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中6(1 / 2)

經方例釋中6

黃連黃芩湯方

三書無,今以經驗方補,說見前方案語治暴赤、白痢,如鵝鴨肝者,痛不可忍。

黃連黃芩各一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三服。熱吃,冷即凝矣。

【案】此為諸瀉心方之祖。依例定名為黃連黃芩湯,黃芩治胸中之熱,黃連治心中之熱,是瀉心當以黃連為主也。此方加葛根、甘草,為葛根芩連湯;加大黃,為大黃瀉心湯;加人參、幹薑,為薑連芩參湯。又此為心腹痛之因熱者之專方。若但痛在腹者,去芩。觀仲景於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用黃連湯及柴胡湯。方下加減雲:腹中痛者,去黃芩雲雲可見也。古者於寒痛用附子,熱痛用黃連。若寒熱互受之痛,則附子瀉心去芩,可推而知也。於寒痛屬氣者,用木香;熱痛屬血者,用黃連;若氣血不和,寒熱錯出者,則木香、黃連並用,《局方》香連丸之所以為良方也。此症既雲痛不可忍,則當去芩,而不去者,以下血如鵝鴨肝,則血因熱瘀矣。芩正治此瘀血耳。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傷寒論》《玉函經》治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

葛根半斤、黃芩黃連各三兩甘草二兩(炙)。

上四味,咀,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分服。

【案】此方名冠以葛根,古必有以芩、連二味為一方者。大黃瀉心湯,亦即其方加大黃。此以芩、連治痢,葛根治喘,為表裏兩解法,乃陽明經邪入府之專方。用葛根,與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同義;用黃芩,與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與黃芩湯同義;用黃連,與胃中有邪氣,與黃連湯同義,且據此方知芩、連,蓋治上焦所致之熱痢也。宋本傷寒,於太陽、陽明合病下雲:用前第一方,一雲用後第四方。夫後第四方乃此方,非七味葛根湯方。

《繹經》雲:合病,自當太陽、陽明二經同治,非如並病之可專治外一經也。七味葛根湯,是專治太陽,絕不治陽明,與論實未合,惟此方葛治太陽,芩治少陽,連治陽明最合,蓋太陽既與陽明合病,則必借逕少陽,此方於此症,無一味不切,宋本是也。此論既是此方,則下論葛根加半夏湯方,亦當是此方加半夏也。且據宋本,則此湯亦本稱葛根湯。仲景自有同名異實之方,如二黃芩湯,二大陷胸湯,二甘草湯皆是,無足為異。郭維本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一雲用葛根茯苓黃連湯,雲方未見,疑即葛根黃芩黃連湯。泉謂:用茯苓甚合。黃芩二字,與茯苓相似致誤。蓋古說原有以此證用葛根黃芩黃連湯者。

葛根加半夏湯方

據宋本《傷寒論》補,說見前方案語治下利,且嘔成本作不下利,但嘔。誤,今從《脈經》。

葛根半斤黃芩黃連各三兩甘草二兩 半夏半升(洗)。

上五味,煎服法同。

【案】此嘔,乃太陽未發之汗,停於半表所為,故從瀉心法,即於半夏瀉心中去薑、參、棗,加葛根,實非麻桂之所宜,亦非生薑所宜,後人泥於薑、半治嘔。見此方有半,七味葛根方有薑,遂致張冠李戴耳!

瀉心湯方

《金匱要略》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

大黃二兩 黃連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案】此方伊尹名三黃湯,倉公名火齊湯,許叔微名三。黃湯。雲治三焦實熱,一切有餘火症。大便秘結者,後人亦有以蜜作丸,名三黃丸;加梔子,為大金花丸;本方去大黃,加黃柏,名金花湯,作丸名三補丸;本方去大黃,加梔子,名黃連解毒湯;作丸名金花丸。本方去大黃,加梔子、黃柏,名梔子金花湯,並治熱毒內蘊;本方合梔子豉湯,名三黃梔豉湯,治熱病時疫,頭痛壯熱。近世用此方,精詳如此。《千金》以此方改作丸,名加減三黃丸,療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冷者。春三月黃芩四兩,大黃三兩,黃連四兩;夏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一兩,黃連七兩;秋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二兩,黃連三兩;冬三月,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二兩,三物隨時別搗下篩,蜜丸大如烏豆,米飲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增七丸,服一月,病愈。久服行及奔馬。近頻有驗,是此方亦治勞熱。《千金》犀角地黃湯,治蓄血。方下雲:喜妄如狂者,加大黃二兩,黃芩三兩,是大黃、黃芩合用,可治如狂也。王隱君以二味加礞石、沉香,治狂癲,名礞石滾痰丸,本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