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尋路
大地蒼茫,風吹草低。
在綠色海洋中,正有一行人,撥開草叢,艱難地穿行。
走在前麵的那個人指點著遠方隱約可見的村落,招呼著身後的人,又向前走去。蚊蟲叮咬,利草割臉,他們全然不顧。
這時天色陰沉,烏雲在他們頭上卷過,雨水先慢後急從天而降,接著瓢潑般地灑向久旱的草原。
“王書記,躲一躲吧!雨太大了!”
走在前麵的人好像沒有聽著後麵人的呼喊。他還是沒有停下腳步。雨水順著他的臉流下來,一會兒全身就濕透了。腳下的水越來越深,沒過了腳脖,沒過了膝蓋……
他們是誰?
他們的雨中急行是為了什麼?
他們是青岡縣委書記王雪峰帶領的一支勘探隊伍,他們在尋找一條路,一條致富之路。
我在青岡采訪,楊勇縣長和分管的縣領導劉向陽,都給我講起了王書記領著省裏交通設計院的專家們一起勘查這條扶貧路的故事。
“王書記曾經五次和我們跑交通廳,請求支持在縣內修一條連結開發區和貧困鄉鎮的二級公路。我們的真誠終於打動了廳裏領導,他們破例批準我們修過去隻有縣城之間才能修的二級公路。為此雪峰書記真是操了不少心!”
楊勇縣長動情地說。
“可是在怎樣修這條路,王書記和省裏的專家發生了分歧,而且爭吵得很激烈。專家們的意見是在原來舊路的基礎上提檔升級,這樣見效快,而且省錢。王書記堅持不走老路,修一條連接縣裏三個開發區和更多貧困鄉鎮、村屯的新路。為了說服專家們,王書記親自領著他們到現場看一看。”
劉向陽說明了這件事的原委。
於是在2013年8月,那個多雨的日子,王雪峰和楊勇、劉向陽陪著省裏的專家在方圓百裏的荒原、沙灘和沼澤上走過三趟,向專家說明,為什麼路要取這樣的走向。那真是吃了不少苦!餓了啃麵包吃鹹菜,渴了喝瓶裝水。冒雨而行更是家常飯。
“這個村子有你家親戚吧?”有個專家問王書記。
“對,都是窮親戚!幫幫忙嗎!有了路,他們的日子就好過了!”
幾乎路過每個村子,他都會這麼說。對他來說,要想富,就修路,要具體到每個村落,每個農民。
王雪峰和縣委縣政府的領導用自己的赤誠感動了一心要為這個有誌氣的貧困縣人民做點事的專家們。他們支持王書記繞行修路計劃。路雖然比原來遠了,但離老百姓近了,老百姓離富裕近了。
我終於走上了這條投資三億二千萬,全長49.5公裏的二級公路,它途經2個園區、7個鄉鎮、73個行政村、368個自然屯。這條路如在一個貧弱的病人身上接上一條新的血脈,血脈通暢,病人健壯了,活起來了,全身充滿了生機。劉向陽說,在修這條路的過程中,雪峰書記來過工地N次。省裏來人參觀,都是他帶路,連司機都不如他熟悉這條路。說王書記的足跡遍布於全縣每一寸土地有點誇張的話,說他走遍這條路卻是再真實不過了!
這個發生在黑龍江“十弱縣”青岡富有寓言式的故事,讓我感動也讓我思考,而王雪峰的兩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老百姓都是我的親戚。”
“我們不能走老路!”
把所有的農民都當成自己的親戚,這就是第十五任中共青岡縣委書記王雪峰及一班人的為政理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