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補血先鋒——鐵(2 / 3)

(2)食物因素。由於隻有亞鐵離子才能被人體吸收,而我國人民的膳食結構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鐵主要以三價鐵的形式存在。維生素C可以將三價鐵還原為二價鐵,是一種較強的還原劑,同時,維生素C本身又是一種酸,在酸性環境下,有利於將三價鐵還原為二價鐵,與鐵形成可溶性的螯合物,使得鐵離子呈溶解狀態,避免鐵離子的沉澱,因而增進了非血紅素型鐵在腸道中的吸收。所以,適當地運用維生素C來改善鐵的營養狀況是一種可靠的途徑。維生素C還有利於鐵在體內的儲存。此外,半胱氨酸也屬於食物中的還原性物質,可以將三價鐵還原成二價鐵,有利於溶解性鐵的吸收。還有動物蛋白中的肉類因子、鈣和某些氨基酸等均有利於鐵的吸收。此外,銅元素對鐵的吸收與利用影響也很大,由於銅能促使無機鐵變成有機鐵,由三價變成二價狀態,還能促進鐵貯存於骨髓,加速血紅蛋白及卟啉合成。研究表明,30%左右的缺鐵性貧血患者,單純給予鐵劑治療效果不佳,若同時補充銅元素,則治療效果較好。

(3)胃腸因素。胃內酸度和分泌成分對鐵的吸收起著重要作用。胃酸缺乏可以導致鐵的吸收受到影響,小腸本身具有控製鐵的吸收機能,當人需要鐵時,腸黏膜加速提高鐵的吸收,當人不需要鐵時,則阻礙鐵的吸收。

(4)人體狀態。不貧血的獻血者或孕婦對鐵的吸收顯著增加,高於正常的2~10倍,婦女每天吸收0.5毫克就可滿足,但月經後每日的吸收量可達11毫克;患慢性傳染病的人鐵的吸收明顯減少,而且不論用何種方法治療,都不能增加鐵的吸收,老年人鐵的吸收量也減少。人體內缺銅也影響鐵的吸收。成年男子每日需要補鐵約為0.5~1.0毫克,一般不會出現缺鐵的現象。但婦女孕期、哺乳期、經期及兒童生長發育期需鐵量均增多,每日需鐵量為1.0~2.0毫克,因此需要補充更多量的鐵。

2.抑製鐵吸收的因素

(1)草酸、鞣酸和植酸。非血紅素型鐵主要存在於植物性食物中,蔬菜中的草酸鹽、糧食穀物中的植酸鹽和茶葉中的鞣酸均可以影響鐵的吸收。鐵可與這些物質結合成不溶性的化合物,從而抑製鐵的吸收。植物性鐵吸收率多在10%以下,而我國人民膳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

(2)堿性藥物。鐵化合物的溶解度受堿性藥物的影響可以降低,從而妨礙鐵的吸收。

(3)牛奶和蛋類中鐵的吸收。蛋類中由於卵黃高磷蛋白這種幹擾物的存在,使得其鐵的吸收率僅為3%。這種物質的本質是一種磷酸糖蛋白。因此,可以說,牛奶是一種貧鐵的食物。

(4)寄生蟲。人體內某些寄生蟲的存在就會造成營養不良,鐵營養不良最為常見。

(5)鐵蛋白。鐵蛋白和含鐵血黃素的吸收率比蔬菜更低,但當其與肉類混合作為食物時,其吸收率又會大大增加。

根據以上影響人體對鐵吸收率的因素,我們主張葷素、水果混合膳食,這不僅能獲得各種營養,還可以提高鐵的吸收率。而且,隻要我們能詳細了解人體對鐵吸收率的因素,就能進行科學合理的補鐵。

(六)缺鐵性貧血的主要症狀

1.當機體供氧不足時,體內的血液會先流向重要的髒器;而暫時影響不大的皮膚、黏膜的血管開始收縮,因而常會出現皮膚、眼瞼內黏膜變白;特別是口唇、指甲和耳垂等部分,這種現象更為明顯。

2.由於無法供給細胞足夠的氧氣,從而導致身體出現各種不適,呼吸急促、心跳加速、乏力、易疲勞、食欲減退以及嗜睡等。

3.缺鐵性貧血還容易造成腦內缺氧,從而影響到正常的思維,使思考能力變差、健忘以及經常出現頭暈、眼花、耳鳴等。對於2歲以內的嬰幼兒,還會直接影響到腦的正常發育以及身體的發育。此外,還會影響到蛋白質的合成和能量的利用等。

缺鐵性貧血起病緩慢,當每天攝入的鐵數量不足時,並不會立即發生貧血,而是利用身體中貯備的鐵;當貯備的鐵用完,開始向貧血的傾向發展時,也不會立即出現上述症狀,甚至多數人連自我感覺都不明顯。當病人到醫院就診時,病情一般都已發展到了中度貧血。因此,平時要經常注意鐵的補充,並使體內有一定數量鐵的貯備,以保證身體的真正健康。

(七)缺鐵性貧血的臨床表現

由於體內缺鐵程度及病情發展進程不同,故貧血的臨床表現也有所不同,可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鐵儲備減少期。血漿鐵蛋白低於12μg/L,此時患者無明顯的自覺症狀,無功能性損傷。

第二階段:缺鐵性紅細胞生成期。紅細胞原卟啉水平上升,轉鐵蛋白飽和度減少。輕度貧血患者自覺經常頭暈耳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嚴重的常表現出全身乏力,容易疲倦,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甚至惡心嘔吐。

第三階段:缺鐵性貧血期。嚴重缺鐵性貧血表現為紅細胞數量減少、血紅蛋白含量降低、免疫功能減退等。缺鐵性貧血的症狀與其他慢性貧血相似,且症狀與缺鐵的程度呈正相關。主要表現為易疲、乏力、氣促、心悸、耳鳴、眼花等症狀。缺鐵性貧血患者還會影響機體的酶係統和神經係統,如導致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等。

(八)缺鐵性貧血對人體的影響

缺鐵是由於各種原因,如鐵的攝入量不足、需求量增多或丟失過多所導致的體內長期鐵負平衡的結果,最終使體內儲存鐵耗盡,導致缺鐵性貧血。鐵缺乏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對機體的影響是多方麵的。

1.含鐵酶功能的降低:鐵缺乏使重要的含鐵酶如細胞色素類、過氧化物酶、過氧化氫酶等功能降低,這些酶在物質和能量代謝中起重要作用。

2.影響行為和智力發育:鐵缺乏的嬰幼兒表現為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易煩躁,運用智力解決問題的主動性降低,全神貫注時間變短,學習和記憶力差。缺鐵不僅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更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素質。當寶寶血色素低於正常水平時,可出現厭食、體重不增、胃腸吸收不良等症狀。缺鐵會降低孩子的免疫力和抵抗能力,常常動不動就生病,活動能力變差。青少年表現為學習能力和工作耐力降低,成人表現為冷漠呆板。

3.影響機體的體溫調節:美國學者研究發現,缺乏鐵的婦女,雖然體內的血紅蛋白值在正常的範圍,但她們對冷的抵抗能力下降,表現為寒戰、怕冷、失眠等。

4.機體抗感染能力降低:相關研究表明,鐵缺乏可以導致嬰幼兒的腹瀉、呼吸道感染的患病率增高,補鐵後可以改善。由於許多自由基代謝環節需要鐵的參與,所以鐵缺乏時白細胞殺菌能力降低,感染性疾病患病率有所增加。

5.影響機體生長發育:缺鐵時體重增長遲緩、骨骼異常,這與膠原蛋白合成需要的鐵參與脯氨酸羥化有關。

6.孕婦缺鐵的危害:早期研究發現,女性懷孕後缺鐵危害很大,不僅僅是對女性自己,對胎兒來說,會出現早產、出生體重低、胎死宮內和新生兒死亡的風險,可見鐵元素的重要性。在懷孕早期,每天應至少攝入15~20毫克鐵;懷孕晚期,每天應攝入20~30毫克鐵。整個妊娠期胎兒及母體紅細胞生成需要鐵大約800毫克,尤其在妊娠最後3個月,胎兒除了造血之外,脾髒也需要貯存一部分鐵。如果這個時候缺鐵,將嚴重影響胎兒正常發育。胎兒在母體內發育每天都需要5毫克左右的鐵,而孕婦在懷孕期間血容量增加,分娩時也要失掉一部分血。因此,孕婦對鐵的需要量很大。如果鐵的供應量不足,孕婦就會貧血,繼而影響胎兒的發育,導致新生兒貧血。

(九)缺鐵性貧血的診斷標準

當需鐵量增加而鐵攝入不足、鐵吸收障礙或者丟失過多時,經過一段時間,貯備鐵用完,血液中紅細胞的數目或者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含量便會相應減少,從而不同程度地出現貧血症狀。醫學上常采用紅細胞計數的方法作為確定貧血的標準。一般紅細胞在4.0×109/升,血紅蛋白在120以上者為正常。紅細胞數在(3.0~4.0)×109/升、(2.0~3.0)×109/升、(1.0~2.0)×109/升、1.0×109/升以下,血紅蛋白在90~110克/升、60~90克/升、30~60克/升、30克/升以下,分別為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貧血。根據血紅蛋白判斷貧血的標準如下:Hb<145克/升(<10天),Hb<100克/升(3個月),Hb<110克/升(6歲),Hb<120克/升(6~14歲),Hb<130克/升(成年男性),Hb<120克/升(成年女性)。

一般足月胎兒肝內貯存的鐵可以供應6個月,早產兒僅夠供應3~4個月;同時嬰幼兒生長迅速,5個月時體重增加1倍,1歲時增加2倍;又嬰幼兒的排泄量比成年人高出數倍,因而在出生後9~34個月期間,往往容易缺鐵。如不能及時添加含鐵多的輔食,貧血症狀還會延續很長時間。其他如大量出血或慢性出血者,患慢性疾病、發熱性疾病者,以及病理情況下鐵代謝異常者等,也會出現缺鐵性貧血。

(十)鐵過剩與疾病

流行病學調查和動物學實驗研究都表明,體內鐵的貯存過多與許多疾病如心髒病、腫瘤、糖尿病、關節炎、骨質疏鬆症等有關。人類可以因為食用鐵強化食品包括紅肉(含血紅素鐵)、使用鐵製炊具、超量服用維生素C、嗜酒等原因而導致機體攝入過量鐵。

1.鐵與肝髒疾病的關係。肝髒是維護機體內環境穩定的重要器官,是鐵貯存的主要部位。因此,肝髒也是鐵過多誘導損傷的主要靶器官。肝髒鐵過載有兩種嚴重後果,即鐵過多引起的肝纖維化和肝細胞腫瘤。肝纖維化可發展為肝硬化,通常發生在嚴重的遺傳性血紅蛋白沉著症的男性病人,其最明顯的病理特征是在肝細胞內存在有大量的棕褐色含鐵血黃素。纖維化主要出現在血管內及其周圍,因為在嚴重血紅蛋白沉著症病人,來自胃腸道的富含鐵的血液首先經過門靜脈周圍的肝細胞,而肝纖維化一般被認為是實質細胞的受損及肝細胞死亡後的繼發性反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