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善於讓他人發表意見(1 / 1)

與別人講話時,濫用強迫手段隻會讓人沉默。作為一個理智的人,沒有人願意與一個對自己大喊大叫的人談話,一旦他做出這種決定,就意味著你們的談話出現了危機。有時候善於讓別人發表意見,你隻要保持沉默就萬事大吉了。

我們可能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狀況,與人交談時,一個興致勃勃地說個不停,但另一個連插嘴說一句話的機會都沒有。試想,如果你是那個說不上話的人,你當時的心情會是如何,你的表情會是怎麼樣?你一定很生氣,甚至有掉頭就走的想法,因為連自己的意見都不能表達,這樣的談話還有什麼意義。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應該注意在談話中一定要善於讓對方發表意見,盡量不要用強迫手段,連說話的機會都不給對方。通常,我們與對方交談的目的是為了從對方口中獲得正確、有效的信息。但若不給對方開口的機會,你非但不能得到正確、有效的信息,反而還會給人留下十分惡劣的印象。

半年前,名牌畢業的大學生李剛應聘到現在的公司。憑著紮實的專業基礎和出色的工作業績,他很快就被提升為技術部經理。可是在他提升為經理的一個月之後,他發現整個部門裏麵的人都像是吃了啞巴藥一樣,每當自己就技術方案向他們征求意見的時候,同事們不是說挺好,就是說沒有問題。

經過多方了解,李剛發現他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自己在會議上的表現讓他們很不滿意。一次開會,他發現老張雖然是部門裏麵的老員工,但是說話慢慢吞吞的,半天也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李剛覺得時間珍貴,就不得不中止他的談話,讓他把自己的技術方案先放一下。小陳說話倒是很幹脆,可是還沒有說幾句,李剛就覺得他的想法根本行不通,實在沒有必要說下去了……

就這樣,李剛很快就在部門裏麵落下了剛愎自用的名聲,同事們知道和他談話,自己也沒有發表意見的機會,所以還是沉默為好。但另一方麵,李剛還沒有意識到自己錯在哪裏,他覺得自己為大家節約了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難道還有錯?

上麵的故事中之所以會造成那種現象的產生,是因為李剛在交談中從來不給大家講話的機會,久而久之,大家對其隻有保持“緘默”了。在心理學上,對統治者,人們常常會挑選對方喜歡的、迎合對方的話來說,盡量避免說讓對方不快或有可能降低自身價值的話,這就叫“緘默(MUM)效應”。例如,某職員在工作中犯了錯誤,但因為害怕領導的嚴厲責備而保持“緘默”;領導經常獨斷專行,根本不給下屬發表意見的機會,長久以來,下屬就對其保持沉默,不提供信息給他……這些都是“緘默效應”的典型表現。

從緘默效應的本質來看,它發生的根本原因在於一方在話沒有說完的時候就被對方打斷,導致其決定以後再也不隨便說出來了。如果你經常造成緘默效應的產生,就應該意識到解鈴還須係鈴人,適時地保持沉默,給對方發表意見的機會,懂得聆聽並掌握聆聽的技巧,便可以使對方打開金口,提供給你想要的信息。

西方人曾說:“與人交談,猶如彈弦一般,當別人感到乏味時,便要把弦按住,讓它停止振動、發聲。”要知道,喋喋不休惹人煩,所以當你忍不住要喋喋不休時,請尊重別人安靜或者說話的權利,同時多想一下你一個人自導自演將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

生活中的心理智慧

與人講話時,要想多讓別人發表自己的意見,學會傾聽是很必要的事情。但是,你要做的不僅是會傾聽,而應該是善於傾聽。事實上,傾聽是人的一生中最初擁有的感官。當我們還是胎兒時,就能通過羊水的波紋傾聽外麵的一切。當我們降臨塵世,這種傾聽因為善加利用而成為一種高超的交談藝術。

1.注意揣摩說話者的心理

當你聽他人講話的時候,你的眼睛一定要充滿精神地看著他。這樣他不但會感覺到自己很受重視,而且有助於你了解他說話的內容以及幫助你揣摩他的心理。例如,一個人如果說話的語氣很快,聲音顫抖,臉色發紅等,這些可能是因為緊張所致。此時,你可以適當地安撫一下他緊張的情緒。

2.關注說話者的肢體語言

一個人的肢體語言常常可以傳達出很多信息,能夠有效地表現出一個人的心理。例如,他偶爾的微笑或者點頭可能就是代表他的內心十分愉悅,對談話的話題十分感興趣。如此,你便可以與他繼續這個話題了。反之,如果他顯得焦躁不安,你就應該想一下他是否有其他要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