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人愛做“白日夢”?為什麼“瞪著眼睛說瞎話”?為什麼算命先生的話那麼準?為什麼人們不願星期一去上班?為什麼“三個和尚沒水喝”……當你用心品味心理學時,你便會體會到其中的奧妙,也會發現生活中妙趣橫生。
你是不是經常會做白日夢,幻想著自己中了500萬,幻想著炒了老板的魷魚,幻想著天上掉餡餅?很多人認為,經常這樣想的人簡直就是神經病,但心理學家不這樣認為。
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教授埃裏克·克林格曾經說:“白日夢能使我們的生活有序進行。人們都以為白日夢是胡思亂想,雜亂無章。但實際上,它的作用之一就是提前規劃我們的生活,提醒我們將要發生的事,幫助我們熟悉新的環境,給未來做計劃,審視過去的經驗,讓人們從中學到有益的東西。”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河合隼雄曾對作家村上春樹說:“正是有些人不能再講故事了,所以他們就有了心理問題。”故事的本質就是某種白日夢。白日夢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臨床心理治療主題,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基礎。
通常人們都認為白日夢浪費時間,心理學家的觀點並非如此。研究發現,人們的精神活動有一半時間會花在白日夢上,它會幫助我們實現自己的目標,揭開內心深處的希望和恐懼。白日夢是一扇通向創造力的大門,它能幫助我們解決難題,甚至幫助我們實現潛能。
另外,任何事情都可能觸發白日夢:一句話,一個場景,或是一段文字……白日夢瞬起忽滅,平均隻持續14秒。“白日夢和我們自身的目標有關,所以,不可能大家都做一種白日夢,白日夢完全因人而異”,克林格解釋說:“白日夢更多是在確認我們已經知曉的東西,而不是傳遞新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留意它們,因為這是一種有益的自我交流的方式。”
不可否認,白日夢總是讓人神魂顛倒:比如,你坐在辦公桌前,但卻想象著繼承了一大筆錢,炒了老板的魷魚,在他驚愕的眼神中昂首而出;或者,你剛發表完一個演講,正陶醉在暴風雨般的掌聲中;或者,你正和前夫共進晚餐,許多年前,他拋棄了你,而現在卻失魂落魄,祈求你與他複合……
這種情景在生活中司空見慣:清醒,卻又心不在焉,因為你正在做著白日夢。
田洋是一位律師。在參加律師資格考試的前一天中午,他去超市購物。因為沒有零錢,收銀員就找給他兩張當天晚上出號的足彩獎券。“我把獎券隨手塞進口袋裏,回到辦公室。可整個下午,我卻無法像往常一樣工作。我的眼睛盯在文件上,腦子裏卻是另一幅景象:我真的中了大獎,並籌劃著使用這筆巨款的每一個步驟……這種景象反複出現,甚至讓他懷疑,還有沒有必要為第二天的考試做準備。
白日夢既可以讓人賞心悅目,也可以令人沮喪、愧疚、抑鬱或者恐懼。兩種白日夢我們都會經曆,這取決於我們的情緒和環境。據估計,隻有3%的白日夢會集中在令人焦慮不安的念頭上,比如遭遇一場恐怖襲擊,或是丟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