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3—5歲: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12)
在餐桌上讚美菜肴
有一些教徒,在每餐前都會禱告,感謝桌前的食物。
其實這樣的儀式應該帶給每一個孩子,但是我們不需要宗教式的祈禱,而是應該在每天吃飯前,讚美一下桌上的菜肴,因為我們吃一頓飯用不了半個小時,但是準備這些飯菜的人卻會花上一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讓孩子讚美這些桌上的菜肴,不管是否刻苦,都是精心準備的結果,要讓孩子,懂得為他人的付出,表示感恩。
這樣的場景你一定是很熟悉了:
你的孩子在外麵玩了一大圈,滿頭大汗水地回來了。
一到家,孩子就拉開冰箱,拿出可樂。然後他大聲說:“媽,我要洗澡!”
你們替他放好熱水;他把身上的髒衣服一脫扔給你然後衝進衛生間。
洗到中途,他發現自己沒有帶換的衣服,又大聲地叫你。
當他洗完澡出來,肚子餓了,向你要吃的。
吃完了東西,感覺累了就徑直進了房間休息睡覺。
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嗎?你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很正常,你和孩子都不覺得有什麼不對。但是為什麼孩子會如此坦然地接受著你的服務,為什麼孩子對你的做的一切感到理所當然?
曾經有一位作家,帶著自己的孩子去鄉下,讓孩子下地和村民一起幹重活。所有的人都問他,何必讓孩子受這樣的苦。作家無可奈何地說:“我就是要讓孩子知道,大米是從地裏長出來的,不是我們打個電話別人就送到門口那麼簡單!”
舒適的生活確實讓孩子對他得到的一切太坦然太麻木了,雖然父母不求孩子的感激,但是至少,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每一樣東西的背後都凝聚著人的汗水,應該學會感激,學會珍惜。
西方國家都過感恩節,那一天,你們虔誠地感謝著自己擁有的一切,感謝從別人那裏得到的饋贈,感謝別人為自己做的一切。感恩是一種美德,它讓你明白自己的平凡而發現別人的偉大,讓你能夠從感激的心態中尋會善良。
我從一本書中摘錄到這樣一篇文章,一個國外的小男孩寫給自己的父親的,文中字字充滿了感激之情,打動了我,也希望能夠打動所有的父母:
我的爸爸不是偉人
我的爸爸不是偉人,但他煮的咖啡是最香的。每天上學前,他都為我和弟弟煮咖啡,製作美味的早餐。
我的爸爸不是偉人,但他在我的房間裏擺滿了書,讓我從小就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
我的爸爸不是偉人,但他最喜歡聽我講笑話。我隻要一開口講,他的臉上就流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我的爸爸不是偉人,但隻要媽媽一聲召喚,他就成了廚房最好的幫手,幹活是那樣仔細認真。
我的爸爸不是偉人,但他的書法是那樣蒼勁有力,美麗流暢,看他寫文章簡直是一種享受。
我的爸爸不是偉人,但他以實際行動教育我男兒有淚不輕彈,雖然他有時也由於過分激動和痛苦而落淚。
我的爸爸不是偉人,但對我關愛有加,經常用溫暖的手撫摸我,用柔軟和潮潤的嘴唇親吻我。
我的爸爸不是偉人,但總是前往俱樂部看我打籃球,盡管他對這項運動一竅不通。我刻苦訓練,用進步博得他的歡心。
我的爸爸不是偉人,盡管他不會騎自行車,但在我學習騎車時他一直在後邊扶著,在我學會掌握平衡之前從不鬆手。
我的爸爸不是偉人,但在向別人介紹“這是我的兒子”的時候,臉上充滿了自豪。
我的爸爸不是偉人,但童年時誰都沒有像他那樣耐心地給我講故事,隻要我願意聽,他都會滿足我的要求。
我的爸爸不是偉人,但這並不重要!我的爸爸是個小人物,但他是一個誠實的人,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總之,是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