的選擇讀書,他不知疲憊,不畏人言的與“讀書無用”的愚頑思想做著另一種意義上的較量。讀書!讀書!讀書不能給他帶來金玉滿樓,讀書也不能為他帶來錦繡前程,甚至不能解決起碼的溫飽。他不怕,別人越是譏笑他越讀的來勁。可能就像別人想的那樣,他這一輩子的書白念了,也可能與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俗人相比,他才是真正的勝利者。人生的意義很難言說,孰對孰錯也不好判斷,隻能留給後世或更清醒、更聰明的人來解讀,他要做的無非是一個通常意義上的弱者力所能及的一點拚搏,或曰掙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