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吃點小虧又何妨(1 / 2)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與人交往,不要總是斤斤計較,不肯吃一點虧。吃虧沒什麼,付出一點點,可能會獲得更大的回報,這是一種聰明的交際原則。正所謂“你敬人一尺,人會敬你一丈”。

人際交往中,你愛吃虧嗎?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的回答應該都是相似的,那就是“NO”。提到“吃虧”,誰都會避而遠之,因為吃虧就意味著自己的利益會受到損害。於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互不相讓、據理力爭,生怕自己吃一點“虧”。人們總是認為不吃虧就是精明,其實不然,必要時稍微吃點小虧,之後反而會獲得更大的好處,這才是更加明智的選擇。

但是在人際交往中,不怕吃虧的人隻占很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付出而沒有得到回報的時候,更會產生吃虧的感覺。心理專家提醒我們,不要害怕吃虧,如果在人際交往中總是抱著占便宜的期待心理,最後不僅不能占到小便宜,還有可能會讓你失去更多。而適當吃點小虧,由吃虧所帶來的“便宜”遠遠比你想象的還要多。

“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是清代禮部尚書張英家書中的一首打油詩。詩句的來由是這樣的:

張英在朝為官期間,一日忽然接到老家書信。拆開一看,才知道是家人與鄰居發生爭吵,原因是隔開兩家院子的牆塌了,重新砌牆時兩家都為多占些地方而寸土不讓。家人捎書來請他出麵說話,以便讓鄰居退讓。

不久之後,張英的家人就接到了他的信,信中隻有上麵的那首打油詩。之後,家人依照他的意思,在原地界上讓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爭。鄰居看到張家這樣處理此事,自覺也有不妥之處,遂仿效張家又讓出了三尺土地。於是中間就出現了六尺寬的巷道,被稱為“仁義胡同”。一時間,兩家處理問題的做法被傳為美談。

佛爭一口氣,人爭一炷香。你若得寸進尺,人便得尺進丈。人際交往中,如果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鬧得麵紅耳赤,打得頭破血流,甚至損害生命健康,這就大大不值了。如果盡量忍讓,不惹事端,多考慮對方的感受,多感謝他們平時對自己的幫助和支持,讓人三分,彰顯出自己不一樣的胸懷和氣度,反而會因為自己的寬容和豁達,而受到大家的喜歡和幫助。

東漢時期,有一個名叫甄宇的在朝官吏,時任太學博士。他為人忠厚,遇事謙讓。

有一次,皇上把一群外番進貢的活羊賜給了在朝的官吏,要他們每人得一隻。

在分配活羊時,負責分羊的官吏犯了愁:這群羊大小不一,肥瘦不均,怎麼分群臣才沒有異議呢?

這時,大臣們紛紛獻計獻策。

有人說:“把羊全部殺掉吧,然後肥瘦搭配,人均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