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一)處方的組成意義

中藥處方是在運用單味藥治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由兩味以上藥物相互配伍組合而成的。處方不是藥物的任意堆砌,它必須在辨證論治思想的指導下,按照一定結構組成。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技術的發展,藥物學知識的積累,治療經驗的總結,人們逐漸懂得了兩味藥或多味藥配合成處方的優勢,並研究出了一套優化組合藥物的處方方法,這是藥物治療的重大發展與提高。

臨床處方多為中醫師為患者“量體裁衣”的複方,其處方組成具有以下意義。

1. 增強療效

數味藥有選擇的配伍組方,可以增強或綜合藥物的作用,提高原有的療效。這種藥物療效的增進,可以有兩種情況:一種僅是單純在有效價的量上的積累,另一種則由於協同作用而大大地超過單味藥的量與質的總和。所謂“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

餘在臨床需要涼血止血,治療便血、痔血和膿血便時,常將地榆炭與槐花同用;在治療氣虛病症時,常將炙黃芪、黨參、山藥、白術同用,其目的都是為了增強療效。

2. 減低烈性和毒性

大多數中藥是可以安全服用的,但部分中藥有一定的毒性,單味大劑量運用時尤為明顯,餘在臨床治療風濕性關節炎中的風寒痹痛喜用《金匱要略》烏頭湯加減,經驗方中川烏、草烏、細辛具有麻醉止痛作用,雖經炮製後毒性有所減少,但仍有小毒,而且有性熱燥烈、傷陰動火之弊病,餘與當歸、白芍、白芷、生甘草等藥配伍運用後,既不影響蠲痹止痛之功效,又防止了小毒和偏性傷人。此經驗曾在20世紀70年代初總結成論文,發表在《雲南中醫雜誌》上。

3. 減少弊病和不良反應

部分中藥服用後有一定的不良反應,產生一些弊病,處方時可通過合理的配伍得到糾正,如滋陰補血時,餘喜用大劑量的熟地黃,效果頗佳,但熟地黃味甘質膩,單味運用有礙胃助濕之弊,對“虛不受補”者更是如此。餘在處方時,必定要配以砂仁、陳皮之類健脾益胃藥物,發現不僅增加了熟地黃的功效,又可避免其弊病和不良反應。

4. 適應複雜多變的病情

單味藥雖亦具有多方麵的作用,但難以適應複雜而多變的病情變化。組成複方之後,卻能補其不足,全麵兼顧,更好地適應複雜多變的病情,擴大治療範圍。例如黃芪為臨床最常用的補氣藥,但氣虛證有多種表現,單味黃芪則難以勝任辨證的需要。脾胃氣虛若配以黨參、白術等藥;陽氣虛弱若配以附子、肉桂等藥;氣血兩虛若配以當歸、熟地黃、黨參等藥;中氣下陷若配升麻、柴胡等藥;肺氣虛弱、表衛不固若配以浮小麥、麻黃根、牡蠣等藥;肺虛咳喘若配以五味子、炙麻黃、蘇子等藥;氣虛易於感冒者若配以白術、防風等藥;脾虛水腫若配以豬茯苓、車前子、玉米須等藥;氣虛血瘀若配以黨參、丹參、紅花等藥,更能符合病情變化和辨證的需要。

5. 改變和影響療效

幾種藥物配伍組成處方,可以改變其原有功效,能夠引導處方主要發揮某方麵的作用或直達病所。

餘在運用當歸、熟地黃、阿膠等補血藥治療血虛證時,必定配伍大劑量的炙黃芪、黨參等補氣藥,以發揮“氣旺生血”的作用;在治療卒中後遺症肢體偏癱無力時,在處方中運用桃仁、紅花、丹參、地龍等活血化瘀通經藥物時,必定要配以大劑量的黃芪、黨參等藥,具有補氣生血,推動血行,化瘀導滯的作用。在處方中配伍某經的引藥,則可引諸藥達某經,以治某經的病變。如上肢痹痛,多配以桂枝或桑枝,下肢痹痛多伍用川牛膝或懷牛膝;咽喉病多配伍桔梗,以載藥上行。

將藥物組合成處方,既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又能相反相成,充分體現由單味藥物組合處方應用的優越性。同時,必須指出,處方藥物的組合,既不是藥物之間簡單的堆砌,也不是同類藥效的相加,而是有一定的配伍原則的。有經驗的中醫師在這方麵有其豐富的寶貴經驗。

(二)處方的組成

每一張處方都是根據病情的需要,在辨證的基礎上,以治法為依據,按照一定的組方原則,選擇適當的藥物,權衡適宜的用量,配伍而成的。

處方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個部分組成,現代多改稱為“主、輔、佐、使”。

1. 君藥(主藥)

是指針對疾病的主證或主病,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此外,還包括根據“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針對病人的個別症狀,對症治療的藥物。主藥在一張處方中可以用一味或兩味以上,但主藥較輔藥、佐藥藥味少而用量較大。如治療外感風寒表證的麻黃湯,以麻黃為主藥。在一張處方中,君藥是必不可少的藥物。

2. 臣藥(輔藥)

是輔助主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針對兼病或對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如麻黃湯以辛溫發汗之麻黃為主藥,為了加強該方發汗解表之力,又配以桂枝解肌發表,桂枝為輔助藥物。

3. 佐藥

佐藥意義有三。

(1)佐助藥,即配合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症狀的藥物,如麻黃湯以杏仁為佐,宣暢肺氣,既助麻黃、桂枝解除表邪,又治咳嗽氣喘的兼證。

(2)佐製藥,即用以消除或減弱君、臣藥峻烈之性的藥物,如十棗湯甘遂、京大戟、芫花皆有毒,且性峻烈,其攻逐水飲之力顯著,但易傷正氣,故配大棗為佐,緩和峻藥之毒,減少藥後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