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英國作家薩克雷曾說:“生活就是一麵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懂得感恩,那麼生活中就永遠充滿了燦爛的陽光;你隻會抱怨,最終可能會一無所有。
古人雲:“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銜環結草,以報恩德。”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一個知恩圖報的人,其善良品質是可貴的,其道德情操是高尚的。同時,感恩的能力是個人維護自己的內心安寧感、提高自己的幸福充裕感必不可少的心理能力。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得到別人的幫助,接受他人的恩惠,如此,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輕鬆和幸福。但如果你對他人的幫助和恩惠沒有絲毫的表示,時間長了,別人就會認為你是一個自私的人,對你的幫助自然就會減少。而常懷一顆感恩的心,養成一種感恩的習慣,則時常會讓你體味到人生的幸福。
在一個偏僻、貧窮的小城裏,一個家庭殷實而且心地善良的麵包師把城裏幾十個最窮家庭的孩子們聚到一塊兒,然後拿出一個盛滿麵包的大托盤,對他們說:“這個盤子裏的麵包你們一人隻能拿一個。在上帝帶來好運之前,你們每天都可以來拿一個麵包。”
霎時,這些饑餓的孩子們一哄而上,他們圍著大托盤推來擠去大聲叫嚷著,誰都想爭到最大的麵包。當他們每人都拿到了麵包後,竟然沒有一個人向這位好心的麵包師說聲謝謝,就急急忙忙地走了。
但是有一個叫諾依的小女孩卻例外,她既沒有同大家一起叫嚷,也沒有與其他人爭搶。她隻是謙讓地站在一邊,等別的孩子都拿到以後,她才把剩在盤子裏最小的一個麵包拿起來。她也並沒有急於離去,而是向麵包師真誠地表示了感謝,並親吻了麵包師的手後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麵包師又把盛麵包的大托盤放到了孩子們的麵前,其他孩子依然如昨日一般瘋搶著,羞怯、可憐的諾依像昨日一樣,隻得到一個比頭一天還小一半的麵包。她拿回家後,媽媽剛一切開麵包,許多嶄新、發亮的銀幣滾了出來。
媽媽驚叫道:“立即把錢送回去,一定是揉麵的時候不小心揉進去的。趕快去,諾依,趕快去!”當諾依把媽媽的話告訴麵包師的時候,麵包師慈愛地對她說:“不,我的孩子,這沒有錯。是我把銀幣放進小麵包裏的,我要獎勵你。願你永遠保持就像現在這樣的一顆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訴你媽媽這些錢是你的了。”她驚喜地跑回家,告訴給了媽媽這個令人激動的消息,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報。
日本的一些學校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他們的感恩教育主要是教育孩子感謝父母、感謝老師、感謝所有關心自己的人。感謝父母,是因為父母養育了我們;感謝老師,是因為教師給予了我們知識,提高了我們的能力;感謝其他關心我們的人,是因為他們的關心和幫助使自己渡過人生的道道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