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新生兒病證1(1 / 3)

第1章新生兒病證1

第一節胎黃

胎黃與胎稟因素有關,以新生兒皮膚、黏膜、鞏膜發黃為特征,故稱“胎黃”,又稱“胎疸”。西醫學稱為新生兒黃疸,包括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和血清膽紅素增高的一係列疾病,如溶血性黃疸、膽道畸形、膽汁淤積、肝細胞性黃疸等。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已有胎疸的論述。魯伯嗣在《嬰童百問》中指出了胎黃有陽黃、陰黃的區別,並用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茵陳五苓散等方分別治療。

一、診療思維

(一)病因病機分析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發生的原因,主要為胎稟濕蘊,病變髒腑在肝、膽、脾、胃。其發病機製主要為胎中稟受脾胃濕熱、寒濕內蘊,或日久氣滯血瘀,以致肝失疏泄,膽汁外溢,形成黃疸。

1.濕熱鬱蒸孕母內蘊濕熱之毒,遺於胎兒,如夏鼎的《幼科鐵鏡·辨胎黃》所言:“胎黃,由娠母感受濕熱,傳於胎兒,故兒生下,麵目通身皆如金黃色。”患兒感受其母濕熱邪毒,鬱阻於脾胃,熏蒸於肝膽,氣機不暢,肝膽疏泄失常而發生黃疸,其黃疸鮮明如橘皮。熱毒熾盛者,黃疸可迅速加深而易轉為變證。

2.寒濕阻滯若小兒先天稟賦不足,脾陽虛弱,濕濁內生,或為濕邪所侵,濕從寒化,可致寒濕阻滯。如葉桂的《臨證指南醫案·疸》所言:“陰黃之作,濕從寒水,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為濕所阻,漬於脾,浸淫肌肉,溢於皮膚,色如熏黃。”寒濕內阻,脾不化濕,外溢皮膚,黃疸色澤晦暗。

3.氣滯血瘀若小兒稟賦異常,脈絡阻滯,或濕熱、寒濕蘊結日久,肝經氣血鬱阻,可致氣滯血瘀而發黃。如張璐的《張氏醫通·黃疸》所說:“諸黃雖多濕熱,然經脈久病,不無瘀血阻滯也。”此因氣機不暢,絡脈瘀積,肝膽疏泄失常而致,故黃色晦暗,伴肚腹脹滿,右脅下痞塊等症。

胎黃重症可產生變證。如濕熱化火,邪陷厥陰,可出現神昏、抽搐的險象,此為胎黃動風證;若正不勝邪,氣陽虛衰,可致陽氣暴脫,則成胎黃虛脫證。

濕熱→胎稟不足

生後感邪→濕熱內阻

熏蒸肝膽→濕熱

寒濕→先天不足

脾陽虛弱→寒濕內盛

阻滯肝膽→陰黃

瘀積→稟賦虛弱

濕熱久蘊→氣血瘀滯

內阻肝膽→瘀積發黃邪毒熾盛

內陷厥陰→神昏

抽搐

病因病機示意圖

(二)診斷思維

1.辨病思維

(1)診斷要點

①生理性黃疸

a黃疸出現時間較晚,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在生後2~3天(早產兒3~4天)出現,4~6天最重,足月兒生後10~14天消退,早產兒可延遲至3~4周消退。

b黃疸程度較輕。血清總膽紅素足月兒低於221μmol/L(129mg/dl),早產兒低於257μmol/L(15mg/dl)。以未結合膽紅素為主,結合膽紅素低於34μmol/L(2mg/dl)。

c一般情況良好,不伴有其他臨床症狀。

d排除引起病理性黃疸的各種疾病。

②病理性黃疸

a黃疸出現過早或過晚,持續時間較長。常在生後24小時或36小時內出現,或生後1周、數周出現。持續時間足月兒大於2周,早產兒大於4周,或黃疸消退後再次出現。

b黃疸程度較重。血清總膽紅素足月兒高於221μmol/L(129mg/dl),早產兒高於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過85μmol/L(5mg/dl)。血清結合膽紅素高於34μmol/L(2mg/dl)。

c有不同程度的各種伴隨症狀。

d可依據伴隨症狀、體征和理化檢查結果,進一步作出疾病診斷。如黃疸伴貧血、網織紅細胞增多為溶血性黃疸,母子血型測定可檢測因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黃疸。黃疸伴有中毒症狀,如神萎、不哭、體溫不升或有波動,多為敗血症。黃疸伴有消化道症狀,血清膽紅素有波動,多考慮新生兒肝炎綜合征,相關抗原抗體檢查有助於病因診斷。黃疸伴肝髒進行性腫大,大便灰白,黃疸逐漸加深,多為膽汁淤滯或先天性膽道閉鎖。

(2)鑒別診斷

①新生兒溶血病:黃疸開始時間為生後24小時內或第2天,持續1個月或更長,以非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為溶血性貧血,肝脾大,母嬰血型不合,嚴重者並發膽紅素腦病。

②母乳性黃疸:黃疸開始時間為生後4~7天,持續2個月左右,以非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無臨床症狀。

③新生兒敗血症:黃疸開始時間為生後3~4天或更晚,持續1~2周或更長。早期以非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晚期以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溶血性,晚期並肝細胞性,感染中毒症狀。

④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黃疸開始時間為生後2~4天,12周或更長,以非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溶血性貧血,常有發病誘因。

⑤新生兒肝炎:黃疸開始時間為生後數日至數周,持續4周或更長,以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阻塞性及肝細胞性。黃疸和大便顏色有動態變化,GPT升高,激素可退黃。

2.辨證思維首先要辨清是生理性或病理性胎黃。對病理性胎黃以八綱辨證為綱,首先辨其陰陽。若起病急、病程短,黃疸色澤鮮明,舌苔黃膩者,為陽黃;若起病緩、日久不退,黃疸色澤晦暗,舌淡苔白者,為陰黃。若病程經久,日漸加重,黃疸色澤晦暗漸轉墨綠,肝脾腫大質硬,為瘀積發黃。黃疸急速加深,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為胎黃虛脫證。黃疸顯著,伴有神識昏迷、尖叫抽搐、角弓反張等,為胎黃動風證。此皆屬胎黃變證。

(三)治則思維

生理性黃疸一般不需治療,若黃疸雖輕而診斷未能肯定者,可用單味茵陳蒿煎服。病理性黃疸的治療,以利濕退黃為基本法則。陽黃治以清熱利濕退黃,陰黃治以溫中化濕退黃,氣滯血瘀證以化瘀消積為主。同時,應結合疾病診斷和變證辨別施治,必要時中西醫結合治療。

(四)辨證論治

1.常證

(1)濕熱鬱蒸

【證候】麵目皮膚發黃,色澤鮮明如橘皮,小便深黃,哭鬧不安,不欲吮乳,嘔吐腹脹,大便秘結,或有發熱,舌質紅,苔黃膩。

【辨證】本證為陽黃證,病初多見此證。起病急,全身症狀及舌象均表現為濕熱壅盛之象是其特征。熱重於濕者,常伴發熱哭鬧,舌紅苔黃;濕重於熱者,多無發熱,而有納呆,苔膩。本證重症易發生胎黃動風證和胎黃虛脫證之變證。

【治法】清熱利濕退黃。

【主方】茵陳蒿湯加減。

【處方舉例】茵陳蒿6g,梔子3g,大黃(後下)15g,澤瀉3g,車前子(包煎)3g,黃芩3g,金錢草3g。(以1個月為例)

(2)寒濕阻滯

【證候】麵目皮膚發黃,色澤晦暗,日久難退,精神委靡,四肢欠溫,不思進食,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膩。

【辨證】本證多由孕母體弱多病,氣血素虧,胎兒稟賦不足而致;或因濕熱熏蒸日久不愈轉化而成。往往起病緩,病程長,預後較差。寒重於濕者,精神委靡,肢體欠溫;濕重於寒者,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與濕熱鬱蒸證的鑒別可以從黃疸的色澤及全身寒熱征象來區分。

【治法】溫中化濕退黃。

【主方】茵陳理中湯加減。

【處方舉例】茵陳蒿6g,幹薑1g,黨參3g,白術3g,甘草3g,薏苡仁6g,茯苓6g。(以1個月為例)

(3)瘀積發黃

【證候】麵目皮膚發黃,顏色逐漸加深,晦暗無華,甚則色呈墨綠,右脅下痞塊質硬,肚腹膨脹,青筋顯露,或見瘀斑、衄血,唇色暗紅,舌質紫、可見瘀點。

【辨證】此證病程較長,逐漸加重。除皮膚黃疸色澤晦暗無華外,還具有有形瘀積的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

【治法】理氣化瘀消積。

【主方】血府逐瘀湯加減。

【處方舉例】柴胡3g,鬱金3g,川芎3g,桃仁3g,紅花3g,赤芍3g,丹參3g,當歸3g,生地黃3g。(以1個月為例)

2變證

(1)胎黃動風

【證候】黃疸迅速加重,嗜睡、尖叫、昏迷,兩目凝視、口角抽動或全身抽搐,舌質紅,苔黃膩。

【辨證】此證往往在陽黃基礎上發生。病情危重,來勢急驟,極低出生體重兒容易發生此證。臨床表現主要為麵目深黃,伴神昏、抽搐。

【治法】平肝息風,清熱退黃。

【主方】羚角鉤藤湯合茵陳蒿湯加減。

【處方舉例】羚羊角粉(另吞服)015g,鉤藤6g,天麻3g,茵陳6g,生大黃15g,車前子6g,石決明6g,川牛膝6g,僵蠶3g,梔子3g,黃芩3g。(以1個月為例)

(2)胎黃虛脫

【證候】黃疸迅速加重,麵色蒼黃、浮腫,氣促,不吃不哭,四肢厥冷,胸腹欠溫,脈微欲絕。

【辨證】本證為黃疸危證,關鍵在於陽氣虛衰,而不是邪氣亢盛。臨床表現為陽氣虛衰欲脫的危候。

【治法】大補元氣,溫陽固脫。

【主方】參附湯合生脈散加減。

【處方舉例】人參3g,製附子3g,幹薑3g,五味子3g,麥冬3g,茵陳3g,金錢草3g。

(五)病程觀察

1.在濕熱鬱蒸證型中,若大便通利,減少大黃用量。熱重加虎杖6g,黃連15g,濕重加豬苓6g,茯苓6g,滑石6g;嘔吐加半夏3g,竹茹3g;納呆加炒麥芽3g,砂仁3g;腹脹加厚樸3g,枳實3g。

2.在寒濕阻滯證型中,若肢冷寒盛加桂枝3g,製附片3g;若腹脹、嘔吐加陳皮3g,半夏3g,生薑6g;若食少納呆加焦神曲3g,炒麥芽3g,砂仁3g;若大便稀溏加蒼術3g,山藥6g,煨益智仁3g;若麵目晦暗,舌質紫暗加川芎3g,紅花3g,丹參3g。

3.在瘀積發黃證型中,若大便幹結,色澤灰白,加大黃2g,玄明粉3g;若肚腹膨脹加枳實3g,莪術3g;若皮膚瘀斑,便血,加牡丹皮3g,赤芍3g,槐花炭6g;脅下痞塊質硬加穿山甲3g,水蛭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