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對方交談時,是不是有時候你覺得對方不可理喻、無法溝通?是不是有時候你覺得自己說得很多,甚至歇斯底裏也不能夠得到你想要的結果?很多時候,你違反了人們的心理規律,那就是說話時機重於說話內容。
也許我們還牢記著母親在我們兒時講過的一句話:“有什麼事,等你父親吃完飯以後,再去求他。”為什麼求父親辦事要在飯後去說呢?這其中暗含著一個非常深刻的哲理說話一定要把握好時機。就上麵的這句話而言,主要是因為飯後人的情緒比較穩定,心情比較好,此時找他說話辦事他更容易答應。
的確,一個人說話的內容無論如何精彩,但如果時機掌握不好,也無法達到說話的目的。因為聽者的內心,往往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要對方聽你的話或者接受你的觀點,應選擇適當的時機,這是十分重要的。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實驗地點選在甲、乙兩個路邊攤上。在甲路邊攤上,實驗人員吃晚飯故意放下10美元硬幣;而在乙路邊攤上,實驗人員吃過飯後沒有放錢。當然,在路邊攤吃飯的其他人並不知道他們自己是實驗對象。當這些人吃過飯準備離開的時候,實驗人員抱著一堆書籍之類的東西從他們麵前走過,而且故意讓書落到地上。這時,真正的實驗開始了,到底會有多少人幫助撿起落下的東西呢?
實驗結果表明,在那些沒有撿到錢的人中,隻有7%的人員已幫助撿起落下的書本;而在路邊攤撿到錢的人當中卻有88%以上的人幫忙撿書。我們從中不難得到這麼一個啟示:在別人心情好的時候向他們求助,很可能就會如願以償。這個7%與88%的對比實驗,就說明了人在好心情下樂於助人的規律。
把這個實驗延伸到我們平時與人的交談說話中,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與人談話找準時間是很重要的了。我們知道,在人心情好的時候,看什麼事情都非常順眼,此時,與他溝通的機會也就非常多,你達到目的的可能性也就很大。在很多時候、很多情況下,即使是最壞的問題,當選擇了一個好的說話時機,通常也能夠獲得他人的理解。
所以,與人的談話溝通並不在於你究竟溝通了什麼事情,重要的是你選擇了什麼時機、什麼情景以及與什麼人溝通。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好心情效應”,它的引申義為:說話時機大於說話內容。
這樣一個故事,能很明白地說明這個道理:
一個印刷廠的老板一直想處理掉一台很久的機器,得知另一家公司打算購買後,感到非常高興,並且決定和雙方進行談判,爭取賣一個好價錢。經過對這台舊機器的仔細核算之後,他決定以2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為了談判能取得成功,他甚至想好了應付對方問題的理由。當他真的坐到談判桌前靜下心來談判的時候,他的內心深處仿佛有個聲音在說:“沉住氣,沉住氣,讓對方先開價。”
終於,果然不出所料,買主按捺不住了,開始自顧自的滔滔不絕地對機器進行了一番褒貶,之後他原本以為賣主應該提出價錢了,可是出乎他意料的是,賣主依然一言不發。就這麼僵持了幾分鍾,買主終於說:“我們可以付您300萬美元,一個子也不能多給了。”可以想象,當時賣主聽到這個數字的時候,心裏是多麼高興;不到一個小時,買賣成交了,因為一段時間的沉默,賣主獲得了100萬美元的額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