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動養,運動養腎助你一臂之力2(1 / 3)

第五章 動養,運動養腎助你一臂之力2

第二節 萬病從腳起,健“足”以養腎

腳對於人有多重要,相信誰都知道。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對腳格外關注。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中,就有足心湧泉穴與人體保健的記載;《史記》中有上古黃帝時代名醫摸腳治病的記錄,等等,所以腳又被稱為我們的第二心髒。可你知道嗎?把腳養護好也可以讓我們的先天之本火力十足!

夜夜把腳洗,腎好不遭寒氣襲

中國人喜歡洗腳可謂是具有東方特色的養生之道,因為西方人更重視洗澡,那麼,難道全身都惠及的洗澡還不如洗腳更養生嗎?且不做高低的評價,大體來講各有其道。為什麼這麼說呢?西方人喜歡洗澡是因為西方人整天把什麼魚肉等高脂肪的東西當飯吃,消化這些東西往往體味較重,所以洗澡成為一種必需。相反,中國人則沒有這個必要,因為大多數時候我們的膳食是以纖維類食物為主的,清淡的食物讓身體往往變得清純、淡雅,所以,適宜於多洗腳。

中醫經絡學說認為,腳底是各經絡起止的彙聚處,腳背、腳底、腳趾間彙集了很多穴位。經常進行足部按摩,使諸多穴位受到不同程度的熱力刺激,從而幫助人體內環境得到調節與平衡,提高免疫功能,達到調理髒腑、舒經活絡的功效。具體說來,如腳麵屬於胃經,足底湧泉穴連著腎經,足大腳趾外側屬於脾經,小腳趾外側屬於膀胱經。胃的經絡通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胃經絡的原穴也在腳趾的關節部位,故腳的二趾、三趾粗壯有彈性。另外,胃腸功能強的人,站立時腳趾抓地也很牢固。所以,那些走路經常摔倒的人,可能需要考慮是否胃腸功能虛弱。

“熱水洗腳,勝吃補藥”。說了這麼多,到底該如何泡腳呢?具體方法是:先取適量溫水放置於腳盆之中,水溫以腳部感覺舒適為準,也可遵醫囑在水中加入適量的中藥方劑(一般說來,氣虛的人可選用黨參、黃芪、白術等補氣藥。高血壓患者宜將菊花、枸杞子、桑葉枝、丹參等與冰片少許煎藥泡腳;需要活血補腎的人可選擇當歸、赤芍、紅花、川斷等;皮膚幹燥的人可選擇桂枝、銀花、紅花等中藥。將這些中藥每樣取用15~20克,用沙鍋煎煮,然後將煎好的藥液去渣倒進桶裏,再加入熱水,每天浸泡30分鍾為佳)。水不要一次性地注到位,以免過涼,當然如果能換水則可一次性沒過腳踝為佳。然後將雙腳浸泡15分鍾,後用手或熱毛巾反複揉搓小腿,直至腿部皮膚感到發熱為止。洗完後,不要晾幹,而應用幹毛巾反複擦幹為止。一般來說,最好在每晚洗畢後半小時內上床就寢為佳。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避免雙腳的局部血液循環長時間過快,造成身體其他部位缺血,所以泡腳時間不能超過半個小時,尤其是老人有可能因腦供血不足而昏厥。此外,飯後半小時內不宜泡腳,否則會影響胃部血液的供給,長期下來會造成營養不良。

當然,除了泡腳之外,搓一搓、曬一曬也很管用,怎麼搓,怎麼曬呢?先說搓腳。

首先就是要每天堅持搓腳心1~2次,每次左右腳心各搓100下。特別要說明的是,腳心部位有一個湧泉穴,是腎經的穴位,同時是屬於長壽穴之一,常搓湧泉穴可以防治健忘、失眠、腹脹、便秘、消化不良、食欲減退以及心、肝、脾、膽等髒器病症。此外,也可以脫掉鞋,把一個網球大小的球狀物頂在腳心,來回滾動一兩分鍾,有助於防止足弓抽筋。

說到曬腳,許多人已不陌生,比如,電影場景裏就有很多帥哥靚女在沙灘上將腳高高翹起的畫麵,這樣就感覺舒服。即使不在沙灘上,就是在辦公室裏,很多人也禁不住脫掉鞋子,仰在椅子上把腳放在欄杆上曬太陽,如果條件許可,盡可能脫掉鞋襪,將兩腳心朝向太陽曬20~30分鍾,讓陽光中的紫外線直射腳心,這就像在足底為自己安裝了一個電子一般,可以很好地促進全身代謝,加快血液循環,提升內髒器官的活力,使其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曬腳甚至對鼻炎、貧血、佝僂病、低血壓等還有很好的療治作用。

經穴養腎,腳部自有大藥

腳為精氣之根,很早以前,人們對腳就非常重視,並且做了很深的研究和探討。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著名的醫家,名叫俞附,俞通“愈”,就是治愈的意思,附就是足背,俞附也就是指用足療治病的醫生。《史記》中以“治病不以湯液醴酒而能一拔見病之應”來形容其醫術之高超。

《黃帝內經》中指出,足部六經的“根”在四肢末端的井穴,且解釋如下:“根者,本也,部位在下,皆經氣生發之地,為經氣之所出。”我們都知道西瓜藤蔓雖然分布廣泛,但是它茁壯成長,離不開根,低頭深紮在土壤裏,努力吸收著大地的精華。經絡象西瓜藤蔓一樣布滿了我們的身體,經絡的根就在我們的腳上,所以有人把腳稱為第二心髒。100多年來,經絡學說用於指導臨床實踐,為不少病人解除了痛苦,說明這種理論是正確的。經絡學說認為,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分別起始和終止於腳部。它們分別是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通過經絡關係,分別與手三陰、手三陽經溝通,共同維持著人體氣血的運行。髒腑的病變可通過經絡互相影響,反過來,疏通經絡、氣血,又可達到治療髒腑病變的效果。如足陽明胃經的足三裏穴,在胃脘部有病變時,按摩或針灸該穴位可以達到治療胃病的效果,而且療效顯著。所以說,腳與髒腑的關係就是整體觀念的縮影。下麵我們就來詳細介紹一下腎經位於腳上的穴位。

中醫認為,湧泉穴直通腎經,腳心的湧泉穴是濁氣下降的地方。經常按摩湧泉穴,可益精補腎、強身健康、防止早衰,並能舒肝明目、促進睡眠,對腎虧引起的眩暈、失眠、耳鳴、咯血、鼻塞、頭痛等有一定的療效。湧泉穴是腎經上的第一大穴位,找的時候捂住腳趾肚,把餘下的腳掌分為三部分,湧泉穴就在上1/3處那個窩的位置。湧泉穴是個源頭,把氣血引到腳上,實際上就是引到湧泉穴上去,使人不容易衰老。如果每天按湧泉穴時感覺到很痛,這個穴位就適合每天都按摩,一定要堅持,補腎是一輩子的工程。但有的人按了之後,不但不痛,反而沒有感覺,穴位還按下一個坑,這就是典型的腎氣不足型,這樣就別按了,按了也不管用,還白白的消耗腎氣,這時需要先做跪膝、金雞獨立,把氣血引下來,再刺激湧泉穴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其次還可以按摩然穀穴,以治療糖尿病、煩躁口幹、咽喉腫痛、遺尿、遺精等,它處於腳的內踝骨,往前斜下方2厘米處有個高骨頭,然穀穴就在骨頭的下緣。這個穴位還是開胃的大功臣。為什麼在養腎書中介紹開胃的穴位呢?腎雖然是我們的先天之本,但是它還是需要後天的濡養,如果沒有後天穀物的滋養,一味的消耗,那麼,很快身體的養分便消失了。汽車跑得再快,也需要車主們隨時加油!一些人在生氣、傷心、緊張或者生病等情緒不好的時候都不太想吃東西,其實這是一種病理反應,是身體在向你發出警報,如果你不理警報,那麼久而久之,你的身體就會被拖垮……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情緒緊張的時候,人的脾胃功能就會很虛弱,胃氣消耗也往往比平時更大。越不吃,脾胃越沒有東西可以運化成氣血,身體就越受損,這時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開胃,讓人產生饑餓感。有了饑餓感,就說明腸胃已開始恢複了正常功能,有了後天的滋養,氣血就會變得充足。我的很多上班族朋友都對我談起說他們沒有饑餓感,經過詳細了解,我終於弄明白了原因。現代白領一族早晨往往顧不上吃早飯,忽視一天之中最重要的一餐,反而中午和晚上大吃特吃,如此不符合養生的規律,飲食如此不規律,久而久之,脾胃出了問題,能產生饑餓感才怪呢?怎麼樣改變呢?那就是要定點吃飯,如果不餓就要讓自己產生饑餓感,長期如此,腸胃就能恢複應有的敏感度。此外,還有很多類似的問題:吃多了,撐得不行,怎麼辦?老人有病,小孩挑食,這也不吃,那也不吃,怎麼辦?回答都是一樣的:要趕緊想辦法讓他們的身體產生饑餓感!按摩然穀穴位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然穀含有“燃燒穀物”的意思,然穀穴就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胃裏食物更好消化的一個穴。推拿然穀,可以讓人很快產生饑餓感,同時還能治療過度飲食後的不適,具有雙向調節的功能。總之,每天堅持推拿然穀,能讓人的胃口常開、腸道常清。

想益腎平喘、通調二便、強腰壯骨、清腦安神等可以經常揉大鍾穴,大鍾穴在腳內踝後緣的凹陷往下約1厘米處。還有治療膀胱炎、前列腺炎、月經不調、小便不利的水泉穴,該穴名意指腎經水液在此聚集形成水潭。本穴物質為大鍾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在本穴聚集後如同水潭。水泉穴位於人體的足內側,內踝後下方,當太溪穴直下1寸,跟骨結節的內側凹陷處。治療咽喉痛、慢性咽炎的照海穴;腎虛患者還可以按摩太溪穴,它位於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中點凹陷處。

散步,悠哉樂哉把腎養

散步是我國傳統的健身方法之一,俗話說的好:“沒事常走路,不用進藥鋪”,連曆代養生學者都認為“百練不如一走”,中醫的鼻祖《黃帝內經》都指出:“廣步於庭”,這裏的廣步就是走路,也就是散步。為什麼叫散步呢?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係》中談到服食五石散與散步,說這在當時是有錢人的一種時髦,窮人是消受不起的。由於服食五石散後發熱,服食者往往要穿著寬袍大袖的衣服在街上走來走去,所以人們就漸漸地把走路稱為散步。孫思邈也提倡“行三裏二裏,及三百二百步為佳”、“令人飲食無百病”。此外,在《紫岩隱書》中也說:“每夜入睡,繞室行千步,始就枕。”散步時自然而協調,可使全身關節筋骨得到適當的運動,再加上輕鬆暢達的情緒,能使人氣血流通,經絡暢達,利關節而養筋骨,暢神誌而益五髒,持之以恒能使身體強健,延年益壽。

有一句人們非常熟悉的健康格言“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才會促使氣血流通,不經常運動,身體就會生鏽。而大多數運動的過程是在雙腳的帶動下完成的,腳除了帶動肢體運動之外,更重要的是推動氣血運動。中醫認為,氣血以動為貴,經絡以通為要,隻有這樣,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一旦氣滯血瘀,經絡閉陰,髒腑、組織、器官就要發生病變。而我們隻要邁開雙腳,就能推動氣血的運行,氣血流通就保證了全身各組織器官營養物質的供應,也鍛煉了腳上的穴位。當然散步時還要注意一些事項:體弱者每小時走5公裏以上最好,走得太慢則達不到強身健體之目的。隻有步子大,胳膊甩開,全身活動,才能調節全身各器官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而且時間最好在清晨或飯後進行,每日2至3次,每次半小時以上。失眠者可在晚上睡前15分鍾散步。每分鍾走80米為宜,每次半小時,會收到較好的鎮靜效果。腎病患者的血壓也往往偏高,所以建議腎病伴隨高血壓病患者步速以中速為宜,行走時上身要挺直,否則會壓迫胸部,影響心髒功能,走路時要充分利用足弓的緩衝作用,要前腳掌著地,不要後腳跟先落地,因為這樣會使大腦處於不停地振動狀態,容易引起一過性頭暈。

另外我們經常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其實飯後“百步走”,非但不能活到“九十九”,還會因為運動量的增加,影響消化道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尤其是老年人,腎髒功能減退,吃完飯後,身體中的氣血要到腸胃集合,消化食物,但是你卻非要散步,使得氣血分散,俗話說“一心不能二用”,氣血心力交瘁,久而久之,身體便會出現毛病。正確做法是在飯後應該靜坐休息半小時,等胃內食物初步吸收後再行運動。飯後散步一定要等到飯後1個小時以後進行。

那麼,怎麼樣散步才能起到保健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