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俄強硬角力中亞主導權(1 / 3)

三、美俄強硬角力中亞主導權

對中亞關注最甚、投入最多、在此爭奪最為激烈的當屬美俄兩家。中亞地區與俄羅斯相鄰,是其南部的重要安全屏障,又與俄有著難以割舍的經濟文化和曆史聯係,俄羅斯對中亞地區倍加重視自在情理之中。但美國也對中亞地區表現了前所未有的興趣,有意與俄羅斯一爭高下。美國在蘇聯解體後不久便宣布在中亞地區有至關重要的利益,不失時機地利用反恐戰爭一舉進入中亞地區。

(一)俄羅斯與中亞的不解情緣

中亞國家曾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蘇聯解體後都屬於獨聯體成員國,與俄羅斯在政治、經濟、文化、曆史、語言、民族等各方麵都有著密切而特殊的聯係。俄羅斯與中亞國家由於地緣的、曆史的和現實的諸多因素,雙方關係複雜且易變。在冷戰結束後雙方的身份與地位均發生了較大變化的情況下,俄羅斯麵對自身地位沉淪與美國侵入中亞的嚴酷現實,表現出了一種令人不解的中亞情緣。

1.中亞被視為俄羅斯的“後院”

冷戰結束後,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俄羅斯與中亞諸國作為原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也都相應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彼此之間關係的選擇和經濟建設成為擺在雙方麵前最現實的課題。而雙方這種既具有曆史延續性,又具有現實創新性的特殊建構關係形式,植根於俄羅斯實力的下降和中亞諸國追求獨立發展的迫切心理之上,並形成了俄羅斯與中亞各國分合瞬變的雙邊或多邊關係。

蘇聯解體後,麵臨內外交困局勢的俄羅斯,一直奉行地緣戰略收縮的政策,一個主要目的就是以此來取悅西方,爭取美國與西方的戰略理解,實現被美國和西方完全接納的政治目標。中亞地區北接俄羅斯,是保護其腹地安全的一道屏障;同時,中亞曾是蘇聯的組成部分,在俄羅斯政治家眼中,中亞地區是其傳統的勢力範圍,隻有存在一個有利於俄羅斯的中亞,才能確保其腹地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才能確保其大國崛起目標的順利實現。因此,俄羅斯與中亞國家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難兄難弟。獨立後的俄羅斯在繼承蘇聯大國地位的同時也繼承了其對中亞的傳統影響力,但是冷戰後的俄羅斯由於地位下降,在處理中亞關係時已經從單純的影響和控製轉向以合作求影響、求控製。特別是2005年以來,俄羅斯實行的剛柔並濟、以懷柔為主的中亞戰略極大地扭轉了俄在中亞地緣政治中的頹勢,將中亞再次收歸麾下。可以預測,普京這種有東方色彩的收控中亞的戰略在短期內不會改變。總之,冷戰結束後,俄羅斯與中亞諸國在發展彼此關係時都以追求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拓展生存外延為出發點,以靈活、務實、自決和平衡的外交途徑為支撐,因時就勢地調整和變換著彼此間的關係和組合方式,但始終呈現出一種不解的情緣。這種情緣既有深刻的曆史傳統,也有地緣政治的緣由,更有現實國際環境的影響。這種情緣將繼續經受曆史的考驗並不斷充實新的內涵。

中亞對俄羅斯的安全利益有多層含義。一是國際恐怖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對俄羅斯的威脅。中亞地區是國際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向俄羅斯滲透的主要通道之一,恐怖主義勢力和極端主義思潮通過中亞地區進入俄羅斯的高加索和南方地區,而這兩個地區是俄羅斯穆斯林居民的主要聚集地區。地理上的相鄰、宗教的相同、民族的接近和中亞國家控製能力的薄弱,使中亞地區成為俄羅斯外部安全的嚴重威脅。二是走私販毒。中亞地區緊鄰世界毒品的主要產地之一“金新月”地區,這裏出產世界70%以上的鴉片及大量海洛因。這些毒品通過中亞進入俄羅斯,其中一部分輸往歐洲,另一部分在俄羅斯銷售,成為俄羅斯毒品的主要來源。三是地區不穩定因素。俄羅斯與中亞接壤,中亞地區國家政權脆弱,經濟困難,社會分化嚴重,有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產生的土壤,潛伏著造成地區不穩定的諸多因素。而中亞地區的不穩定,將直接波及俄羅斯。由於俄羅斯在中亞的直接存在和俄羅斯與中亞地區的特殊關係及其所承擔的義務,中亞地區發生動蕩很可能使俄羅斯卷入其中,這將成為俄羅斯的政治和經濟負擔,是俄羅斯所不希望的。四是地緣政治。保持中亞作為俄羅斯的“後院”,不使中亞為其他大國控製,並在地緣政治上形成對俄羅斯的戰略威脅態勢,對俄羅斯而言尤為重要。

2.俄羅斯的中亞戰略

俄羅斯的中亞戰略目標,就是保持傳統影響和特殊關係,防止美國的勢力坐大,維護自己在中亞地區的戰略利益。俄羅斯將中亞視作傳統的勢力範圍,當作大國複興的戰略依托,在中亞擁有特殊的戰略利益。從地緣戰略看,中亞既是俄羅斯南下的戰略通道,又是其南方安全的重要屏障,是俄羅斯“柔軟的腹部”和傳統的勢力範圍,是俄羅斯必須捍衛的核心利益;從能源戰略看,俄羅斯在中亞各國的能源開發和能源外運方麵具有傳統優勢,確保對這一地區能源的主導權和壟斷權,是其根本利益所在。因此,製定中亞戰略是維護俄羅斯國家利益的需要。

一是穩定南部邊疆,防止國外極端勢力的滲入。南部邊疆一直是俄邊境安全的不穩定因素,雖然普京執政以來以重火力打擊車臣叛亂,但是,南部的恐怖主義勢力、極端主義勢力、分裂主義勢力、毒品生產和跨國境走私在外國勢力的插手下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複雜化的傾向,對國家統一、領土完整構成了嚴重威脅。解決這一問題,中亞國家是最好的幫手。二是謀求國家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的需要。在能源合作方麵,俄羅斯與中亞有著很重要的利益結合點,尤其在關於裏海能源開發及劃界上俄不能不考慮與中亞的磋商與合作。此外,俄羅斯與中亞國家還是歐亞經濟共同體、統一經濟空間等地區一體化組織的成員國,並在這些組織框架內進行著雙邊和多邊合作。俄羅斯要想實現在組織框架內、平等基礎上的利益最大化,拓寬合作領域,深化合作層次,落實合作目標,離開中亞國家的支持是不切實際的。三是構築新的“俄羅斯-中亞”合作模式,為促進與其他獨聯體國家關係做示範。冷戰結束後,俄羅斯一直認為獨聯體國家是俄不應舍棄的“失地”,但是在具體處理俄與獨聯體國家關係時卻沒有切實有效的方案可行,俄希望在新的“俄羅斯-中亞”合作模式中得出很好的經驗,並用俄所期望的成功的“俄羅斯-中亞”合作模式來為其他獨聯體國家做出示範。

綜上所述,伴隨著俄羅斯的“重新崛起”以及俄羅斯對能源和安全戰略的高度重視,俄羅斯的中亞戰略將在現有政策基礎上變得更加積極、靈活、務實和穩定,以確保其在同其他大國在中亞的博弈中繼續保持優勢。

3.俄羅斯擴大在中亞的影響

麵對冷戰後神奇般崛起的東方和迅速一體化的西方,俄羅斯從未有過的不安全感和畏懼感是刻骨銘心的。為了在嚴酷的現實中維持和拓展生存空間,俄必須守住中亞後院,看緊自己的西北大門。特別是美國通過發動反恐戰爭一舉進入俄羅斯傳統的勢力範圍——中亞地區,讓俄羅斯有“臥榻之下他人酣睡”之感。

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俄羅斯出於自身戰略安全考量,一直致力於促使吉爾吉斯斯坦關閉馬納斯美軍基地,以消除這個潛在威脅。俄還通過打“經濟牌”,試圖恢複和強化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2012年9月俄總統普京訪吉期間,俄吉兩國就雙方軍事及經濟合作達成許多共識,俄通過免除吉多筆債務換取了雙方之間的一攬子軍事和能源合作項目。其中,俄延長駐吉坎特軍事基地協議的簽署被俄媒體視為“鞏固了俄在中亞地區的長期軍事存在”。同時,俄高層官員也多次表示,俄政府支持吉爾吉斯斯坦提出的將馬納斯機場建設成為民用國際物流中心的主張,吉方也希望俄參與馬納斯機場的改造。

2012年10月,普京簽署了一份把塔吉克斯坦境內一處軍事基地的租期延長30年的協議。俄羅斯和塔吉克斯坦發布的一項聯合聲明提到了“阿富汗恐怖主義和毒品走私活動的威脅”。目前俄羅斯在塔吉克斯坦的駐軍為7000名,未來規模可能會有所增加。11月,普京還與吉爾吉斯斯坦簽署了一項協議,把其一處空軍基地的租約延期20年。

(二)美國極力謀求楔入中亞

美國是中亞地區的“後來者”,冷戰結束、中亞國家獨立才使其有機會進入俄羅斯的“後院”。對於力圖稱霸世界和主宰歐亞的美國而言,中亞具有關鍵作用,特別是對美國“防俄、弱俄、遏俄”這一對俄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1.美國積極推行中亞戰略

中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資源,必然會被美國納入謀求全球霸權的戰略視野,楔入並控製中亞是美國夢寐以求的戰略目標。美國中亞戰略的意圖是一石數鳥:通過中亞駐軍和使之“民主化”,在歐亞大陸中心打入“楔子”,北堵俄羅斯,東遏中國,南壓伊朗,控製石油,反恐和防擴散,從政治、資源和軍事等方麵全麵控製中亞,進而控製歐亞大陸,為維護其世界霸權服務。因此,美國不失時機地出台了所謂的“新中亞戰略”。

美國的中亞戰略目標,就是要把中亞建成為美國全球戰略的新支點,獲取中亞的能源資源;打破俄羅斯在這一地區的獨占地位,防止出現類似蘇聯的國家或國家聯盟;通過“政治民主”使中亞國家西化,從而最終將中亞地區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從地緣戰略看,取得在中亞的戰略優勢,可以進一步從南部、西南部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並與西線形成合圍之勢,徹底防範俄羅斯的重新崛起;從能源戰略看,美國的介入既可以帶來巨大的能源利益,又可以動搖俄羅斯在這一地區能源領域的主導地位,遏製俄羅斯大國複興的依托和根基。

北邊圍堵俄羅斯,阻止俄東山再起。美國視蘇聯解體為它幾十年“冷戰”所得到的最大“戰利品”,既然贏得了這場勝利,就絕不允許俄羅斯再崛起與之對抗。俄羅斯盡管由於綜合國力下降而不能與美國相提並論,但仍然保留著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的基本條件,更具備重新崛起、成為世界強國的巨大潛力。從各個方麵圍堵和打壓俄羅斯,防止俄重新崛起,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個重要目標。為此,美國一方麵操縱北約東擴,構築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縱向防線,北約戰車直抵俄西北邊界;另一方麵,美國親自出馬,運用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手段,以阿富汗戰爭和各類“顏色革命”為契機,力圖實現在中亞的全麵存在,並盡量削弱俄在中亞的影響。

東部構築對華包圍圈,遏製中國崛起。美國亞太新戰略乃至全球戰略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防範和“遏製”中國的崛起。小布什公開提出中國是美國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以及2002年3月美國繼前期調整核戰略之後再次將中國列為七個核打擊對象之一即是明證。美國包圍中國的戰略企圖為:在我國東部,與日、韓建立軍事同盟;在南部,加強與澳、菲、新三國的軍事合作;在西南,與印度進行軍事交流;在北部,加強與蒙古的軍事合作;在西部,駐軍阿富汗,使美國軍力冷戰後首次直指我西北邊境;再加上駐軍中亞,使我四麵處於美國的戰略包圍之中。

西南孤立伊朗,以壓促變,圖謀改變伊現政權。伊朗石油資源豐富,戰略地位重要,是中東地區政治大國和軍事強國。在美國看來,伊朗是其“民主改造中東”戰略的一大障礙,是“無賴國家”“邪惡軸心”和“暴政前哨”,必欲除之而後快。伊朗周邊國家中,土耳其、巴基斯坦是美國的重要盟友,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獨立後就倒向了美國,阿富汗和伊拉克又被美國控製,美國駐軍中亞,就形成了對伊朗的合圍之勢。伊拉克戰爭後,美國以伊朗“核問題”為借口,加大了對伊朗施壓的力度,有關軍事打擊伊朗的報道頻頻見諸報端;美國在伊朗周邊駐有大約19萬人的重兵,這些都和圖謀改變伊朗現政權密切相關。

爭奪對中亞地區的能源控製權。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也是最大的石油進口國。由於石油需求的迅速增加和國內石油產量的日趨減少,導致對國外石油的依賴度越來越高,美國需要確保石油來源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控製世界重要石油產區,壟斷國際石油市場,建立所謂的“石油霸權”,既能確保本國石油供應以維持經濟高速增長,又能實現對依賴進口石油國家的間接控製,這對美國建立和維持全球霸權來說至關重要。美國進軍中亞的意圖之一是控製該地區的油氣資源以及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邊境線上的輸油管道,企圖在能源供應問題上牽製俄羅斯和中國,從而在經濟方麵遏製俄羅斯和中國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