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征
閱讀某一類評論文章,往往碰到一個令人難以捉摸的結尾。我之所以稱為“某一類”者,是因為這種文章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讀者心目中自有類可歸的。這某一類的特點在於文章的結尾往往出入意外,使你將信將疑。比如一篇批評文章中在談論了某篇作品之後,評論者就帶著惋惜的心情,把筆頭一轉:“遺憾的是,作品中還有令人感到不足的地方……”或是寫道:“自然,這篇作品也是有一些缺點的,本文不準備多談了,”妙就妙在他發現了缺點,卻不打算談,僅是一種廣告,而實無貨色。作者、讀者苦思再三,無法理解他的所指,隻好恨自己眼光淺,看不出他說的那“也有一些”的“缺點”來,將信將疑罷了。既然本文不打算多談,也許在另文中他要談一下吧,但從不見他們另寫文章,真是不知所雲了。
還有一種比這更為高明的妙文,如“這篇作品也有一些令人感到不足的地方,如感染力不夠,人物性格不鮮明等等。這是和作者生活有關的……盼望作者寫出更好的作品來”雲雲。這真是令人高深莫測、籠統得可以。缺點何在?他說是感染力不夠、性格不鮮明。問他:何以見得呢?他文已收場,你無從知道,真是使你丈二金剛,摸不到頭,隻好捉迷藏了。他又何以見得產生這些“不知所雲”的缺點是生活不夠呢?誠然,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但如果說作品的失敗都是因為生活不夠,那麼,美學問題也就簡單得多,無需什麼研究了。
我很疑心這些批評家是不是心中有數,真的看出了作品的缺點來,還是故弄玄虛,以顯示自己眼光的銳利、對作品理解得全麵呢?
自然,作品是難免有不足之處的,但要有真正的發現,確有所指,好令人口服心服。不要在結尾來這些空頭的“自然……不準備多談”之類!那是不足以服人的。
請不要以我為主張每篇批評都要優缺點兼論,完全不是那個意思。我想,隻要論點精辟,有一己之見,你隻談一點也很好。比如評論詩歌吧,你可專談形式,也可專談意境……但不必在文章的結尾去提那些“不準備多談”的其他方麵。
不準備多談,就不發空頭支票,幹脆不提。如果要提的話,那又何妨一談?——具體的談,詳細的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