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論文化在政治之上——在今年全國政協民盟分組會上的發言(2 / 3)

我認為,我們的文化,正受著這麼一種不良的規則所限製。如此一種文化,幾乎隻能提供娛樂;幾乎隻能以商業目的為目的。自身品質萎縮,又怎麼能夠化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呢?

看我們現在說假話的現象多麼普遍!人們多麼習以為常。以至於我們經常感到,能說真話的空間越來越小了。以至於人們聽到哪一位官員說了一句比較性情的,比較發乎真心的話,我們常會對其好感倍增。

我們怎麼會變成了這樣呢?

內戰首先是一個民族的傷痛。

中國曆史上那一場國共內戰,雙方都犧牲了許許多多傑出兒女,代價是幾千萬農民的兒子的生命;這是需要後人反思的。可是,在今天,還要一點兒反思都沒有的,津津樂道地看雙方的狡詐諜戰,並以為是“紅色”的,這是多麼的令人喟歎啊!一想到那時代背景正是抗日戰爭前後,於是不由人不思考——難怪中國軍隊當年每每敗得那麼慘。中國人看這類東西而開心,是總體變傻了的證明。

現在的世界看中國人,有一種印象是——主張和為貴的隻不過是中國的古人。中國的當下文化中仍充滿人與人鬥,其樂無窮的內容,似乎中國人不窩裏鬥就不是中國人了。

現在的世界看中國人,還有一種印象是——中國“不差錢”,仿佛許多中國人在外國人眼裏都是山西煤老板了。

許多原因給他們那種印象。

文化原因是原因之一。

這麼一種文化,怎麼與世界接軌?怎麼向世界展現魅力和親和力?

我們不能總指望雜技、京劇和所謂原生態少數民族歌舞充當文化使者。加上“孔子學院”也不行。

世界了解一個國家,主要還是看這個國家的當下文化是怎麼反映當下現實的?是誠實的反映還是不誠實的反映?總體上不能自由地同時誠實地表現思想力的文化知識分子,是很難被外國同行瞧得起的。如果外國人不能由衷地瞧得起某一國家的知識分子,那麼也就絕然不能瞧得起某一國家的當代文化。那麼,即使這個國家財大氣粗,也還是難以真的獲得尊重。這是某一國家的文化悲哀。而同樣悲哀的,也是某一國家的政治。

我們不應該讓那種包袱一代一代地壓在我們身上。

我們如果愛護我們的領導人,我們就應使他們明白——禁錮手段是消極的文化理念。

在漫長的六十餘年中,文化與政治的真正關係一直沒處理好;政治一直被理所當然地供奉於文化之上,文化一直隻不過被視為政治的“附屬品”,更有時僅僅被當成足可為政治“服務”一下的工具。並且,可悲的是,為數不少的文化知識分子自己,也早已漸漸習慣了“文化在政治之下”的文化觀。

“文化”概念,從來大也。

“人文伊始,文化天下”。“化天下”之“文”,既可理解為文明,亦可理解為文化。文化的終極概念,其實便是文明。文明的核心概念,其實便是文化。

統治當然也是政治。

但再高級的統治,本質上也還是初級的或曰低級的政治。封建統治漫長的國家之所以會背上曆史的包袱,乃因他在初級的或曰低級的國家形態中被浸淫得太久太久,結果國民的心智被一代一代地弱化了進而愚化了。

政治是一個近代的概念。

封建統治是不配被言作政治的。高級的也不配。

從統治到政治,是一個經文化所化的過程。革命是文化化不了之時的暴烈的社會現象。說到底,革命亦是文化影響下的行動。革命理論是特殊而極端的文化。

統治一向隻利用文化。即使好的文化,久被利用,也便不可避免地滑向自己的反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