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 中醫從哪裏來——儒家篇
中醫的父母是中國文化和古代中國的社會結構。中醫學從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吸取了極其豐富的營養,從而為自己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點:以儒,道,佛思想為突出代表。這些思想直接影響了中醫基本框架的形成。其中又以儒學具主導地位,因此中醫學雖然受到多元化的文化影響,但儒家思想直接影響了中醫基本框架。
1.主次關係、等級觀念是儒家文化對中醫的一大影響:儒學思想以君、臣、父、子以及仁、義、禮、智、信等道德的標準來維係封建社會的關係。人倫等級不僅直接影響著中醫倫理學的形成,而且使中醫學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
如用君臣關係來闡述髒腑的關係:髒腑中有最重要的,有其次重要的。重要器官出現問題會影響全局,但是,如果次要的髒腑出了問題,整個髒腑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於是中醫提出心主神明的命題;藥物配方講究君臣佐使之分。
舉個例子就好理解了,你的下屬的工作沒有做好,你的老板不會直接去找到你的下屬,而隻會責備你,讓你去管理,髒腑之間也存在這樣類似的關係。
2.儒家的“貴和而尚中”的中庸之道。反映在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的認識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病理的產生是因為陰陽不和,故“以我知彼,以表知裏,以觀過與不及之理,用之不殆”為其診斷原則和標準,在治療上強調謹察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也就是說,中醫認識人,認識疾病最關鍵的就是“平衡”二字,隻要做到平衡一切都沒有問題,那邊這個平衡是在不正常的情況下。
西醫稱這種情況叫“代償”。中醫認為要是人體失去了平衡那人就一定會出問題。孔子也有句話叫:不患寡,但患不均。意思就是哪怕東西總量少點,但是隻要分配的均勻,也不至於出大問題,相反要是東西多了卻分配不均,反而要出大問題。這也可以解釋有的人在艱苦的環境還可以健康無憂,反而生活好了一身是病。
3.“仁”是儒家最高道德原則和道德標準,中醫學受其影響,而具有仁之性而稱為仁學。
在曆史上,儒家思想對中醫學的發展曾經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但是後來經學的興起,經學淩駕於一些知識之上,也導致了中醫學術思想循規蹈矩,從而嚴重的窒息了中醫學的發展。
儒家思想對中醫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是有利有弊,但終究是利大於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