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章 其他病證 2(2)(2 / 3)

【組成】 橘紅10g,茯苓15g,薑半夏10g,磁石30g (先煎),丹參15g,川牛膝10g,桑寄生15g,菊花12g,鉤藤12g,天麻10g,女貞子10g。

【功效主治】 息風化痰,益腎定眩。梅尼埃病之眩暈或嘔吐,時發時止,不能閉目站立,胸悶不舒,少食多寐,舌胖,苔白厚而潤,脈弦滑等。

【方解】

方中用橘紅、茯苓、薑半夏燥化濕痰,兼以行氣止嘔;天麻、鉤藤、菊花清肝平肝,以平息肝風之上擾;磁石、川牛膝、桑寄生、女貞子滋補肝腎之陰兼以潛陽;丹參與川牛膝共用,可散瘀並引虛熱下行。合用成方,既化痰息風以治標,又益腎活血以治本,潤燥相濟,滋潛結合,可平風痰上逆,兼顧肝腎之根本,故治風痰眩暈甚效。

【加減】

胸悶較重者,可加砂仁、白豆蔻以芳香化濕濁,嘔吐頻繁者加旋覆花、赭石、黃連、幹薑,偏寒者合苓桂術甘湯或再加幹薑、白芥子,偏熱者加竹茹、黃芩,氣虛症狀突出者加白術、黃芪,瘀血較重者加桃仁、紅花。

【驗案】

一羅姓病人,女,53歲。1979年因眩暈,不能站立,站則閉眼欲倒,有時嘔吐,腰酸乏力,經西醫診為“梅尼埃病”,迭進中西藥無效。處以上方,連服12劑,其病根除,10年未發。患者單位有同樣病人求到此方,用後亦收良效。後用此方治療多例病機相同的病人,均獲較好療效。故記於此,以供同道試用。如遇肝風上擾,每加羚羊角3~6g,效果更佳。

【按語】

眩暈是臨床常見症狀,可由多種病因引起。內耳眩暈比較常見,而少對症之方。古方半夏白術天麻湯雖可應用,但難以適應複雜事變的證情。經多年探索,發現梅尼埃病之眩暈往往病因多端,病情複雜,常常一個人兼有風痰、肝陽、腎虧、血瘀及偏寒偏熱、夾虛夾實等多種病機。因此擬成上方,經多年應用,收效比較滿意。

【方源】 《疑難病證治》

中毒——綠豆甘草解毒湯(張學文方)

【組成】 綠豆120g,生甘草15~30g,丹參30g,連翹30g,草石斛30g,白茅根30g,大黃15~30g(後下)。

【用法】 清水煎熬,日夜各1劑。必要時6小時服1劑,口服。昏迷病人可下胃管鼻飼。

【功效主治】 清熱養陰,通利排毒。食物、藥物(包括農藥、毒藥)等中毒後引起的嘔吐、腹瀉、昏迷、四肢逆冷,或高熱、抽搐、驚厥、汗出等症。

【方解】

一般中毒的主要病機是毒熱內聚,耗傷津液,傷及神明。綠豆甘草解毒湯中用綠豆性味甘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尿之功;甘草甘平,是解毒常用藥;丹參苦微寒,能活血祛瘀,清熱除煩安神;白茅根甘寒,清熱養陰利尿,可防止出血,並加速毒物從小便排出;大黃苦寒降泄,蕩滌毒物實熱,使毒物從大便而泄;連翹苦寒,清心除煩,解毒安神;石斛甘寒,清熱養陰,防止毒物傷陰。各藥皆重用,以重劑搶救中毒病人,以免病重藥輕,毒物吸收。綜合全方,有強有力的清熱解毒、養陰護胃、排泄毒素的作用,可用於多種藥物、食物中毒病人。

【按語】

此方是我們搶救一位誤食大量商陸中毒病人所用之方。後來推廣用於各種食物、藥物中毒病人,表現為熱毒傷陰證型者,皆取得較好療效。應用時,首先要問清何物中毒,時間久暫。病人神情清醒時,應先用催吐、洗胃等方法,盡量排出未吸收的毒物。若屬神誌昏迷的病人,應同時應用輸液、洗胃,配合針對性較強的解毒劑等多種救治措施,綜合治療。據應用體會,此方可以直接排泄毒素,有加速毒素從大小便排泄的作用。如出現中毒性黃疸時,可加板藍根30g,茵陳30g,鬱金30g;如遇抽搐驚厥者,可加羚羊角6g(另煎),鉤藤159(後下)。

【方源】 《疑難病證治》

痛症——平肝止痛散(陳伯鹹方)

【組成】 沉香3g,延胡索3g,醋香附10g,廣鬱金3g,琥珀粉3g。

【用法】 將上藥共研細粉為1次劑量,痛時溫開水送服。

【功效主治】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主治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或他症引起的胸脅痛、脘腹痛、腰痛等,亦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肝炎脅痛、急慢性胃痛,泌尿係結石導致的腰腹痛,或婦女痛經等症。

【方解】

沉香辛苦溫香,走而不守,善入脾、胃、腎經,溫中化濁,行氣止痛;延胡索辛散溫通,入血分能行血中之氣,入氣分能行氣中之血,乃是利氣散瘀止痛之要藥;香附合鬱金,疏鬱宣行,調暢氣血,此遵“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血並行”之旨;琥珀入心、肝、膀胱經,治血行瘀,鎮靜安神,解除痛楚煩慮。百病不離一鬱,鬱則血滯不行,不通則令人痛,痛使人憔苦不安。痛證亦是臨床最為多見,故擬此方。速速服之即可祛其鬱滯,蕩其瘀結,解除痙攣,其痛苦悉消。

【按語】 本方諸藥行氣活血力較強,故孕婦禁忌。

【方源】 《陳伯鹹臨床經驗薈萃》

肺癌——二生湯(張士舜方)

【組成】

生半夏(包)30g,生南星(包)30g,川貝母10g,杏仁10g,青黛(包)10g,蛤粉(包)10g,白英20g,桔梗6g,甘草6g,瓜蔞50g,漏蘆20g。

【用法】 生半夏、生南星先煎1.5小時,然後下其他諸藥。水煎服。每日1劑,每劑分2次服用,每次約200m1。3劑為1個療程,一般用2療程。

【功效主治】 清熱燥濕,化痰止咳。用於各期肺癌出現咳嗽、咳白痰、胸悶氣短、神疲乏力等症狀。

【方解】

二生湯乃華光中醫腫瘤醫院院長張士舜主任醫師經過多年經驗總結而成,療效顯著。該方組方簡煉,方中君藥生半夏、生南星,具有燥濕化痰、削癌散結的作用。臣藥漏蘆、白英,具有清熱抗癌,清肺泄熱的功效。佐藥瓜蔞具有清熱化痰、消腫散結的功效。青黛、蛤粉為止咳名方,清熱化痰。川貝母、杏仁亦有清熱止咳化痰之功效。使藥桔梗與甘草,利氣化痰,開宣肺氣,引導諸藥上浮於肺,共同發揮清熱抗癌、化痰止咳之功效。對肺癌咳嗽、咳白痰效果滿意,治療中遇有其他症狀,隨症加減或者加用介入、放療、化療等,可使治療效果明顯提高。

【加減】

本方為治療各期肺癌的基本方。臨床應用時,應在本方的基礎上,根據肺癌辨證的證型加減。氣陰兩虛型(症見咳嗽、少痰、咳聲低落、痰血氣短、身疲乏力、自汗盜汗、口幹不多飲、舌質淡紅或舌質紅、有齒印、苔薄、脈細弱);脾虛積濕型(症見咳嗽、胸悶氣短、納少便減、神疲乏力、麵色白、舌質淡胖、有齒印、苔白膩、脈濡緩或濡滑)。陰陽兩虛型(症見咳嗽氣急、動則喘促、胸悶、耳鳴、腰膝酸軟、夜間多尿、畏寒肢冷、身疲乏力、舌質淡紅或暗、苔薄、脈沉細)等幾個類型隨症加減。有咳黃痰者加魚腥草、桑白皮、地骨皮;咳吐白痰,量多者加海浮石、葶藶子;咳嗽重者,加白前、前胡、枇杷葉、蟬蛻;口幹舌質紅者加沙參、麥冬、天花粉、石斛;痰中有血者加三七、白及、仙鶴草;氣虛、乏力者加絞股藍;腎虛者加枸杞子、山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