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後記(1 / 1)

這本書稿終於敲定了最後一個字,當我輕輕地舒展疲憊的雙臂,深深吸一口新鮮空氣,仿佛要卸下一份沉重的時刻,湧上心頭的卻是一絲不安和幾許遺憾。也許有遺憾才能有進步吧。近兩年來,每天都在電腦前與西方這些思想家、文論家默默交流,有鬱悶的時刻,有猶疑的時刻,然而更多的是欣喜和興奮。那些哲學的、戲劇的、藝術的……幾多精言睿語,盡管不可能完全至純至美,但傳承給世人的卻足可以光照萬代,具有不可磨滅的學術價值。正是如此,後來的研究才有了依托和附著。於是,每當品讀這些經典時,總是滿懷著欣悅、讚佩和新的發現。由此,也愈發感覺到後來的研究者所承載的延續和創新的責任之重……

這本書稿的基礎是我為文藝學碩士研究生講授《西方文論研究》課程撰寫的講稿,現在奉獻給大家,對西方文論的研究領域來說無疑是多了一種聲音,音色不一定很美,音量不一定很高,但它可以構成和聲的一個音符,這就是我的寫作意圖。歡迎各位專家學者予以批評指正。

在此,對中央統戰部“華夏英才基金”辦公室為我出版此書提供專款資助,中央編譯出版社的編輯朱虹為盡量完善我的書稿所做的工作表示深深的謝意。

李秀雲

2007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