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說話的基本原則(1)(1 / 3)

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說話也同樣如此。人們說任何一句話,都希望能夠對聽話人產生適合己意的作用和影響,但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由於說話的時間、地點、對象、以及說話方式的不同,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也迥然有異。說話人如果想怎麼說就怎麼說,不分場合,不看對象,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講原則和分寸,就會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交際的目的就無法實現。

口才需要良好的抽象思維能力

口才的實際需要是說服人。口才說服人,除了借思想和語言的力量外,就是躲藏在思想和語言背後的邏輯。從邏輯和思維學的角度來看,邏輯思維力就是口才表現力的核心。任何形式的思想和語言,一旦失去邏輯思維力的包裝與支撐,也就顯得沒有力量。多少演講、辯論、對白,之所以具有不可抗拒的說服力,一個重要秘密,就在於說話人將自己的觀點和材料“放進”了一個很好的“邏輯框架”,使之產生了不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口才對於一個人的抽象思維力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

口才需要一個人的思維具有概括性

概括,即把事物的共同特點歸結在一起,它是建立在分析、歸納基礎上的一種重要的思維活動形式。在口語交際活動中,一個人說不說話,說什麼,怎樣說,他一定是在綜合分析判斷了各種主客觀因素以後才作出決定的。思維具有概括性,就可以保證一個人的話語策略和話語內容具有抽象性、統一性和濃縮性,就可以防止丟三落四、前後不一或散漫、重複、瑣碎。有時候,說話者還需要開門見山、直截了當或言簡意賅、要言不煩,也要求思維具有較好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思維的概括性在歸納理解別人發言的要點方麵,也具有顯而易見的作用。

口才需要一個人的思維具有條理性

條理,即思想、言語、文字的順序或層次。人們辦事、說話、想問題,總是遵循著一定的思維或邏輯的順序,或承前啟後,或先主後次,或據因推果,或由表及裏……思維的條理性,從而保證言語的整體性、一致性和連貫性,避免語無倫次或顛三倒四。它既是表達的要求,也是理解的基礎。

口才需要一個人的思維具有確定性

確定,即明確而肯定。不遊移,不模棱兩可。表現在思維形式上,就是要求概念要有明確的內涵和外延,判斷要前後一貫,推理要合乎邏輯,能抓住問題,不混淆論題,不轉移論題,是非分明。思維上概念含混,判斷不明確,語言上就會出現用詞不準,句意含糊,甚至前後矛盾。思維上把握不住問題,對問題缺乏明確的認識,語言上就會信口開河、東拉西扯,甚至不知所雲。思維的確定性,又以確保語言的準確性,思想的明確性和觀點的鮮明性。

口才需要一個人的思維具有嚴密性

嚴密,即全麵、周到、細致。我們知道,語言是表達思想的,思想是反映客觀現實的,客觀現實是最具複雜性和多樣性的。一個人思維嚴密,就可以做到科學、嚴密、準確地反映客觀現實,其思想也就具有較好的可信度,其語言也就具有較強的邏輯說服力。大凡說話語無倫次、顛三倒四,或層次混亂、條理不清,或材料、觀點不統一,論證不合邏輯,都是因為思維缺乏嚴密性,考慮問題不周到所致。思維的嚴密性,是確保語言的嚴密性、準確性、邏輯性、深刻性的關鍵。

秘籍:一個人所說的話就代表著他的思想。

對什麼人說什麼話

俗話說:“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說話要看對象,是一個常識,也是一個原則。毛澤東同誌曾經生動地說過:“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寫文章做演說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麼?”寫文章要看讀者,做演說更要看聽眾,因為口語表達是現場進行的直接溝通,如果不看聽眾,可能話都沒法講下去,或者,講了也是白講。口語表達的過程可以說是始發於說者,而完成於聽眾,因為再有效的信息內容都有賴於聽眾的接受。

春秋戰國著名的學者鄧哲針對這個問題還專門寫了一篇談辯說形式的《轉辭》,主張“依類辨故”。他明確指出:“夫言之術,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豪;與貧者言,依於利;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說。”他的意思就是:在辨、說的時候,要區分不同的對象,更具不同的情況而采取不同的表達方式。可見區分對象對表達的重要。

那麼,說話看對象,主要是看對象的什麼因素呢?

注意對方的心態、性格

如果聽眾心態比較積極,心情愉快,情緒飽滿,精神昂奮,那麼,對於輕鬆的話題、熱烈的語調、飛揚的文采、幽默的語體可能就比較容易接受,乃至欣賞。相反,如果聽眾心態比較消極,心情壓抑,情緒煩躁,精神沮喪,這時再幽默、生動的表達,可能都不容易打動他,相反可能招來他的厭惡,幽默、生動可能被當作媚俗、浮華。所以,對於說話人來講,要盡量準確把握聽眾的心態,做到話題、語調、語體等表達內容、方式與聽眾心態的高度協調。當然,我們說的是積極適應,也就是說不僅要適應其心態,還可以主動、積極地加以引導、調控其心態,把他帶進自己創設的語言氛圍中去。口才大師如果麵對一個內心秋意蕭瑟的聽眾;有可能卻讓對方有如沐浴春風的愜意感覺。聽眾的性格特征是說話人不能漠視的重要因素。開朗的聽眾,喜歡熱烈、坦率的談話;深沉的聽眾,喜歡睿智、思辨的話題;剛烈的聽眾,不喜歡纏綿、悠閑的文風;樸實的聽眾,不喜歡奇詭、俏豔的表達;跟浪漫的聽眾講話,要講究韻致、詞采;跟溫婉的聽眾講話,要注意細膩含蓄等等,不一而足。當然,這裏隻是相對而論,凡事都有例外,要具體把握,就好像膽小的人卻偏偏嗜好恐怖片,文靜的卻偏偏喜歡邊塞詩。所以,要有觀察、分辨、洞悉的眼光,才能真正打動聽眾的內心。

看性格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行。言辭的表達內容與方式,必須因人而異,符合接受對象的脾氣、性格,才有可能產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於“喜形於色”,性格內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談話,你可以侃侃而談;同性格內向的人談話,則應注意循循善誘。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針對學生的不同性格來回答他的問題。有一次,孔子的學生仲由問:“聽到了,就去幹嗎?”孔子回答說:“不能。”另一個學生冉求也問:“聽到了,就去幹嗎?”孔子說:“幹吧!”公西華聽了有些疑惑,就問孔子:“兩個人問題相同,而你的回答卻相反。我有點兒糊塗,想來請教。”孔子答:“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時做事好退縮,所以我給他壯膽;仲由好勝,膽大勇為,所以我要勸阻他)可見,孔子誨人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異,特別注意學生的性格特征的。日常生活、公關活動等各方麵的交談也要注意這一點。

看心境

心境通俗地稱為心情,是一種比較持久的、難言的,但能影響人的整個精神活動的情緒狀態。大家知道,在聽覺方麵,聲波在耳蝸內轉變成一種可供神經係統使用的密碼。通過神經係統的處理,聽者就把這些編了碼的信號感知為能夠表達說話者意思的詞彙。既然聽者要將接受到的信息通過神經係統處理,那麼,聽者的心境,必然影響到語言的交流效果。

人際交流中經常會有“言者無意,聽者有心”的情況,說話不注意洞察對方的心理狀態,往往會發生意外的問題。

《紅樓夢》第八十三回寫到大觀園中一個婆子教訓自己的外孫女:“你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個什麼東西,來這園子裏頭混攪!”這話恰好被黛玉聽到,她誤認為婆子罵她,於是大叫一聲道:“這裏住不得了!”直氣得“兩眼反插上去”。婆子的話本來是不讓外孫女到大觀園中來,但黛玉不這麼想。她那種寄人籬下的特定處境和心態使她產生了誤會。所以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聽來感受完全不同。

注意對方的年齡、性別

說話人有男女老少之分,聽眾也有男女老少之別。作為表達主體,對於表達對象的年齡、性別,要心中有數,把握好應有的尺度。性別不同,對言辭的接受也有差別。俄羅斯有句諺語說:“男人靠眼睛來愛,女人靠耳朵來愛。”這就指出性別對於接受是有影響的。無論是言辭表達的程度、聲調都如此。

麵對少兒聽眾,說話時要充滿感情,要形象、直觀,能講故事的地方就講講故事,還要盡量口語化,切忌文字式的表達或抽象說教;麵對青壯年聽眾,說話時要體現社會色彩,適應時代潮流,視野開闊,信息量大,語言節奏快,有哲理,有激情;如果麵對的是中老年聽眾,就要注意樸實、自然、穩重、謙和,多用交流、請教的口吻,千萬不能給人家一種嘩眾取寵、自以為是的印象。至於性別因素也是不能忽視的。麵對男性聽眾,可以稍為隨意一點,不妨坦誠直率一些,以熱情開朗感染對方,切忌吞吞吐吐、婆婆媽媽;而麵對女性聽眾,就要謹慎一點,不管是嚴肅還是幽默,都不能讓對方有不被尊重的感覺。跟女性聽眾說話,最好親切、婉轉一些。

在通常情況下,說話者如果是男士,而接受者又並非自己的妻子、戀人或關係很密切的姐妹,那麼言辭就應當嚴格把握分寸,在內容上、方式上都要充分注意女性的接受特點。對一些可以向男士說的話,就不一定能向女士說;對一些可以向男士使用的表達方式,就不一定可以用之於女士。

例如,對於陌生或不太熟悉的女性就不宜輕率地詢問她的年齡,也不應貿然詢問他的家庭住址及家庭情況。即使對那些十分熟悉的女性,也切忌因某事而訕笑人家,也不能說其他女性的壞話。對男性,說得隨便一些、重一些、粗放一些、甚至偶爾帶點罵辭、髒語,也無多大關係;但對女性就不能這樣,並且涉及性、愛的話題,要力求回避。尤其是男女之間的個別談話,以及開玩笑、逗趣之時,就更要注意區別使用適宜的言辭。

懂心理學的管理者還善於根據男女性別心理上的差異巧妙說話,從而順利地達到自己的交際目的。

對於“老”字,男人一般覺得沒多大關係;但若說某位女性年齡大、老,她會非常不悅。

冬天,在電影院裏,常有年輕女觀眾人場後不脫帽子,影響後麵的觀眾觀看。為此,放映員多次廣播:“影片放映時請不要戴帽子。”但許多人依然我行我素,不予理睬。後來,放映員幹脆說:“本影院為了照顧年老體衰的女觀眾,準許她們戴帽子,不必摘下。”結果,多有戴帽子的女性全摘下帽子,因為她們不願意讓別人認為自己是衰老之人。

注意對方的文化、職位

聽眾的文化程度對表達內容的取舍、表達風格的好惡有著較大的影響。一般來說,文化程度高的聽眾比較喜歡高雅、有深度的話題,比較喜歡文雅、蘊涵哲理的語言;文化程度低的聽眾比較喜歡世俗、有趣味的話題,比較喜歡通俗、貼近生活的語言。麵對文化程度低的聽眾,典雅的語言就直冒酸氣,顯得文縐縐的;而麵對文化程度高的聽眾,平白的語言可能就缺少一點文采、韻味。此外,麵對職位高低不同的聽眾,也要有所區別。同樣一席話,學者聽起來可能會認為是自以為是、嘩眾取寵,而學生聽起來可能會認為是推心置腹、談笑風生;同樣一席話,跟領導講可能被認為謙恭有禮,跟群眾講可能被認為是故作姿態。

所以,麵對身分、地位不同的聽眾,話題、語體的選擇是必不可少的。總之,要努力做到有禮、有節;立於有理,歸於有利。

秘籍:真正懂得口才藝術的人都知道,說話不僅要有自覺地,還要有強烈的對象意識。

說話要分清場合

說話總是有一定場合的。所謂場合就是特定的時間、地點、背景、氛圍等綜合的環境因素。說話與寫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寫文章,作者可以超越寫作場合而神遊於文章內在的情景之中,讀者則是在寫作場合之外來閱讀文章的;而說話就很難無視說話的場合,因為聽眾也是在同一場合下作為麵對麵的受眾而存在的。說話與場合直接相關,相互製約。那麼,說話怎樣看場合呢?

注意場合的時間限定

場合不僅是空間概念,也是時間概念。一定的場合總是指一定的時間中的場合。因此,說話看場合自然包括注意場合的時間因素。比如上課,不管教師如何侃侃而談,揮灑自如,他的頭腦裏自覺不自覺地會受到課時的製約,下課鈴一響,他的講課就到該結束的時候了。如果是在朋友家聊天,情況就不一樣,隻談興正濃,則不妨多聊一陣子。說話的場合在時間規定性方麵有嚴、有鬆。在現實生活中,說話不看時間的人是不少的。比如有的教師老拖堂;有的人開會老發表長篇大論,而且講完又講,令人生厭;有的人去朋友家吹牛皮,午夜鍾聲敲了十二下,卻跟沒聽到一樣;有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喜歡滔滔不絕,人家頻頻看表也熟視無睹……

這些都是說話不看場合,不看時間的表現。

注意場合的地點限定

說話要看時間,也要看地點。有的地方可以說說笑笑,有的地方禁止大聲喧嘩。作為學生在教室上課,作為讀者在圖書館,是不能隨意說笑或大聲嚷嚷的。有的年輕人在公共汽車上旁若無人地高聲談論自己的戀愛經曆,令旁人側目;有的工作人員在辦公室談論環肥燕瘦或柴米油鹽,都是說話不看場合的表現。

在公眾場合,說話要謹慎、得體;在私人場合,說話則要寬鬆、隨意;在工作場合,說話要嚴謹、規範;在社交場合,說話則要詼諧、有禮。

注意場合的氛圍限定

特定的場合,必然有特定的氛圍,有的嚴肅,有的寬鬆,有的歡快,有的悲痛。在嚴肅的場合裏,油腔滑調,隻能自討沒趣,招來非議。在悲痛的氛圍裏,玩笑戲謔,就不隻是自討沒趣,而是成為眾矢之的,亂棍打出了。參加喜慶的場合,說話的內容、聲調要熱烈、歡快、詼諧;而進入悲哀的場合,言辭、表情、語調則要低沉、和緩。

注意場合的規模限定

場合的規模,主要是由聽眾的多少來決定的。聽眾的多少對說話人有影響,有製約。比如作為教師來說,與學生的個別談心,肯定不同於麵對全班的集體談話。個別談心更具針對性和雙向性,要求聲音輕柔一些,語氣平和一些;而集體談話更具廣泛性和輻射力,要求聲音洪亮一些,語調高昂一些。一般來說,場麵越大,要求說話人的感染力、調控力越高;場麵越小,說話的人自由度、靈活度則越大。

綜上所述,說話的基本原則就是:什麼目的說什麼話;是什麼人說什麼話;什麼場合說什麼話。

秘籍:口才施展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準確、得體。

說話要有風度

一個人說話時的言談舉止與表情綜合體現為說話的風度。說話風度是一個人思想、道德、情操、氣質、性格、知識、感情等綜合性的外部表現。注意把握下麵這些問題,你便可以成為一個有交談風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