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醫外治
一、揭開中醫外治的神秘麵紗
在人類與疾病做鬥爭的數千年中,中醫藥學形成了種類繁多、獨具療效的各種治療方法。從中醫傳統分類的角度講,主要分為內治與外治兩大類。內治,是指以口服藥物為主的防治疾病的方法,藥物如湯藥、丸劑、散劑、膏藥、藥膳等;外治,是泛指運用藥物、器械、手法等從體表進行治療的各種方法,如按摩、拔罐、刮痧、針灸、耳壓療法等。
中醫外治法的起源,可以上溯至人類的遠古時代。在原始的石器時代,古人在向大自然獵取食物果腹充饑的生存競爭中,逐漸學會了用火、打磨石器和采摘識別植物的本領,並且發現用泥土或某些草根樹皮敷裹傷口,會使疼痛緩解,創口收斂止血;用燒烤過的石塊熨引肢體,可以止痛消腫,消除疲勞;用銳利的砭石切割肌膚,能夠排出膿毒,促進創口愈合;佩戴某些芳香性植物或礦石,有辟瘟除邪的作用等。這便是敷貼、火熨、割治、佩藥等外治養生法的萌芽。
隨著生產工具和醫藥知識的發展,外治方法和手段逐漸趨向成熟。祖國傳統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記載的外治技術有砭石、九針、火爇、導引、按摩、灸、熨、漬、浴、蒸、塗、嚏等,並開創了膏藥的先河。經過曆代醫家的不懈努力,外治手段也越來越多,《傷寒論》創用了塞鼻、灌耳、舌下含藥、潤導、粉身等法;《太平聖惠方》中記載有淋渫、貼熁、膏摩等法;孫思邈《千金要方》所用外治技術,共有27種之多,“變湯藥為外治,揭開後人無限法門”。明清時外治技術趨於成熟也趨於泛化,如清代吳謙《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所言:“有瘀血者,宜攻利之;亡血者,宜補而行之;但出血不多亦無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正骨手法與外固定器具是中醫外治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外治的應用頗為廣泛,清代吳師機著《理瀹駢文》,集《內經》至清外治技術之大成,做了一次劃時代的總結,對外治方藥進行了係統的整理和探討,初步完善了外治理論,申明了內治外治之義,為外治理論的係統化和完善化做出了貢獻。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中醫外治技術這門最古老而獨特的學科又增添了新內容,外治技術已由原創的自身領域,迅猛地向當今外科、內科、婦科、兒科、腫瘤、急症等多學科領域延伸,已由局部體表病變的治療向全身性疾病的治療發展;各地外治特色專科、內病外治科等迅猛發展,從治療到預防,有許多新型保健產品進入平民百姓家。
外治療法種類繁多,其作用機製也相當複雜。它不僅可通過體表(如皮膚、黏膜)給藥途徑而產生預期的中藥藥理治療效應,而且還能充分利用冷熱、機械刺激及光、電磁場等物理效應作用於體表某些特定的部位,以產生預期的治療功效。其中,有些治療方法是直接作用或施術於體表的患病部位及病灶,但大多數治療方法是通過人體的經絡腧穴係統而獲得內病外治的治療效應。
經絡遍布人體表裏內外,在生理情況下能夠通行氣血,溝通、聯絡全身各髒腑組織器官,傳遞各種感應,使機體功能活動保持協調統一。當人體發生疾病時,經絡又成為病邪侵入機體和反映疾病信息的途徑,表現出氣血不和、髒腑陰陽偏盛或偏衰的病理狀態。如果采用一定的方法在相關的經絡腧穴施以某種藥物或物理刺激,激發或增強其自動調節和控製功能,對處於病理狀態的髒腑組織器官產生相應的調整作用,使亢奮者因而抑製,衰頹者得以振奮,從而糾正陰陽氣血的失調,恢複機體正常的生理狀態。這種經絡腧穴係統的自我調控功能,便是產生“內病外治”效應的理論基礎。由於經絡的調控作用廣泛參與人體各係統不同層次和水平生理活動的調節,因此各種外治療法對臨床各科諸多疾病可顯示出積極的治療效應也是理所當然的。
中醫藥經曆了幾千年實踐,顯示出其可靠性、安全性、穩定性、自然性和低毒性作用的優勢,針灸推拿等診療技術也正在被全世界所接受。弘揚中醫藥學不僅是為了發展古代傳統醫學,更重要的是構架、打造現代中醫體係,從而把中醫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現今世界確實對中醫有了新的認識,中醫外治正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無毒、無創傷、無汙染、無痛苦地康複,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完善、提高這種獨特的醫療體係,使之成為有中國特色的綠色醫療體係。
清代吳師機大力推崇外治,曾熱情洋溢地指出:“世有博通之醫,當於此見其才”,我們絕不可辜負先祖的希冀。展望中醫外治技術前景,可謂前程遠大,但征途上的崎嶇與坎坷要求我們要有充足的信心和頑強的毅力方能迎接新世紀賦予我們的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