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區右上腹疼痛:若疼痛性質為鈍痛,並伴食欲下降,腹脹等,需考慮傳染性肝炎;若為發作性疼痛,伴惡心、發熱、黃疸,應想到有急性膽囊炎、膽石症的可能。

臍周圍疼痛:兒童長期出現臍周隱痛,應考慮蛔蟲所致;若同時有腹瀉,應想到急慢性腸炎;腹痛伴嘔吐,腹部起鼓包,可能是腸梗阻。

腰痛:如出現發作性腰部或前腹部疼痛,並向大腿根部放射,伴輕度惡心,尿液呈紅色,應考慮腎或輸尿管結石。腰部劇烈疼痛,伴活動受限,疼痛向足跟放射,應作為診斷椎間盤病變、坐骨神經炎的重要依據。

骨骼痛:骨骼疼痛伴關節紅腫者,應考慮風濕性關節炎。少數病人應考慮腫瘤轉移所致。

2.醫檢 許多人認為五六十歲開始檢查是理所當然,其實,如果能從年輕時就開始做健康檢查,才更符合“早期”發現的原理,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一般來說,30歲之前,最好2年體檢1次;30~50歲,最好1年體檢1次;超過50歲,最好1年體檢2次。如已發現了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還應做定期複查。

中老年是人生的“多事之秋”,應定期做健康檢查,以便早期發現疾病,防微杜漸。

中老年人定期健康檢查主要包括:

生化全套:生化全套包括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血脂、血糖等,是中老年人常規檢查項目,可早發現是否有肝腎功能異常、糖尿病及血脂異常,以便及早治療。

測血壓:並不是每一個高血壓患者都有頭暈、頭痛等自覺症狀,定期測血壓可以早期發現高血壓,以便及早治療,特別是有家族遺傳史或肥胖的人更應該關注血壓情況。

查眼底:老年性白內障從中年開始發病,原發性青光眼也如此。眼底檢查是預防失明的積極手段。查腦動脈是否硬化經常從眼底檢查入手。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及過度肥胖者,必須查眼底。

心電圖:心電圖可發現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改變,心髒彩超可檢查心髒大小,有沒有病變等情況,胸悶、心悸、氣促者,應做此項檢查。

X線、CT:胸部X線攝片可及早發現有無肺結核、肺癌、縱隔腫瘤等。頸椎、腰椎攝片可發現有無頸椎病變及腰椎病變。頭暈、頭昏及頭痛者做頭顱CT可早期發現腦梗死,尤其是腔隙性梗死,以便及早治療。

B超:肝、膽、脾、胰、腎及膀胱、前列腺(男)、子宮附件(女)B超檢查,是從形態學上反映髒器情況的重要手段,可發現上述髒器的異常情況,尤其對腫瘤的早期診斷(在無症狀時發現)意義較大。

血液流變:可了解血液黏稠度,預測有無血黏稠度過高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可能,以便及早治療,消除隱患。

腦彩超:可診斷是否有腦動脈硬化、缺血等症狀,對早期治療腦供血不足、防止腦梗死起到很大的作用。

腫瘤相關檢查:甲胎蛋白(AFP)測定可發現早期肝癌;癌胚抗原(CEA)對早期直腸癌、結腸癌篩選意義重大。惡性腫瘤特異生長因子(TSGF)、C-12蛋白芯片檢測是目前腫瘤普查的最新手段,對腫瘤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有重要意義。

量體重:可得知自己的體重是否正常。體重過低會導致抵抗力降低、應激能力下降;肥胖常導致血脂異常、脂肪肝、結石、痛風等,同時是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乳腺癌等發病的危險因素。

醫療檢查需要注意兩點:

一是自己要向醫生介紹日常生活中的異常感覺,以供醫生檢查時參考。

二是不要輕易相信一次體檢結果,要複檢後才可以進行必要的治療,以防在未確診時給自己平添不少心理壓力。

??

??

??

??

13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