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醫對腎病的認識 1
在上一章已經了解到中西醫對於人體組織結構的概念,有些雖然名稱一樣,但其內涵卻非常不同。“腎”的概念,便是如此。西醫的“腎病”概念,基本是指發生在腎髒的疾病,也就是疾病的病灶在腎髒(現代解剖學定義的人體的腎髒)。為了便於讀者理解,我們在這本書中所使用的“腎病”,基本上是以西醫的概念為準,隻是沒有完全涵蓋所有腎髒疾病,而是選取了臨床最常見的幾種,包括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急性腎盂腎炎、慢性腎盂腎炎、慢性腎衰竭等。
然而,中醫的“腎病”概念與西醫不同,究其根本,中醫的“腎髒”概念便與西醫相異。中醫的腎不是現代解剖學所定義的腎髒,而是一組以“腎髒”命名的人體功能係統。這一係統當中包括現代醫學的泌尿、生殖、內分泌、中樞神經係統以及消化、呼吸、骨骼係統的部分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等,尤其與泌尿、生殖係統功能關係密切。
為了避免混淆,在這裏應明確一下,本章所使用的“腎病”概念,是指西醫的腎病,是上麵所列的6種西醫腎髒疾病。這些疾病在中醫論治中所使用的,是與之對應的中醫病證名稱,分別是“水腫”“淋證”和“關格”。三種中醫病證概念與西醫腎病的對應關係,在臨床上通常如下。①水腫:急性腎炎、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衰的尿毒症以前階段和部分尿毒症,大多屬於水腫的範疇。②淋證:急性腎盂腎炎和慢性腎盂腎炎,多屬於淋證範疇。③關格:尿毒症基本上屬於中醫的關格範疇。而且,關格一證在中醫診療中通常屬於危重病候,即使最初的起病原因與西醫腎髒無關,但當疾病發展到關格證候,通常也就意味著腎衰竭了。
另外需要提示讀者的,西醫腎病雖然與中醫的水腫、淋證、關格相對應,但不是完全相等。其中,水腫不僅僅指與之對應的幾種腎病,也包括其他一些與西醫腎髒關係不密切或者無關的疾病;淋證也不僅僅指兩種腎盂腎炎,還包括一些其他疾病(主要是泌尿係疾病),如尿道炎、膀胱結石等。臨床診療中,需要注意。
第一節 腎病機製與辨證分型
一、中醫的腎病病機
(一)水腫
1.水腫的概念
(1)概念:水腫是指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引起眼瞼、頭麵、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水腫為特征的一類病證。嚴重者還可伴有胸腔積液、腹水等。
(2)沿革:本病在《內經》中稱為“水”,根據不同症狀分為風水、石水、湧水。《靈樞·水脹》篇對其症狀作了詳細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金匱要略》對水腫稱為“水氣”,《金匱要略》立有“水氣病脈證並治”專篇。以表裏上下為綱,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等五種類型;從五髒發病的機製及其證候,分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腎水。
宋代嚴用和將水腫分為陰水、陽水兩大類。這是中醫水腫診療的一個很關鍵的分類法,在此基礎上後世醫家進一步研究應用,一直沿用至今。
①陰水:水腫之屬虛屬寒者,水腫多從下肢起,兼見肢冷神疲,小便清澀,大便溏薄,脈來沉遲,舌質淡胖等。
②陽水:水腫之屬實屬熱者,頭麵先腫,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腹脹滿,苔膩脈數等。
2.水腫的病機
(1)基本病機:水不自行,賴氣以動,故水腫一證,是全身氣化功能障礙的一種表現。病位在肺、脾、腎,而關鍵在腎。
①風邪犯肺,使肺氣失於宣暢,不能通調水道,風水相搏,發為水腫。
②外感水濕,脾陽被困,或者飲食勞倦等損及脾氣,使脾失轉輸,水濕內停,乃成水腫。
③久病勞欲,使腎失蒸化、開合不利,水液泛濫肌膚,則為水腫。
在發病機製方麵,肺脾腎三髒相互聯係,相互影響。誠如《景嶽全書·腫脹》篇指出:“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髒相幹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唯畏土,故其製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製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
(2)陽水:水腫的辨證,廣義的可分為陽水與陰水兩大類。陽水屬實屬表,包括風邪外襲,水濕浸漬,濕熱蘊結,治療多以祛邪為主。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急性發作大多屬於陽水。陽水發病較急,一般病程較短。水腫多由麵目開始,自上而下,繼及全身,腫處皮膚繃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熱等表證,《金匱要略》之風水、皮水多屬此類。總的來講,陽水易消。
①陽水病因多為風邪、瘡毒、水濕,患者如屬初發年少,體質尚好,髒氣未損,病程短。
②若能及時正確治療,可向愈,若失治誤治可轉為陰水。
(3)陰水:陰水包括脾腎陽虛或陰陽兩虛,治療多以扶正為主。慢性腎炎大多屬於陰水。陰水發病緩慢,病程較長,屬裏、屬虛或虛實夾雜。陰水腫多由足踝開始,自下而上,繼及全身,腫處皮膚鬆弛,按之凹陷不易恢複,甚則按之如泥。《金匱要略》之正水、石水多屬此類。總的來講,陰水難治。
①陰水病因多為飲食勞倦,先天或後天因素所致的髒腑虧損。發病緩慢,屬裏、屬虛或虛實夾雜,病程較長。
②若水邪壅盛或陰水日久,脾腎衰微,水氣上犯則可出現水邪淩心犯肺之重證。
③若病變後期,腎陽衰敗,氣化不行,濁毒內閉,是由水腫發展為關格。若肺失通調,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致膀胱氣化無權,可見小便點滴或閉塞不通,則是水腫轉為癃閉。若陽損及陰,造成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則可轉變為眩暈。
(4)陰水與陽水轉化
①陽水遷延不愈,反複發作,正氣漸衰,脾腎陽虛;或因失治、誤治,損傷脾腎,陽水可轉為陰水。
②陰水複感外邪或飲食不節,使腫勢加劇,呈現陽水的證候,而成本虛標實之證。
③陽水的風水相搏之證,若風去濕留,可轉化為水濕浸漬證。
④水濕浸漬證由於體質差異,濕有寒化、熱化之不同。濕從寒化,寒濕傷及脾陽,則變為脾陽不振之證;甚者脾虛及腎,又可成為腎陽虛衰之證。
⑤水濕浸漬證,濕從熱化,可轉為濕熱壅盛之證;濕熱傷陰,則可表現為肝腎陰虛之證。
⑥腎陽虛衰,陽損及陰,又可導致陰陽兩虛之證。
3.辨證要點
(1)先辨陽水與陰水:辨證仍以陰陽為綱,凡感受風邪、水氣、濕毒、濕熱諸邪,證見表、熱、實證者,多按陽水論治。
飲食勞倦,房勞過度,損傷正氣,證見裏、虛、寒證者,多從陰水論治。但陰水、陽水並非一成不變,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如陽水久延不退,致正氣日衰,水邪日盛,可轉為陰水;若陰水複感外邪,水腫增劇,標證占居主要地位時,又當急則治標,從陽水論治。
(2)辨水腫病因
①水腫頭麵為主,惡風頭痛者,多屬風。
②水腫下肢為主,納呆身重者,多屬濕。
③水腫而伴有咽痛溲赤者,多屬熱。
④因瘡痍、猩紅赤斑而致水腫者,多屬瘡毒。
(3)辨病位:辨別病變之髒腑,在肺、脾、腎、心之差異。
①若水腫較甚,咳喘較急,不能平臥者,病變部位多在肺。
②若水腫日久,納食不佳,四肢無力,身重,苔膩,病變部位多在脾。
③若水腫反複,腰膝酸軟,耳鳴眼花者,病變部位多在腎。
④若水腫下肢明顯,心悸怔忡,胸悶煩躁,甚則不能平臥,病變部位多在心。
4.治療原則
發汗、利尿、瀉下逐水為治療水腫的三條基本原則。綜述治療方法:有外感症狀時宜發汗來開宣肺氣;水濕在裏的宜利小便;濕熱蘊結者宜分清濕熱;脾陽虛者宜溫中健脾;腎陽虛者宜溫腎利水。
(1)陽水:陽水應以驅邪為主,發汗、利水、解毒或攻遂,同時配合清熱化濕,健脾理氣等法。發汗、利尿常用,攻逐當慎用。①疏風清熱,宣肺行水;②宣肺解毒,利濕消腫;③健脾化濕,通陽利水;④分利濕熱。
(2)陰水:陰水當扶正祛邪,以扶正為主,溫腎健脾,同時配以利水,養陰、活血、祛瘀等法。①脾陽虛衰,治當溫運脾陽,以利水濕;②腎陽衰微,治當溫腎助陽,化氣行水。
(3)虛實夾雜:虛實夾雜者攻補兼施,須視證的性質、輕重、轉變趨勢而靈活應用,不可固執一法。
(4)正確使用攻下逐水法:適應證為全身高度水腫,氣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脈沉而有力者。
使用該法,宜抓緊時機,以祛水為急,使水邪從大小便而去,可用十棗湯治療,但應中病即止,待水腫衰其大半即應停藥,以免過用傷正,俟水退後,即行調補脾胃,以善其後。病至後期,脾腎兩虧而水腫甚者,若強攻之,水稍退可暫安一時,但攻逐之藥多易傷正,究屬病根未除,待水邪複來,勢更凶猛,病情反重,正如《丹溪心法·水腫》中所指出:“不可過用芫花、大戟、甘遂猛烈之劑,一發不收,吾恐峻決者易,固閉者難,水氣複來而無以治之也。”所以逐水峻藥應慎用。
(5)活血化瘀利水法的應用:對於瘀血之水腫,活血化瘀利水法,往往是提高水腫療效的重要環節。臨診選方,對濕熱瘀積之水腫,可選用三妙丸合血府逐瘀湯,以清熱利濕、祛瘀利水;對寒濕瘀結之水腫,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合桃紅四物湯,以散寒除濕、逐瘀消腫;氣虛陽微、瘀水交阻之水腫,用附桂八味丸合桃紅四物湯加黃芪,以溫陽益氣、通瘀利水;肝腎陰虛之水腫,方用六味地黃丸合桃紅四物湯加雞血藤、桑寄生,以滋陰養血化瘀行水。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活血化瘀之中藥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增加腎血流量,抑製血小板聚集,增加纖維蛋白溶解活性,抗缺血缺氧,抑製抗體產生等作用。對於各種心力衰竭、肝硬化、腎衰竭所致水腫,效果良好。
(6)慎用腎毒性藥物:若因治療他病,而使用抗生素等藥物時,須考慮到藥物對腎髒的毒副作用,做到合理選擇品種,合理調整劑量及用藥時間,避免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等腎毒性藥物。此外,近年研究發現: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如馬兜鈴、關木通、木防己、益母草等亦有一定腎毒性。對水腫病人應避免大劑量、長時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