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心肝病證6(1 / 3)

第5章心肝病證6

第八節汗證

汗證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種病證,即小兒在安靜狀態下,日常環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甚則大汗淋漓。多發生於5歲以下小兒。小兒汗證有自汗、盜汗之分。睡中出汗,醒時汗止者,稱盜汗;不分寤寐,無故汗出者,稱自汗。小兒汗證,多屬西醫學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本節主要討論小兒無故自汗、盜汗,至於因溫熱病引起的出汗,或屬重急病陰竭陽脫、亡陽大汗者均不在此例。

一、診療思維

(一)病因病機分析

汗是人體五液之一,由陽氣蒸化津液而來。如《素問·陰陽別論》所說:“陽加於陰,謂之汗”。心主血,汗為心之液,陽為衛氣,陰為營血,陰陽平衡,營衛調和,則津液內斂。反之,若陰陽髒腑氣血失調,營衛不和,衛陽不固,腠理開闔失職,則汗液外泄。小兒汗證的發生,多由體虛所致。其主要病因為稟賦不足,調護失宜。

1.表虛不固小兒肌膚疏薄,若因病邪所侵或病後失調,或先天不足,或發散太過等,致使表氣虛弱,衛陽不固,腠理開泄,均可導致津液外泄而時時汗出。

2.營衛失調在正常情況下,營衛之行不失其常。營行脈中,以滋陰血;衛行脈外,以固陽氣。陽氣足,腠理密,則不令汗出。小兒營衛薄弱,易受損傷,若四時雜感,或發散太過,或先天不足,後天失養,致使髒腑失調,均可導致營失所藏,衛失外護,營衛不和,腠理開合失常,而汗液外泄。

3.氣陰兩虛小兒氣血嫩弱,若因大病久病,或病後失調,或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均可導致氣血虛弱。氣虛則不能斂陰,血虛則心失所養,心液失藏,汗自外泄。另一方麵,氣虛則陽不足,陽不足則陰必乘之。因此,氣陰兩虛所致汗出,其病機一為氣血虛弱,自失斂養,二為陰陽兩虛,陰乘陽湊。

4.脾胃積熱小兒體稟“純陽”,若調護不當,飲食失調,疾病影響,均可導致髒腑積熱,熱蒸津液,外泄為汗。最常見的有胃腸積滯,濕滯化熱。六陽之脈皆上至於頭,三陰之經至頸而還,故陽明積熱,頭頸多汗出。

由此可見,小兒汗證有虛實之分,虛證有肺衛不固、營衛失調、氣陰虧損,實證則多因濕熱迫蒸所致。

體質因素

先天因素

後天因素

疾病因素

傷表表虛不固,津液外泄

營衛不和,營陰外漏

傷裏虛氣虛不斂,陰液外走

陰虛內熱,熱蒸津液

實→脾胃濕熱,蒸迫汗出汗證

病因病機示意圖

(二)診斷思維

1.辨病思維

(1)診斷要點

①小兒在安靜狀態下,正常環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甚則大汗淋漓。

②寐則汗出,醒時汗止者稱盜汗;不分寤寐而出汗者稱自汗。

③排除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結核感染、風濕熱、傳染病等引起的出汗。

(2)鑒別診斷:自汗、盜汗應著重與脫汗、戰汗、黃汗和鑒別。

①脫汗:脫汗表現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時出現聲低息微,精神疲憊,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或散大無力,多在疾病危重時出現,為病勢危急的征象,故脫汗又稱為絕汗。

②戰汗:主要出現於急性熱病過程中,表現為突然惡寒戰栗,全身汗出,發熱,口渴,煩躁不安,為邪正交爭的征象。若汗出之後,熱退脈靜,氣息調暢,為正氣拒邪,病趨好轉。

2.辨證思維汗證多屬虛證。自汗以氣虛、陽虛為主;盜汗以陰虛、血虛為主。肺衛不固證多汗以頭頸胸背為主;營衛失調證多汗而不溫;氣陰虧虛證汗出遍身而伴虛熱征象;濕熱迫蒸證則汗出膚熱。

(三)治則思維

汗證以虛為主,補虛是其基本治療原則。肺衛不固者益氣固衛,營衛失調者調和營衛,氣陰虧虛者益氣養陰,濕熱迫蒸者清化濕熱。除內服藥外,尚可配合臍療等外治療法。

(四)辨證論治

1.肺衛不固

【證候】以自汗為主,或伴盜汗,以頭部、肩背部汗出明顯,動則尤甚,神疲乏力,麵色少華,平時易患感冒。舌淡,苔薄,脈細弱。

【辨證】本證主要見於平時體質虛弱的小兒。陽主衛外而固密,肺主皮毛,肺衛不固,津液不藏,故汗出。頭為諸陽之會,肩背屬陽,故汗出以頭部、肩背明顯。動則氣耗,津液隨氣泄,故汗出更甚。氣陽不足,津液虧損,故神疲乏力,麵色少華。肺衛失固,腠理不密,外邪乘襲,故常易感冒。舌質淡,脈細弱為氣陽不足之象。

【治法】益氣固表。

【主方】玉屏風散合牡蠣散加減。

【處方舉例】黃芪15g,白術12g,防風5g,牡蠣15g,浮小麥15g,麻黃根10g。(以5歲為例)

2.營衛失調

【證候】以自汗為主,或伴盜汗,汗出遍身而不溫,微寒怕風,不發熱,或伴有低熱,精神疲倦,胃納不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

【辨證】本證多為表虛者,病後正氣未複,營衛失和,衛氣不能外固,營陰不能內守,津液無以固斂,故汗出遍身,微寒怕風,或伴低熱;肺脾受損,故精神疲倦,胃納不振。舌淡紅、苔薄白、脈緩均為營衛失調之象。

【治法】調和營衛。

【主方】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處方舉例】黃芪15g,桂枝10g,白芍10g,生薑9g,浮小麥15g,煆牡蠣15g,大棗5枚。(以5歲為例)

3.氣陰虧虛

【證候】以盜汗為主,也常伴自汗,形體消瘦,汗出較多,神萎不振,心煩少寐,寐後汗多,或伴低熱,口幹,手足心灼熱,哭聲無力,口唇淡紅,舌質淡,苔少或見剝苔,脈細弱或細數。

【辨證】多見於急病、久病、重病之後失於調養,或素體氣陰兩虛,故形體消瘦;氣虛不能斂陰,陰虛易生內熱,迫津外泄,故汗出較多;汗為心液,汗出則心血暗耗,血虛則心神不寧,故神萎不振,心煩少寐,寐後汗多,或伴低熱;氣陰虧損故哭聲無力。口唇淡紅,舌質淡,脈細弱,均為氣陰不足之象;苔少或見剝苔,脈細數,則為陰虧之征。

【治法】益氣養陰。

【主方】生脈散加減。

【處方舉例】人參10g,麥冬10g,五味子10g,生黃芪15g,癟桃幹10g。(以5歲為例)

4.濕熱迫蒸

【證候】自汗或盜汗,以頭部或四肢為多,汗出膚熱,汗漬色黃,口臭,口渴不欲飲,小便色黃,色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脾胃濕熱蘊積,熱迫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盜汗;頭為諸陽之會,脾主四肢,故頭部或四肢汗多;濕熱鬱蒸,故口臭、口渴不欲飲;小便色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為濕熱之象。

【治法】清熱瀉脾。

【主方】瀉黃散加減。

【處方舉例】石膏20g,梔子10g,防風10g,藿香10g,麻黃根15g,糯稻根15g,甘草6g。(以5歲為例)

(五)病程觀察

1.在肺衛不固證型中,脾胃虛弱,納呆便溏者加山藥15g,炒扁豆10g,砂仁(後下)5g;汗出不止者,每晚在睡前用龍骨、牡蠣粉外撲,以斂汗潛陽。

2.在營衛失調證型中,精神倦怠、胃納不振、麵色少華加黨參10g,淮山藥15g,健脾益氣;口渴、尿黃、虛煩不眠者加酸棗仁10g,石斛10g,柏子仁10g,養心安神;汗出惡風,表證未解者,用桂枝湯祛風解表。

3.在氣陰虧虛證型中,精神困頓,食少不眠,不時汗出,麵色無華,為氣陽偏虛,去麥冬,加白術10g,茯苓15g,益氣健脾固表;睡眠汗出,醒則汗止,口幹心煩,容易驚醒,口唇淡紅,為心脾不足,脾虛血少,心失所養,可用歸脾湯合龍骨、牡蠣、浮小麥補養心脾,益氣養血,斂汗止汗。

4.在濕熱迫蒸證型中,尿少、色黃加滑石10g,車前草10g,清利濕熱;汗漬色黃甚者加茵陳10g,佩蘭10g,清化濕熱。

(六)預後轉歸

單純出現的自汗、盜汗,一般預後良好,經過治療大多可在短期內治愈或好轉。伴見於其他疾病過程中的自汗,尤其是盜汗,則病情往往較重,治療時應著重針對原發疾病,且常需待原發疾病好轉、痊愈,自汗、盜汗才能減輕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