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鼻炎11方
【病證介紹】
鼻炎一般分為單純性急慢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幹燥性鼻炎等。屬中醫“鼻窒”“鼻槁”等病範疇,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
多因肺絡受阻,壅滯鼻竅;或脾肺虛弱,肺氣失宣,脾失健運,氣血瘀滯,客於鼻竅所致。若遷延失治,又可轉成慢性。
可出現鼻阻塞、幹燥,分泌物增多,嗅覺障礙等症。急性者則有發熱、疲乏、頭痛、頭暈、噴嚏等。
【按摩外治3法】
按摩方一
1取穴印堂、上星、迎香、百會、風池、天柱及前額、鼻旁部。
2操作掐印堂2~7次,揉上星、迎香各2分鍾,分推前額2分鍾,擦鼻旁2分鍾,擦百會、風池、天柱穴各2分鍾。每日按摩1次,10次為1個療程。
3備注引自《穴位按摩除百病》。適用於慢性鼻炎。此法有健脾補肺、通利鼻竅之功,故用之多效。
按摩方二
1取穴印堂、上星、迎香、百會、風池、天柱、大椎、合穀、少商及前額、鼻旁部。
2操作按揉印堂、上星、迎香、百會、風池、天柱各2~3分鍾;分推前額2分鍾;上擦鼻旁2分鍾;擦大椎2分鍾;拿揉合穀2分鍾;掐揉少商2分鍾。每日按摩1次,10次為1個療程。
3備注引自《按摩絕招》。適用於慢性鼻炎。加減:鼻涕白黏、鼻塞或輕或重、嗅覺減退,遇風、冷則鼻塞流涕加重,伴頭暈腦脹、形寒肢冷、氣短無力、咳嗽有痰者,加按揉肺俞、氣海;揉膻中、拿揉尺澤。
鼻涕白黏或黃稠、量較多,鼻塞重、嗅覺減退,伴食少、神疲、肢困無力、麵色萎黃、食少便溏者,加按揉脾俞、足三裏,摩中脘,拿揉三陰交。
按摩方三
1取穴大椎、肺俞及前額、鼻旁。
2操作患者取坐位。術者以拇指指腹按揉大椎及雙側肺俞穴各5分鍾。手法由輕到重,逐漸加力,用瀉法。用雙拇指分推前額(由印堂—太陽穴)30~50遍,並加按揉二穴(印堂、太陽),自上至下擦鼻旁50~100次。或加揉迎香、鼻通2穴各2~3分鍾。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3備注適用於急性鼻炎、傷風感冒。用本法治療100例,其中傷風感冒30例。經治1~2個療程後,均獲痊愈。急性鼻炎治愈後再按摩1個療程,以鞏固療效。
【刮痧外治4法】
刮痧方一
1取穴脊柱兩側,頸1~7與胸1~3及其兩側,鼻區,前額區,肘彎區。
2操作用刮痧法。先在脊柱兩側輕刮3行,至出現潮紅為止,並重點刮頸椎與胸1~3及其兩側5行,急性用瀉法,慢性用平瀉法,刮至出現痧痕為止,再間接刮鼻區、前額區,也可用梅花針叩刺,然後刮肘彎區。每日或隔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