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外內(1 / 2)

【解析】

外內:外事內務。外事指在國外作戰,內務指在國內務農。

文章主要論述了商鞅的農戰政策。作者認為:“民之外事,莫難於戰”,要驅使民眾去作戰,就必須重賞有戰功的人,嚴懲逃避戰爭的人,堵住“淫道”,使“辯知者”、“遊宦者”以及儒生都得不到顯貴;“民之內事,莫苦於農”,要驅使民眾去務農,就必須提高糧食價格,增加非農業人口的徭役,加重商業稅收,使農民得利多,使商人、手工業者得利少而且購買糧食的花費大。

總之,在商鞅看來,統治者隻要使農民、戰士得利,那麼人們就會去從事農戰,國家就會富強,從而稱王天下。

民之外事①,莫難於戰②,故輕法不可以使之③。奚謂輕法④?其賞少而威薄、淫道不塞之謂也⑤。奚謂淫道?為辯知者貴、遊宦者任、文學私名顯之謂也⑥。三者不塞,則民不戰而事失矣⑦。故其賞少,則聽者無利也⑧;威薄,則犯者無害也⑨。故開淫道以誘之⑩,而以輕法戰之,是謂設鼠而餌以狸也,亦不幾乎!故欲戰其民者,必以重法。賞則必多,威則必嚴,淫道必塞,為辯知者不貴,遊宦者不任,文學私名不顯。賞多威嚴,民見戰賞之多則忘死,見不戰之辱則苦生。賞使之忘死,而威使之苦生,而淫道又塞,以此遇敵,是以百石之弩射飄葉也,何不陷之有哉?

民之內事,莫苦於農,故輕治不可以使之。奚謂輕治?其農貧而商富——故其食賤者錢重,食賤則農貧,錢重則商富;末事不禁,則技巧之人利,而遊食者眾之謂也。故農之用力最苦,而贏利少,不如商賈、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賈、技巧之人無繁,則欲國之無富,不可得也。故曰:欲農富其國者,境內之食必貴,而不農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則民不得無田,無田不得不易其食。食貴則田者利,田者利則事者眾。食貴,糴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則民不得無去其商賈、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力盡在於地利矣。

故為國者,邊利盡歸於兵,市利盡歸於農。邊利歸於兵者強,市利歸於農者富。故出戰而強、入休而富者,王也。

【注釋】

①外事:對外事務。

②莫難於戰:沒有什麼比作戰更艱難的。

③輕法:輕微的法治。不可以使之:不能用來驅使他們(去作戰)。

④奚:何,什麼。謂:叫做。

⑤威:威勢,指使用刑罰而造成的威勢,引申指刑罰。薄:微薄,輕微。淫:淫蕩。塞:堵塞。之:構成賓語前置的結構助詞。“其賞少而威薄、淫道不塞之謂也”即“謂其賞少而威薄、淫道不塞也”,意思是:指其獎賞少而刑罰輕,淫蕩的歪門邪道不加堵塞啊。

⑥為:搞。辯:辯論。知:通“智”。為辯知者:搞詭辯、耍聰明的人。貴:尊貴,地位高。遊宦者:到處遊說謀求官職的人。任:任用,這裏用作被動詞,表示被任用,得到委任。文學:指古代的文獻經典,像《詩》、《書》、《禮》、《樂》、《春秋》之類,它們是儒家用來宣揚自己政治主張的典籍。此“文學”用作動詞,指研究古代文獻典籍。私名:個人名氣。顯:顯赫榮耀。

⑦事:指戰事,對外戰爭。失:失敗。

⑧聽者:聽從法令的人,指根據獎賞的條例去立功的人。利:利益,好處。

⑨犯者:違犯刑法的人。害: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