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腦髓的生理
(一)腦的生理
腦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起著重大的作用,古人對此早有認識,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曰:“頭者,精明之府”。但從中醫基礎理論來看,曆代對腦的認識都是散在的,絕大多數醫家遵《素問·靈蘭秘典論》中“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之說,重心而輕腦,把腦的功能歸於心及其他髒腑。近年來,通過中醫對腦病的研究,如對頭痛、眩暈、中風後遺症、腦外傷後遺症、癇症等病的證治,進一步加深了對腦的功能的認識。
1.腦的生成腦為髓之海,腦髓是腦發揮作用的物質基礎,主要由三部分所組成:一為先天之精所化生,如《靈樞·經脈》篇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二為後天腎精所轉化,精化髓而充於腦;三為水穀化生,如《靈樞·五癃精液別論》說:“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於骨,外溢腦髓”。故腦髓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又得後天水穀的補充和腎精的轉化,以保持其充滿。
2.腦的功能腦為元神之府,主神明。《素問·脈要精微論》說:“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西漢《春秋元命苞》中有“人精在腦”“頭者神之所居”的記載。張仲景《金匱玉函經·卷一·證治總則》說:“頭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明代李時珍提出:“腦為元神之府”,清代王清任提出“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等,均論述了腦與神明相關。
通過對腦主神明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腦有主思維、主記憶、主意念、主運動、主任物等作用。
(1)腦主思維:思維是人體心理活動的一部分,包括認識並分析事物,作出判斷,對不同的外界事物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反應,並能通過機體自身進行調節。這些功能,都與腦密切相關。“腦”字繁體寫作“腦”,它是由“月”“巛”“囟”三部分構成。“月”乃肉身之象形,“巛”乃頭發之象形,“囟”乃未閉頭顱之象形,三者合而為“腦”,提示腦是一種有縫隙的、可以攝取外界信息的器官。
除“腦”字外,“思”“慮”“(憂)”這些包括“囟”和“頁”這種代表頭顱符號的字,亦說明在這些漢字誕生之前,古人已認識到頭腦與神明活動的關係了。
“思”是一個會意字,篆文寫作“”,“”的上半部分是“(囟)”,下半部分為“(心)”,許慎解為“思”字從囟從心,故“思”的結構表明,其創製者認識到“思”與心和腦的功能有聯係。進一步分析“”和“”在“”字中的排列位置,可提示在當時似乎更側重於思維和腦的關係。
又作“憂”,由“頁”和“心”組成,“頁”指頭顱。這個字也證明它的創製者認識到憂愁之類的精神活動既關於心,亦屬於腦,且重在腦。
當然關於情誌活動與“心”字有關聯的漢字則為數更多,不勝枚舉,其原因與當時古人認識事物的條件有關。
(2)腦主記憶:腦主記憶是說腦有記憶事物的功能,這種功能是通過髓來實現的。髓海的充足與否決定著記憶力的強弱,髓海充足則記憶牢固,不足則反之。這種記憶力從無到有,自弱到強,隨年齡增長到一定範圍後又逐漸減弱,正如汪昂在《本草備要》中所言:“吾鄉金正希先生嚐語餘曰:人之記憶,皆在腦中。小兒善忘者,腦未滿也;老人健忘者,腦漸空也,凡人外見一物,必有一形影留於腦中。”汪昂進一步指出:“今人每憶往事,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於腦之意也”。在通常的認識中,記憶力多歸於腎,若記憶力差則責之腎精不足,用補腎益精的方法使之改善,實際上這是一種補腎榮腦的方法,通過精髓的相互轉化而實現其功能。
(3)腦主意念:中醫理論中沒有腦主意念的術語,但在經典著作中有類似現象的描述,如《素問·遺篇刺法論》說:“氣出於腦,即不邪幹。氣出於腦,即事先想心如日。欲將入於疫室,先想青氣自肝而出,左行於東,化作林木。次想白氣自肺而出,右行於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氣自心而出,南行於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氣自腎而出,北行於下,化作水。次想黃氣自脾而出,存於中央,化作土。五氣護身之畢,以想頭上如北鬥之煌煌,然後可入於疫室”。從文中“氣出於腦”“想心如日”等,說明了腦有主意念的功能,而且對五髒各有所比,就更加突出了腦的主導作用。由此還可以看出,腦主意念不僅有其生理意義,亦有預防及治療作用,如在此就表現為預防,是人的主觀意念所起的作用。
(4)腦主運動:腦與運動有密切關係,肢體之輕勁有力或懈怠安臥皆由髓海充足與否來決定,如《靈樞·海論》所說:“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脛酸眩冒,懈怠安臥”。臨床上常看到一些大腦發育不良的兒童,中醫多稱為“五遲”,小兒長至二三歲尚不能行走,這就是由於腦髓不充所致。另外,頭部外傷後肢體活動障礙亦是很好的證明。
(5)腦主任物:腦主任物是說腦有接受外界事物的能力。腦本身不與外界相通,對外界事物亦無反應,但它可以通過目之視、鼻之嗅、耳之聞、口之味,把一些表麵的、片麵的、具體的現象反映於腦,由腦承受並加以綜合。如明代王惠源《醫學原始》所說:“五官居身上,為知覺之具。耳目口鼻聚於首,最顯最高,便於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導入,最近於腦,必以腦先受其象而覺之、而寄之、而存之也。”當然,我們也認識到,五官和五髒有一定的配屬關係,起很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亦與腦相關,兩者都不能否定。
腦與目:目為視物之官,所視之物反映於腦,兩者通過目係而聯結,如《靈樞·大惑論》說:“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係,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王清任《醫林改錯》說:“兩目即腦汁所生,兩目係如線,長於腦,所見之物歸於腦”。當腦的功能正常時,目才能別黑白、審短長、視分明。兩者在生理上相互聯係,病理上也相互影響,目病可以及腦,腦病也可以及目。“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目係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轉則目係急,目係急則目眩以轉矣”。如當陽熱亢盛而出現“煎厥”時,因腦之為病亦可引起目盲不可以視,臨床中頭痛及目或目痛及頭則更為常見。另外,在唐代《唐書·西域傳》中有“拂菻有善醫,能開腦取蟲,以愈目青”之記載,說明早在唐代就認識到了目與腦的關係,並以此為根據治療目疾。
腦與鼻:鼻有主嗅之功能,當腦的功能正常時,鼻才能正確地辨別氣味,其機製在於鼻通於腦。如《醫林改錯》所說:“鼻通於腦,所聞香臭歸於腦”“小兒初生時,腦未全……鼻不知聞……至周歲,腦漸生……鼻微知香臭……至三四歲,腦髓漸滿……鼻知香臭”。在臨床上,從某些疾病的病理變化上亦能看出兩者的關係,有的因頭部外傷而出現鼻不聞香臭或嗅覺異常,亦說明兩者的關係。
腦與耳:耳主聽覺,聲音由耳傳入腦。腦髓滿則耳聰,腦髓不足則耳鳴。《靈樞·海論》說:“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靈樞·決氣》篇說:“腦髓消,脛疫,耳數鳴。”王清任指出:“兩耳通腦,所聽之聲歸於腦,腦氣虛,腦縮小,腦氣與耳竅之氣不接,故耳虛聾;耳竅通腦之道路中,若有阻滯,故耳實聾。”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察覺到,當聽到自己所喜聞的聲音則悅耳舒適,而聞及較大噪聲或厭煩的聲響,則常引起頭痛,故有人提出“病從耳入”。目前臨床上有人用音樂療法來治療腦病,也是以耳與腦的聯係為依據的。
腦與舌:舌為心之竅,不少心的病變可以從舌上反映出來,如心陰不足則舌紅少苔,心火上炎則舌尖赤。此外,舌更大的功能是幫助發音,進行語言交流,在這一方麵,腦起著很大的作用。對此,古人早已有所領悟,如《春秋元命苞》說:“腦之為言是也”,王清任《醫林改錯》雲:“小兒初生時,腦未全……舌不言。至周歲……腦漸生……舌能言一二字。至三四歲,腦髓漸滿……言語成句”。說明語言是由大腦產生出來的,其正確表達則是大腦與舌的共同作用。臨床上對於一些中風後遺症、腦外傷後遺症出現失語,用補腎益精、祛痰通絡無效時,可用麝香、冰片、牛黃、石菖蒲、天竺黃等來治療,有一定的效果,究其所以,這是通過醒腦開竅來實現的。同樣,頭部外傷可突然出現失語,亦說明了腦與舌相關。
有關腦和五竅的關係,道家對此有較好的認識。如晉代的著名醫學專著《黃庭經》對此進行了總結。《黃庭內景經·至道章第七》說:“至道不煩決存真,泥丸百節皆有神,發神蒼華字太元,腦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壟字靈堅,耳神空閑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倫,齒神崿鋒字羅千。一麵之神宗泥丸”。明確指出了五竅隸屬於腦。
3.腦的特性腦為清靈之府,喜靜惡擾,藏而不瀉,宜伸忌鬱。
頭者諸陽之會,居位最高,內含腦髓,主神明以統全身。喜靜惡擾,靜則能發揮其神明之功,以清明內持,動擾則掉搖散亂,無以所從。在正常生理狀態下,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兩不相幹。當人體髒腑功能失常導致氣機逆亂時,常可以上擾清靈之府而為病。如大怒而血菀於上,可致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大便秘結,腑氣上攻可致神昏譫語;陰虛陽亢,肝風上擾可致搖動震顫;痰飲上擾可致頭重眩暈;瘀血內阻可致頭痛。當頭部受到撞擊而擾動髓海時,常出現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重者昏迷,甚則危及生命,這都是失靜受擾所致。
腦為奇恒之府,含腦髓藏而不瀉,並靠後天水穀及腎精轉化給以補充,藏則充滿而保持腦的功能,瀉則不足而發為病態,如頭部外傷或用腦過度等都會引起髓海不足的病變。
腦主神明,性喜伸,調和暢達而發揮作用,若鬱結不通,則導致七情為病,這與肝主疏瀉又密切相關,如張仲景所說:“情誌之鬱,因鬱而病”。
(二)髓的生理
髓是分布於骨腔內的一種膏樣物質,根據所在位置不同,有腦髓、脊髓、骨髓之分。骨髓藏於骨腔內,故《素問·脈要精微論》說:“骨者,髓之府”。藏於椎管內者稱為脊髓,脊髓下貫尾骶。藏於顱腔內者稱為腦髓,腦髓與脊髓密切相關。
1.髓的生成髓的生成和先天之精、後天之精都有關係。從根本上來說,髓由腎精所化,即腎藏精,精生髓,故《靈樞·經脈》篇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張介賓注解說:“精藏於腎,腎通於腦,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諸髓皆屬於腦,故精成而腦髓生”(《類經》)。另外,髓的生成和後天之精也有密切關係。飲食所化生的精液,可以通過骨孔而補益骨髓,骨髓又不斷地補益腦髓,故《靈樞·五癃精液別論》篇說:“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於骨空,補益腦髓”。是以,先天之精不足或後天之精失養,均可影響髓的生成。
2.髓的功能髓的生理功能,概括起來有三方麵:一是養腦,二是充骨,三是化血。
(1)養腦:腦為髓之海,“諸髓者皆屬於腦”,髓有補充、營養人腦的作用。這個作用從人之始生就開始,直至死亡。若精髓充足,髓海得以充養,腦的發育就健全,就能充分發揮其“精明之府”的生理功能。反之,精髓不足,髓海失養就會出現相應的病理變化。
(2)充骨:骨為腎所主,髓為腎所生,骨的生長發育,有賴於骨髓的充盈及所提供的營養。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腎生骨髓”,《素問·六節髒象論》說:“其充在骨”等,說明精髓充足時,才能充養骨髓,這些功能都與腎關係密切。若精髓不足,骨失充養,則出現骨骼的病變,如小兒囟門遲閉、骨軟無力、老年人骨質疏鬆、易於骨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