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我們出生到長大,生命是如此難得,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它。但是如果我們保有的身體是一棟千瘡百孔、到處漏水的房子,住在裏麵的人不但談不上快樂,反而生不如死,苦不堪言。

從我們成為父母的那一刻起,自然會在心中默默的期待:那個頑皮的小孩從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天起便能夠平安喜樂的成長。而平安喜樂的前提是:我們的寶寶需要有一個健康強壯的身體。無法回避的,從一開始,寶寶的爸爸媽媽必須擔負這個溫情的功課:如何準確及時獲得寶寶身體語言傳達出來的訊息,了解發生在孩子身上的特殊變化,分辨這是疾病或是不良習慣的外在表現,最終能夠讓孩子得到良好的治療,為他們建築一棟堅固美麗的房子,為他們遮蔽風雨,帶來幸福。

不可否認的是,生命交出來的這個功課並不簡單。因此,我們才需要一個方向的引導和學習的過程。但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的身體具有自己的戰鬥能力。偶爾的突發病症一般都能被寶寶戰勝。是以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冷靜的對待小孩生病的現實,然後根據專業的病症說明判斷病情,對症下藥或及時就醫。其次,掌握一定的疾患常識是這份功課中最重要的環節。

《做自己孩子的醫生》正由此出發,按照寶寶的成長軌跡的時間索引,對每個階段最為常見的兒童疾患症狀做了詳細的案例分析和處理方法說明。我們從您的寶寶人生每一步的初探開始,陪伴他/她健康渡過新生的眼淚,迫切的成長,陪伴他/她開心地捧起書本,打開對奇妙世界的探索及正確麵對迷茫困惑的青春期。例如:媽媽可以根據新生嬰兒三種不同啼哭方式判斷寶寶的需要;解決學齡前寶寶多發的遺尿症問題,讓寶寶的身心更健康的成長;排解國小的小孩因多動症可能產生的個性倔強,很難與人相處的問題;到國中的時候,為何女生開始產生要美不要胖的念頭。為什麼會出現厭食症,神經焦慮、抑鬱、易怒等狀況。對此,本書中也有關於厭食症預防和護養的專業建議。最後,我們還特別為頑童們列出了一個特別的章節,即《突發狀況處理——頑童篇》,給意外事件中手足無措的父母提供了簡單清晰的急救辦法。

真心希望能夠與父母們分享健康的孩子們帶來的喜悅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