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均生先生學拳講習錄1
洪均生撰文 蔣家駿整理
生命在於運動
我自幼體弱多病,20歲前,幾乎是拿藥當飯,卻拿飯當藥吃的。聽祖母告訴:我因母親的身體素來孱弱,所以生下來就先天不足。母親的奶水缺少,請了奶娘趙媽媽,也是奶水不多,但她為人忠厚,就互相遷就著留下來照看我到3歲,所以又是後天失調。當4歲時,睡臥中略有聲響,便受驚抽風。某次狂病,請醫不及,適門外有一賣野藥的(河南稱為“拉駱駝”的,這是由於經常牽著駱駝,既背藥箱,又作廣告而得名的。這類醫生雖然走江湖騙人的不少,但也有不少確有祖傳秘方奇技的。曾有某名醫搜集江湖醫生的藥方成為《串雅》一書傳世)給我治病。在我臍部四周灸起皰來,刺破流出黃水,從此不再抽風。
但是,我的體質仍然異常虛弱。記得八九歲時,吃饃饃兩三小時後還從口中泛出甜味不變的食物,次日大便中還將頭天喝的小米粥裏的小米原樣排泄下來。而且大便後起立時,必須兩手扶牆,緩緩地站起,否則眼前發黑而亂冒金花。仔細檢查了個人的生活習慣,致病的根源主要在於“不愛運動”。因為心腎兩虧,多看看書,偶爾失眠,出虛汗,遂不敢上學。每晨到先農壇或天壇散步兩個多小時(那時我還在北京居住),回家午飯後,略略休息,就以臨貼寫字,陶冶性情,數月之間,居然食量從半個饃饃增加到兩三個,也不大感冒了。這樣堅持到24歲,雖然體質有些好轉,但每逢節氣轉換,特別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之際,還不能適應氣候的乍暖乍寒,而感到不適,甚至成病。於1929年初冬,又患瘟疫兩個多月。1930年,一同院友人周懷民(名仁,無錫人,北京電報局職員,著名山水畫家兼書法家)介紹跟從劉慕三先生學吳式太極拳,數月後,又從陳發科師學練陳式太極拳,從此才與病魔疏遠,活到今天。
通過實踐,使我深刻體會到:我之所以能夠從病魔侵襲中掙紮出來,主要靠體育運動——太極拳,當然,清心寡欲,天靈泰然,才會百體從令。
學拳幸遇明師
我學太極拳先後認識了兩位老師。頭一位是劉慕三先生,江蘇無錫人,北京電報局報務主任,住拴馬樁街(我的北鄰)。當時劉師年約50歲,為人爽快好友,最喜飲酒,從吳鏗泉先生學太極拳已二十餘年,論功夫,在舊都除了吳先生外,也稱數一數二的。從劉學拳的約數十人,均係電報局中職員。其中功夫較好者為錢竹雨(亦無錫人)、李鶴年,堅持鍛煉者為郝邵虞、蕭雲良、趙仲民等人。劉先生住宅前院廣闊,種植不少花木,二三十人每早在院中練拳,練畢,就同到北邊三間大過庭內研究推手,靠東牆有個舊沙發,便於推手發勁時,將人發到它上麵,而不致跌碰。
劉先生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他比較重視理論,也善於講解,耐心傳授。教式子首先要求嚴格遵守基本規律,特別說明:膝頭不能超過腳尖,腳跟一不許拔跟(後腳跟離地),二不許喝風(後腳外側離地)。教完了拳的套路,就教推手。據說練習推手能夠幫助理解拳法。接著又教了太極刀和槍。也教了一趟劍,名為乾坤劍。據說太極門中,原無劍路。並讓我抄錄了王宗嶽著《太極拳論》、吳禹襄著《行功心解》及無名氏著的《十三式總歌》、《推手歌》等文字。
劉先生練拳的功夫,當時我們看來是極精熟的。推起手來,或用輕靈勁,或用沉勁,使人立腳不穩,讓人十分讚佩。他的軀幹雖然胖大,練劍卻異常輕靈瀟灑。他有一把法國古劍,式樣小巧,可用手彎成弧形,撒手則錚然複直,經過盛暑從不生鏽。所以我們學劍,都愛取這把劍來練。可惜在日寇侵占華北後,劉先生調往太原電報局,數年後逝世,其長子陶如雖也學拳,姿勢遠不如其父,此劍不知流落何處。
劉先生教拳以慢為主。據說功夫越深,才能練得越慢。他講粘黏勁也常讓人站穩,他伸掌作按的發勁,手掌還未按到胸前,就立即略收,而對方卻被虛閃得身向前傾。如同被什麼吸住似的而立腳不穩。當我抄十三式總歌的“命意源頭在腰隙”;抄行功心解“有不得機得勢處,必須於腰腿求之”,下麵也有一小注為:“另本作腰腿間”,我問究竟應當是“腰隙”還是“腰膝”,“腰腿下麵是否有‘間’字?答以:全是一樣。我初學時,對於這個問題沒有分析能力,隻是靜靜聽著。後來學了陳式太極拳,又通過實驗,才逐漸認識到:“腰隙”和原文下麵的“刻,留意在腰間”的腰間意義重複,而那個“膝”字卻是調節重心平衡的關鍵部位,它正是“立如平準”的一個砝碼,而腰腿下麵的“間”字也正是指的“襠、膝”部位,因為身法轉換方向時的虛實配合,如果襠不鬆開,膝無一提及一落,隻憑腰腿動作,是換不過勁來的,也就難以從“不得機得勢”的被動形勢,而轉換為“我順人背”的形勢。因此,我不得不深深讚佩陳式太極拳的理精法密,認為它的理法完全符合力學、生理學,而又符合人們的生活規律。
從陳師學拳是在學吳式半年後才開始的,最初從北京的小實報中登載名武生楊小樓從陳發科學拳經過,乃輾轉托陳溝人原某邀來劉家,同習陳式。
勤學苦練善繼先業
凡是學太極拳的都知道楊式第一代宗師楊露禪是從陳式第十四代陳長興先生學的。陳師是第十七代的後裔。父名延熙,生兩子早歿,陳師行三,名發科,字福生,有二子一女。長子照旭,字曉初,乳名小龍,係原配所生;次子照奎,乳名太保;女豫俠,均繼配所生。1930年前後,北京盛行楊式。陳師的侄子照丕,字績甫,原在藥材行經商。運貨來京住打磨廠天彙藥行,有人知道他為陳溝後人,遂從學陳式。不久,南京市政府慕名以重金聘請。學拳者既難強留,影響他去就業,但以學而中輟,依依惜別。照丕說:我的拳法係跟我三叔學的,他的功夫比我好,又家居無事,可以商請來京傳授。此為陳師來京傳拳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