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長期從事同一種工作,麵對同一張麵孔,就會產生厭倦感。即使是一幅美得無與倫比的畫,一首婉轉動聽的樂曲,看得久了,聽得久了,也會覺得索然無味。婚姻生活中,也存在這樣一種心理現象,即“愛情厭倦”心理。
結婚是愛情自然而然發展的結果,同時它又標誌著婚姻生活的開始。然而在很多人看來,婚姻簡直就是愛情的墳墓。許多夫婦,結婚之後再沒有了熱戀時的那種澎湃豪情,婚後的生活中總覺得百無聊賴。
當結婚的時間拖得越久,雙方的向心力就會變得越小。久而久之,雙方有時竟然會產生恍如隔世的感覺,甚至會發展成為勢不兩立的“仇侶”,最後不得不“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據資料統計,這種現象近年來在許多大中城市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心理學家將這一現象稱之為“愛情厭倦綜合征”。
美國著名婚姻專家加裏·施莫裏指出,產生心理厭倦的主要心理原因是孤獨感、生活單調、缺乏情感交流。其中,孤獨感是產生愛情厭倦的主要原因,婚姻生活中,如果其中的一方不與另一方分享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另一方就會產生孤獨感;這種孤獨感進而會轉化為對婚姻的失望甚至是憤怒,如此,原有的感情也會慢慢變淡,直至消失。
再者,長期單調貧乏的婚姻生活是“愛情厭倦”的第二個心理原因。結婚之後,很多家庭生活都是在同一個模式中度過的,缺少新鮮感和刺激感。如此,人們就會對婚姻生活產生厭倦,繼而愛情也會變質。
導致愛情厭倦的第三個心理因素是因為夫妻間缺乏感情交流。夫妻生活,最根本的是雙方要懂得尊重和欣賞,因為缺乏交流,可能就會導致這些維護婚姻生活的元素流失,彼此之間的吸引力也就會隨之降低。
另外,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哈讚指出,愛情是由多巴胺、苯乙胺和腎上腺激素激發的。一旦時間過長,體內就會產生某種“抗體”。他還說,愛情最多能保持18~30個月的時間,過了這段時間,要麼彼此雙方選擇分道揚鑣,要麼開始平淡地過日子。因為這個時候,已經不會再有耳紅心跳的感覺了。
因此說,“愛情厭倦”心理是人類普遍具有的正常心理。美國神經生理學家赫勃提出,當人們感覺某一物體時,大腦中的某一細胞簇就會立即興奮起來,但當某一物體的作用長期存在時,記錄這物體的那條神經就會出現疲勞。這樣,相應神經聯係鏈的疲勞,就會導致人們對某一現象、物體、人和自己配偶情感態度的周期性疲倦。也就是說,愛情婚姻生活中的厭倦心理,是有其生理因素的,並不完全都是道德因素造成的。
生活中的心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