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腎係病證4
第五節五遲、五軟
五遲、五軟是一種生長發育障礙的病症。五遲指立、發、行、齒、語遲;五軟指頭項、口、手、足、肌肉軟。五遲以發育遲緩為特征,五軟以痿軟無力為主症,兩者既可單獨出現,也常互為並見。多數患兒由先天稟賦不足所致,證情較重,預後不良;少數由後天因素引起者,若症狀較輕,治療及時,也可康複。西醫學上的腦發育不全、智力低下、腦性癱瘓、佝僂病等,均可見到五遲、五軟證候。
一、診療思維
(一)病因病機分析
五遲五軟的病因主要有先天稟賦不足,亦有屬後天失於調養者。
1.先天因素父精不足,母血氣虛,稟賦不足;或母孕時患病、藥物受害等不利因素遺患胎兒,以致早產、難產,生子多弱,先天精氣未充,髓腦未充,髒氣虛弱,筋骨肌肉失養而成。
2.後天因素小兒生後,護理不當,或平素乳食不足,哺養失調,或體弱多病,或大病之後失於調養,以致脾胃虧損,氣血虛弱,筋骨肌肉失於滋養所致。
五遲五軟的病機總為五髒不足,氣血虛弱,精髓不充,亦有少數屬於痰瘀阻絡,導致生長發育障礙。
腎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人能站立行走,需要筋骨肌肉協調運動。若肝腎脾不足,則筋骨肌肉失養,可出現立遲、行遲;頭項軟而無力,不能抬舉;手軟無力下垂,不能握舉;足軟無力,難於行走。
齒為骨之餘,若腎精不足,可見牙齒遲出。
發為血之餘、腎之苗,若腎氣不充,血虛失養,可見發遲或發稀而枯。
言為心聲,腦為髓海,若心氣不足,腎精不充,髓海不足,則見言語遲緩,智力不聰。
脾開竅於口,又主肌肉,若脾氣不足,則可見口軟乏力,咬嚼困難;肌肉軟弱,鬆弛無力。
產傷、外傷後瘀阻腦絡,或熱病後痰火上擾,痰瘀阻滯,蒙蔽清竅,元神無主,神識不明,亦可使患兒失聰而發育遲緩。
先天稟賦不足
後天調養不當
孕期調護失宜
早產產傷窒息→五髒虧虛
神明無主→筋骨不堅
肌肉失養
氣血不充
髓海空虛→立遲、行遲、齒遲、發遲、語遲
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
病因病機示意圖
五髒與五遲、五軟的關係
(二)診斷思維
1.辨病思維
(1)診斷要點
①五遲:2-3歲還不能站立、行走,為立遲、行遲。(1歲左右會走)
12個月未出牙或牙齒過慢為齒遲。(正常6個月開始出牙,20~30個月出齊)
1-2歲還不會說話為語遲。(正常7~8個月會發音,10個月有意識)
出生無發或少發,或以後頭發稀疏。
②五軟:周歲前頭仍下垂為頭項軟。(正常2個月勉強抬頭)
手臂不能握舉為手軟;咀嚼無力為口軟;肌肉鬆弛為肌肉軟;2-3歲不能站立、行走為足軟。
③五遲、五軟之症不一定悉具,但見一、二症者可分別做出診斷。還應根據小兒生長發育規律早期發現生長發育遲緩的變化。
④可有母親孕期患病用藥不當史;產傷、窒息、早產史;養育不當史;或有家族史,父母為近親結婚者。
(2)鑒別診斷:對中醫學診斷為五遲、五軟者,要作相關的西醫學疾病鑒別診斷,常見病症如下。
①智力低下
a智能明顯低於同齡兒童正常水平,即智商低於均值以下兩個標準差,在70以下。
b同時存在適應功能缺陷或損害,即與其年齡和群體文化相稱的個體功能,如社會技能、社會責任、交談、日常生活料理、獨立和自給能力的缺陷或損害。
c出現在發育年齡階段,即18歲以下,輕度智商在50~70,中度在35~49,重度在20~34,極重度在20以下。
d理化檢查:某些疾病引起的能力低下,如苯丙酮酸尿症者尿三氯化鐵試驗陽性;唐氏綜合征(先天性愚型)者染色體檢查有助診斷;甲狀腺功能減低者,骨骼X線檢查提示發育落後,甲狀腺功能檢查提示甲低。
②腦性癱瘓
a出生前到生後1個月以內各種原因(如早產、多胎、低體重、母胎齡大、窒息、高膽紅素血症)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
b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表現為多臥少動,頸項、肢體關節活動不靈,分為痙攣型(約占2/3)、錐體外係、共濟失調、混合型等。
c常伴有智力遲緩,視、聽、感覺障礙及學習困難。
d拍頭顱X線片或CT,了解腦部有無異常、畸形,或異常鈣化影等,腦電圖有助於支持合並癲的診斷。
③腦白質營養不良: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表現為步態不穩、語言障礙、視神經萎縮,1-2歲發病前運動發育正常,病情呈進行性加重,白細胞或皮膚成纖維細胞中芳香硫脂酶A活性明顯降低是本病的特異性診斷指標。
④嬰兒型脊髓性肌萎縮症:出生時一般情況可,3~6個月後出現症狀,肢體活動減少,上下肢呈對稱性無力,進行性加重,膝腱反射減弱或難以引出,肌張力低下,肌肉萎縮,智力正常。
⑤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是一組遺傳性肌肉變性疾病,其特征為進行性的肌肉無力和萎縮。血清酶檢查CK升高;肌電圖示肌源性損害;肌肉活檢符合肌營養不良的改變。
2.辨證思維
(1)辨髒腑
①立遲、行遲、齒遲、頭項軟、手軟、足軟,主要在肝腎脾不足。
②語遲、發遲、肌肉軟、口軟,主要在心脾不足。
(2)辨輕重
①五遲、五軟並見,病情較重。
②五遲、五軟僅見一、二症者,病情較輕。
(三)治則思維
五遲、五軟屬於弱證,以補為其治療大法。根據證型不同,分別施以補腎養肝,健脾養心。
本病一般用散劑、膏劑等中成藥劑長期服用,並宜配合教育訓練等法緩圖進步。
(四)辨證論治
1.肝腎虧損
【證候】筋骨萎弱,發育遲緩,坐起、站立、行走、生齒等明顯遲於正常同齡小兒,頭項萎軟,天柱骨倒,舌淡,苔少,脈沉細無力。
【辨證】肝腎不足,不能榮養筋骨,筋骨牙齒不能按期生長發育,故見立遲、行遲、齒遲、頭項軟之症。
【治法】補腎填髓,養肝強筋。
【主方】加味六味地黃丸。
【處方舉例】熟地黃5g,山茱萸5g,鹿茸粉(分3次衝服)1g,五加皮5g,山藥10g,茯苓10g,澤瀉5g,牡丹皮5g,麝香(分3次衝服)01g。(以2歲為例)
2心脾兩虛
【證候】語言遲鈍,精神呆滯,智力低下,頭發生長遲緩,發稀萎黃,四肢萎軟,肌肉鬆弛,口角流涎,咀嚼吮吸無力,或見弄舌,納食欠佳,大便多秘結,舌淡苔少,脈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