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傳染病證3
第五節猩紅熱
猩紅熱是感受猩紅熱時邪(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臨床以發熱,咽喉腫痛或伴腐爛,全身布發猩紅色皮疹,疹後脫屑脫皮為特征。本病屬於中醫學溫病範圍,因具有強烈的傳染性,故稱為“疫痧”“疫疹”,又因其見症咽喉腫痛腐爛,皮膚色赤猩紅、皮疹細小如沙,故又稱“爛喉痧”“爛喉丹痧”。猩紅熱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以冬春兩季為多。任何年齡都可發病,2-8歲兒童發病率較高。本病在過去曾有較高的病死率,現代因診斷、治療及時,一般預後良好,但也有少數病例可並發心悸、水腫、痹證等疾病。
一、診療思維
(一)病因病機分析
猩紅熱的發病原因,為猩紅熱時邪乘時令不正之氣,寒暖失調之時,機體脆弱之機,從口鼻侵入人體,蘊於肺胃二經。
病之初起,時邪首先犯肺,邪鬱肌表,正邪相爭,而見惡寒發熱等肺衛表證。繼而邪毒入裏,蘊於肺胃。咽喉為肺胃之門戶,咽通於胃,喉通於肺。肺胃邪熱蒸騰,上熏咽喉,而見咽喉糜爛、紅腫疼痛,甚則熱毒灼傷肌膜,導致咽喉潰爛白腐。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邪毒循經外竄肌表,則肌膚透發痧疹,色紅如丹。若邪毒重者,可進一步化火入裏,傳入氣營,或內迫營血,此時痧疹密布,融合成片,其色澤紫暗或有瘀點,同時可見壯熱煩渴、嗜睡委靡等症。舌為心之苗,邪毒內灼,心火上炎,加之熱耗陰津,可見舌光無苔、舌生紅刺,狀如楊梅,稱為“草楊梅”。若邪毒熾盛,內陷厥陰,閉於心包,則神昏譫語;熱極動風,則壯熱驚風。病至後期,邪毒雖去,陰津耗損,多表現肺胃陰傷證候。
在本病的發展過程中或恢複期,因邪毒熾盛,傷於心絡,耗損氣陰,心失所養,心陽失主,則可導致心神不寧,出現心慌、心悸、脈結代等證候。餘邪熱毒流竄經絡筋肉,關節不利,可導致關節紅腫疼痛的痹證。餘邪內歸,損傷肺、脾、腎,導致三焦水液輸化通調失職,水濕內停,外溢肌膚,則可見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病因病機示意圖
(二)診斷思維
1.辨病思維
(1)診斷要點
1)有與丹痧病人接觸史。
2)臨床表現:潛伏期1~12天,病程一般為2~5天。
①前驅期:一般不超過24小時。起病急驟,高熱,畏寒,咽痛,吞咽時加劇。伴頭痛,嘔吐,厭食,煩躁不安等症。咽及扁桃體有膿性分泌物。軟齶充血,有細小紅疹或出血點,稱為黏膜內疹,每先於皮疹出現。頸前淋巴結腫大壓痛。
②出疹期:一般在起病12~24小時內出疹。皮疹從耳後、頸部、胸背迅速蔓延四肢,全身皮膚呈彌漫性紅暈,壓之褪色,其上散布針尖大小猩紅色皮疹,疏密不等,以頸部、肘前、腋窩、腹股溝等皮膚皺褶處皮疹密集,形成紫紅色線條,稱線狀疹。皮膚表麵呈雞皮樣,皮疹有瘙癢感。麵頰充血潮紅,唯口唇周圍蒼白,稱環口蒼白圈。病初舌苔厚,3~4天後舌苔剝脫,舌紅起刺,稱楊梅舌。
③恢複期:皮疹於48小時達高峰,以後2~4天內依出疹次序消退。體溫下降,全身症狀好轉。疹退1~2周後開始成片狀脫屑、脫皮,約2周脫盡,無色素沉著。
3)實驗室檢查: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咽拭子細菌培養可分離出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
(2)鑒別診斷:本病應注意與麻疹、幼兒急疹、風疹鑒別。見下表。
麻疹、幼兒急疹、風疹、猩紅熱鑒別診斷表
麻疹幼兒急疹風疹猩紅熱潛伏期6~21天7~17天5~25天1~7天 初期症狀發熱,咳嗽,流涕,淚水汪汪突然高熱,一般情況好發熱,咳嗽,流涕,枕部淋巴結腫大發熱,咽喉紅腫化膿疼痛 出疹與發熱的關係發熱3~4天出疹,出疹時發熱更高發熱3~4天出疹,熱退疹出發熱1/2 ~ 1天出疹發熱數小時~1天出疹,出疹時熱高特殊體征麻疹黏膜斑無無環口蒼白圈,楊梅舌,帕氏線皮疹特點玫瑰色斑丘疹自耳斑後發際→額麵、頸部→軀幹→四肢,3天左右出齊。疹退後遺留棕色色素斑、糠麩樣脫屑玫瑰色斑疹或丘疹,較麻疹細小,發疹無一定順序,疹出後1~2天消退。疹退後無色素沉著,無脫屑玫瑰色細小斑丘疹自頭麵→軀幹→四肢,24小時布滿全身。疹退後無色素沉著,無脫屑細小紅色丘疹,皮膚猩紅,自頸、腋下、腹股溝處開始,2~3天遍布全身。疹退後無色素沉著,有大片脫皮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下降,淋巴細胞升高白細胞總數下降,淋巴細胞升高白細胞總數下降,淋巴細胞升高白細胞總數升高,中性粒細胞升高
2.辨證思維丹痧屬溫疫性疾病,一般可以衛氣營血辨證,其病期與辨證有一定規律。病在前驅期,發熱惡寒,咽喉腫痛,痧疹隱現色紅,病勢在表,屬邪犯肺衛。進入出疹期,壯熱口渴,咽喉糜爛有白腐,皮疹猩紅如丹或紫暗如斑,病勢在裏,屬毒熾氣營;病之後期,口渴唇燥,皮膚脫屑,舌紅少津,屬邪衰正虛,氣陰耗損。
(三)治則思維
本病治療以清熱解毒,清利咽喉為基本法則,結合邪之所在而辨證論治。病初邪在表,宜辛涼宣透,解表利咽;病中邪在裏,宜清氣涼營,解毒利咽;病後邪退陰傷,宜養陰生津,清熱潤喉。
(四)辨證論治
1.邪侵肺衛
【證候】發熱驟起,頭痛畏寒,肌膚無汗,咽喉紅腫疼痛,常影響吞咽,皮膚潮紅,可見丹痧隱隱,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有力。
【辨證】邪犯肺衛,鬱於肌表。痧毒疫癘之邪侵犯肺胃,初起在表,正邪交爭,故發熱、惡寒、無汗、頭痛。咽喉為肺胃之門戶,邪毒初犯,咽喉首當其衝,熱結咽喉,故咽喉紅腫疼痛影響吞咽。痧毒循經外泄肌表,則皮膚潮紅,痧疹隱現。因邪毒尚在衛表,故舌苔可見薄白或薄黃,舌質紅,脈浮數有力。
【治法】辛涼宣透,清熱利咽。
【主方】解肌透痧湯加減。
【處方舉例】桔梗10g,射幹5g,牛蒡子10g,荊芥10g,蟬蛻5g,浮萍10g,豆豉10g,葛根10g,連翹10g,僵蠶10g,甘草6g。(以5歲為例)
2毒熾氣營
【證候】壯熱不解,煩躁不寧,麵赤口渴,咽喉腫痛,伴有糜爛白腐,皮疹密布,色紅如丹,甚則色紫如瘀點。疹由頸、胸開始,繼而彌漫全身,壓之褪色,見疹後的1~2天舌苔黃糙、舌質紅刺,3~4天後舌苔剝脫,舌麵光紅起刺,狀如楊梅。脈數有力。
【辨證】邪在氣營,熱毒熾盛。邪毒燔灼氣分,則見壯熱不解,麵赤煩躁口渴;肺胃熱毒化火,上攻咽喉,則見咽喉腫痛,伴有糜爛白腐;熱毒外透肌表,則見痧疹密布,色紅如丹;熱毒熾盛,內逼營血,則疹色紫紅或瘀點;氣分熱盛,則舌生紅刺,舌苔黃糙,脈數有力;熱盛津傷,胃陰亦耗,故舌光起刺,狀如楊梅。
【治法】清氣涼營,瀉火解毒。
【主方】涼營清氣湯加減。
【處方舉例】水牛角(先煎)15g,赤芍10g,牡丹皮10g,生石膏15g,黃連5g,鮮生地15g,鮮石斛15g,鮮蘆根15g,鮮竹葉10g,玄參10g,連翹10g。(以5歲為例)
3疹後陰傷
【證候】丹痧布齊後1~2天,身熱漸退,咽部糜爛疼痛減輕,或見低熱,唇幹口燥,或伴有幹咳,食欲不振,舌紅少津,苔剝脫,脈細數。約1周後可見皮膚脫屑、脫皮。
【辨證】邪毒漸清,陰液耗損。痧毒外透,壯熱耗陰,陰虛內熱,故見低熱留戀;疹後肺胃陰津耗傷,故口幹、唇燥,幹咳;胃陰虧損,脾胃不和,故食欲不振,舌紅少津,舌苔剝脫;陰津虧耗,皮膚失潤,故皮膚幹燥脫屑。
【治法】養陰生津,清熱潤喉。
【主方】沙參麥冬湯加減。
【處方舉例】沙參10g,麥冬10g,玉竹10g,天花粉10g,扁豆10g,桑葉10g,甘草6g。(以5歲為例)
(五)病程觀察
1.在邪侵肺衛證型中,乳蛾紅腫者,加土牛膝根15g,板藍根15g,清咽解毒;頸部淋巴結腫痛者,加夏枯草10g,紫花地丁10g,清熱軟堅化痰;汗出不暢者,加防風10g,薄荷(後下)5g,祛風發表。
2.在毒熾氣營證型中,丹痧布而不透,壯熱無汗者,加淡豆豉10g,浮萍10g,發表透邪;苔糙便秘,咽喉腐爛者,加生大黃5g,芒硝5g,通腑瀉火;若邪毒內陷心肝,出現神昏、抽搐等,可選紫雪丹、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
3.在疹後陰傷證型中,若口幹、舌紅少津明顯者,加玄參10g,桔梗10g,蘆根15g,以增強養陰生津,清熱潤喉作用;如大便秘結難解,可加知母10g,火麻仁10g,清腸潤燥;低熱不清者,加地骨皮10g,銀柴胡10g,鮮生地15g,以清虛熱。
4.發生心悸、痹證、水腫等證者,參照有關病證辨證治療。
(六)預後轉歸
本病若早期診斷,治療及時,一般預後良好,但也有少數病例在病程中或病後並發心悸、水腫、痹證等病證。
(七)預防與調護
1.控製傳染源。發現猩紅熱病人應及時隔離,隔離至臨床症狀消失,咽拭子培養鏈球菌陰性時解除隔離。對密切接觸的易感人員應隔離7~12天。
2.切斷傳播途徑。對病人的分泌物和汙染物及時消毒處理,接觸病人應戴口罩。流行期間,小兒勿去公共場所。
3.保護易感兒童。對密切接觸病人的易感兒童,可服用板藍根等清熱解毒中藥煎劑或成藥。
4.急性期臥床休息,注意居室空氣流通,防止繼發感染。
5.供給充分的營養和水分,飲食宜以清淡易消化流質或半流質為主。
6.注意皮膚與口腔的清潔衛生,可用淡鹽水或一枝黃花煎湯含漱。皮膚瘙癢者不可抓撓,脫皮時不可撕扯。
(八)療效評定
1治愈疹回熱退,症狀消失,血象恢複正常。
2好轉疹回熱退,其他症狀得到改善。
3未愈病情未能控製或出現合並症。
二、名家醫案
1.趙心波醫案——邪侵肺衛
李某,男,8歲。
【現病史】日來壯熱無汗,頭痛,惡心嘔吐,納食不進,二便如常,扁桃體紅腫,周身尚未見疹,體溫39℃。舌苔薄白,脈浮數。
【診斷】猩紅熱(中醫:猩紅熱)。
【辨證】邪侵肺衛。
【治法】辛涼宣透,清熱利咽。
【方藥】金銀花12g,連翹10g,芥穗5g,薄荷25g,梔子10g,焦大黃5g,生甘草3g,豆豉6g。治療經過:服藥1劑,汗出熱退,頭暈,不欲食,未吐,大便未行,小溲黃,周身見疹,彌漫猩紅,舌赤無苔,兩脈滑數。再予原方加馬勃3g,板藍根10g,僵蠶6g。連授3劑,諸症悉痊,皮疹消退,咽喉紅腫已消。繼予原方加減3荊,善後調理。
【按語】本案診斷為猩紅熱前驅期,辨證為邪侵肺衛證,治以辛涼清解。猩紅熱時邪自口鼻而入,正如《丁甘仁醫案·醫案醫話》所說:“口鼻吸受天地不正之氣,與肺胃蘊伏之熱,熏蒸上、中二焦,咽喉為肺胃之門戶,邪熱熏蒸,必致焮腫作痛”。本案首用金銀花、連翹、荊芥穗、薄荷、豆豉辛涼清解,爾後兼以馬勃、板藍根、僵蠶利咽解毒,使其毒邪清解,而迅速收效。
[選自景斌榮,葛安霞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趙心波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167]
2.程紹恩醫案——毒熾氣營
孫某,男,2歲9個月。
【初診日期】1972年12月12日。
【現病史】昨夜身熱38℃,今日麵部和前胸發現彌漫性猩紅色雞皮疹,咽紅腫痛,扁桃腺腫大而痛,舌質紅,楊梅舌,脈數苔黃,飲食尚可,大便幹,小便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