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神經係統疾病4(1 / 3)

第9章神經係統疾病4

四、癲

【概述】

癲(epilepsy)是由一組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所引起的短暫性中樞神經係統功能失常為特征的慢性腦部綜合征。具有突然發生、反複發作的特點。我國的患病率約5%。可分為原發性癲和繼發性癲。

【病因病機】

其病因與遺傳因素、腦部因素、全身因素等有關。癲發作的機製十分複雜,尚未完全闡明。癲病理灶是癲發作的病理基礎。

【臨床表現】

可見於各年齡組,過勞、饑餓、睡眠缺乏、飲酒、感情衝動、過度換氣和月經來潮等情況可誘發發作。有些患者僅在某種特異刺激下發作,如閃光、閱讀、看電視等,稱反射性癲。主要有如下發作類型。

1.強直-陣攣發作(大發作) 突然意識喪失,尖叫一聲跌倒,全身肌肉強直性收縮,同時呼吸暫停,麵色青紫,兩眼上翻,瞳孔擴大。隨後很快出現全身肌肉節律性強力收縮(即陣攣),持續數分鍾或更長時間後抽搐突然停止。牙關緊閉,尿便失禁,口鼻噴出白沫或血沫。一次發作達數分鍾,事後無記憶。

2.失神發作(小發作) 見於兒童,表現為突然意識短暫中斷,停止原來的活動,呼之不應,雙目凝視。持續5~10秒後意識迅速恢複,對發作無記憶。

3.單純部分性發作 不伴有意識障礙。部分運動性發作表現為一側口角、手指或足趾、足部肌肉的發作性抽搐,也可擴至鄰接部位;部分感覺性發作常表現為口角、舌部、手指或足趾的麻木感和針刺感,也可表現為簡單的幻覺;精神性發作表現為恐懼、憂鬱、陌生感、各種錯覺及複雜幻覺。

4.複雜部分性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 發作起始有錯覺、幻覺等精神症狀以及特殊感覺症狀。發作時患者與外界環境失去接觸,做一些無意識的動作(稱自動症),如吸吮、舔唇、撫摸衣扣或機械地重複發作前的動作,甚至突然外出,大吵大鬧,脫衣跳樓等。

任何一類發作若長期或反複發作,而在各次發作間不恢複者稱為癲持續狀態。大發作的持續狀態最嚴重,可以致命。

【醫案集解】

趙紹琴

高某,男,7歲。1988年11月1日初診。2年前因腦震蕩後遺癲症,每周發作2至3次,發作時兩目上吊,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有時發出尖叫聲,既而昏迷不知人事,待3至5分鍾後自醒,醒後如常人。經多方治療,療效不明顯。2年來一直靠服西藥維持。診見形體消瘦,麵色發青,心煩急躁,夜寐不安,大便幹結如球狀。舌紅苔黃且幹,脈弦滑數。

辨證:肝經鬱熱,脈絡受阻。治法:活血化瘀,清瀉肝熱。

處方:蟬衣6g,僵蠶10g,片薑黃6g,大黃2g,柴胡6g,川楝子6g,丹參10g,赤芍10g,焦三仙各10g,水紅花子10g,7劑。忌食肥甘厚膩辛辣食物。

二診,服藥後未發作,大便日2次,較稀,餘症減輕。仍服用苯妥英鈉,舌紅且幹,脈滑數。方以升降散合溫膽湯加減。

處方:蟬衣6g,僵蠶10g,片薑黃6g,大黃1g,竹茹6g,炒枳殼6g,膽南星6g,鉤藤6g,檳榔10g,焦三仙各10g,7劑。

三診,服藥期間僅小發作一次,夜寐尚安。

前方加減:蟬衣6g,僵蠶10g,片薑黃6g,大黃2g,鉤藤6g,使君子10g,焦麥芽10g,7劑。

四診,病情穩定,西藥已停,未發作,無其他不適。

處方:青礞石10g,半夏10g,竹茹6g,鉤藤10g,蟬衣6g,僵蠶10g,鬱金10g,赤芍10g,檳榔10g,焦三仙各10g,大黃1g。每周3劑,連服一個月以鞏固療效。飲食當慎,防其複發。1989年4月24日追訪,未再複發。

按:癲癇,又稱為“癇證”。該患兒頭部血絡受阻,瘀血停滯,氣血失調,心竅不通,導致元神受損,神誌昏亂而發為癇。血瘀則氣滯,肝脈不舒,則四肢抽搐;氣滯則痰壅,可見口吐涎沫;頻發則耗傷正氣,形體消瘦;血瘀不行,氣機不暢,津液不布,腸失濡潤,故大便幹結;心煩急躁,夜寐不安,麵色烏青,舌紅脈滑數,為肝經鬱熱之象。老師用升降散調暢氣機;取柴胡、川楝子助蟬蛻透散清瀉肝經之熱;赤芍、丹參助薑黃散鬱活血通絡;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水紅花子消食導滯,又能防其升降太過而損傷胃氣;待肝經之鬱熱漸清後,又合溫膽湯加減而調之,以鞏固療效。

詹起蓀

例1:高某,男,15歲。1982年7月7日初診。

有癲癇病史。腦電圖檢查提示“癲”可疑。去年至今反複發作,發時目呆,痰壅,四肢抽搐,以夜間為主。胃納一般,大便幹,溲短而渾,苔薄膩,脈弦滑。擬平肝熄風,鎮痙豁痰。

處方:辰茯苓9g,鉤藤9g(後下),白蒺藜9g,地龍6g,竹瀝半夏6g,菊花6g,製僵蠶6g,明天麻5g,陳膽星5g,鬱金5g,陳皮5g。每日一劑,水煎服。

複診(7月10日):服上方3劑,目前喉間痰鳴,胃納一般,大便幹,溲黃,苔薄黃膩,脈弦滑。

處方:辰茯苓9g,鉤藤9g(後下),竹瀝半夏6g,杏仁6g,製僵蠶6g,明天麻5g,陳膽星5g,鬱金5g,炒當歸5g,炒白芍5g,陳皮5g。

三診(7月17日):服上藥7劑後,近日未見發作。寐時驚恐不安,喉間有痰,咳不多,胃納一般,大便尚可,溲渾而短,苔薄膩,脈弦滑。

處方:辰茯苓9g,鉤藤9g(後下),冬瓜子9g,竹瀝半夏6g,製僵蠶6g,明天麻5g,陳膽星5g,鬱金5g,貝母5g,橘紅5g,菊花5g。

四診(7月24日):服上藥7劑後,現寐欠安,喉間痰鳴,肢體乏力,胃納一般,大便尚可,溲渾,苔薄白,脈細滑。

處方:辰茯苓9g,鉤藤9g(後下),白蒺藜9g,製僵蠶6g,桑葉6g,貝母6g,陳膽星6g,菊花6g,明天麻5g,鬱金5g,橘紅5g。

連服上方10劑餘。隨訪觀察5年,未見複發。

例2:葉某,女,7歲。1982年3月27日初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