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婦 科 疾 病2(2 / 3)

炙黃芪10克

當歸身5克

白薇5克

桑寄生15克

桑葉6克

黃菊花10克

炒遠誌5克

酒生地10克

黑芝麻18克(研)

阿膠珠6克(另烊兌服)

鹿角膠6克(另烊兌服)【解讀】

妊娠之際,血多下行以養胎兒,故不上榮,遂致頭暈,血虛易生熱,方中用白薇、生地黃、菊花者即清虛熱也,用桑葉者引藥上行兼清頭目之意,患者服藥四劑,頭暈大為轉好,曾來電話詢問是否再服,囑留此方,若再頭暈可服數劑。

炙黃芪——當歸身(見第101頁)。

桑葉——黃菊花

桑葉質輕氣寒,輕清發散,能升能降,為疏散風熱、宣肺泄熱、潤肺止咳之要藥;菊花質輕氣涼,能輕走上,善疏風清熱、清肝明目。桑葉長於散風,菊花長於清熱。桑葉清疏之力較強,菊花清疏之力略弱。故二藥協同為用,疏風清熱、解毒退熱、清肝明目、除頭昏暈效力增強。

鹿角膠——阿膠珠(見第311頁)。

桑葉——黑芝麻(見第246頁)。

四、妊娠泌尿係感染(子淋)

劉某女28歲

第二胎妊娠5個月,半月前感覺排尿不暢,初不介意,繼則加重,小便頻數,艱澀不爽而酸痛,色黃,大便幹燥,食欲欠佳,夜眠不安,易發煩躁。

舌苔白,根部發黃。脈象滑數。

【辨證立法】

妊娠小便難,乃熱鬱膀胱,津液虧少,氣化不行所致。宜用清熱通淋,調氣潤燥以治。

【處方】

川石韋

萆薢各6克

炒枳殼6克

台烏藥6克

酒條芩6克

麥冬各6克

火麻仁12克

益智5克

甘草梢3克

生地黃10克

南花粉10克

山梔5克

茯苓10克二診:服藥2劑.尿頻大減,尿時仍有澀痛之感大便已通,眠食轉佳,原方去火麻仁加淡竹葉5克。

【解讀】

妊娠期間,泌尿係感染,常見小便頻數、點滴而下、灼熱疼痛等症。中醫稱之為“子淋”、“妊娠小便難”。治療上仍宜清潤為主,不可過於通利,以免損傷胎元,引起流產。施師宗萆薢分清飲加二冬、生地黃、天花粉養陰清熱,黃芩、梔子清熱瀉火消炎。

川石韋——川萆薢(見第201頁)。

天冬——麥冬(見第92頁)。

益智——川萆薢(見第204頁)。

五、難產

丁某女28歲病曆號68、1、5

患者平速體健,懷孕已足月,產前檢查未見異常。昨日中午1點破水後,即送至某醫院產科,至今日下午已超過24小時,仍未生產。檢查無產道異常,胎位不正和胎兒畸形等情況,醫院考慮做剖腹產手術,患者不願,由其母前來問方。

【辨證立法】

羊水已出多時,生產困難,顯係陰液不足,氣滯不降所致,擬用養陰潤燥,調理氣血為治。服藥後5小時,如胎兒仍不下,即施手術,萬勿拖延。

【處方】

菟絲子15克

冬葵子12克

紫河車10克

炙甘草6克

火麻仁18克

油當歸12克

炒桃仁10克

白芍各6克

香附米6克

炒枳殼6克【解讀】

患者隻服上藥1次,1小時後產一男孩。方中用菟絲子、冬葵子、火麻仁、桃仁、當歸等油潤富脂之品,養陰潤燥。香附、枳殼調氣,赤芍、白芍理血,甘草扶助正氣,紫河車既補精血,又有引經作用。其中用菟絲子、冬葵子尚有“諸子皆降”之意。《本草正義》載:“菟絲子多脂,……其味微辛,則陰中有陽,守而能走,與其他滋陰諸藥之偏於膩滑者絕異。”《本草綱目》載,冬葵子有滑胎之功。全方用藥雖然簡單,但每味藥的選擇都極有針對性,配伍十分嚴謹。施師雖未見病人,但憑多年經驗,精心籌方,收到了很好效果。

赤芍——白芍(見第6頁)。

第四節產後病

一、乳少

車某女33歲病曆號52、4、584

產後3個月,乳汁不足,月經仍按期而至,心跳、頭暈、極易發怒,飲食二便及睡眠尚屬正常。

六脈虛軟,左關較盛。

【辨證立法】

《良方論》曰:“心、小腸二經相為表裏,上為乳汁,下為月水。”雖乳汁、月經兩者不同,而由飲食精微所化則一。乳兒期間,天癸閉止,則乳汁充足,此為常理。今則月經按期而至,乳汁自應不足,氣不固血,血不養肝,虛則易怒。擬養血、補氣、強心、疏肝以治。

【處方】

米黨參10克

炙黃芪12克

當歸身10克

甜瓜子30克

砂仁3克

大熟地10克(同搗)

鹿角膠10克(另烊兌服)

炙甘草3克

醋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炒遠誌10克二診:藥服8劑,心跳頭暈見好,乳汁量增,月經尚未及期,不知是否再來。

原方加:阿膠10克(另烊兌服),五味子3克,可多服數劑。

三診:前方共服10劑,月經及期未見,乳汁仍不甚足,精神好轉,希予下乳方。

【處方】

甜瓜子60克赤小豆30克路路通12克

【解讀】

前世醫家認為,乳汁亦為經血所化,故哺乳期間,月經閉止,是屬正常。本案為經水按期而至,而致乳汁量少。補氣養血,使之趨於正常生理,乳汁自當充足,化裁人參養榮湯、柴胡湯、加阿膠、鹿角膠以增養血之力。

祝諶予老師下乳,恒用通絡活血、健脾下乳之法,方用四君子湯為主方,加生黃芪30克,王不留行、路路通各15克,重用生麥芽60~90克均可。

炙黃芪——米黨參(見第109頁)。

大熟地——砂仁(見第49頁)。

杭白芍——醋柴胡(見第11頁)。

炙黃芪——當歸身(見第101頁)。

注:甜瓜子又名甜瓜仁、甘瓜子。味甘,性寒。散結,消瘀,清肺,潤腸,開痰利氣。治腸內結聚,破漬膿血,咳嗽口渴。

二、急性乳腺炎(乳癰)

楊某女34歲

產後9個月,仍在哺乳時期,兩天前忽覺右乳房紅腫脹痛,局部灼熱,周身寒熱,大便幹燥,食欲不佳。

舌苔微黃,脈象數而弦。

【辨證立法】

哺乳9個月,已非乳腺阻滯所致,良由毒邪外侵,內熱積鬱而發。邪熱相乘,來勢甚急,當以清熱解毒,調和氣血,以消炎腫。

【處方】

山甲珠10克

忍冬花

藤各6克

酒當歸6克

全瓜蔞18克

薤白頭10克(同打)

苦桔梗

炒枳殼各5克

川鬱金10克

製乳香

沒藥各10克

山慈菇10克

酒川芎5克

杭白芍10克

柴胡5克(同炒)

青連翹10克

粉甘草3克

二診:進藥3劑,寒熱止,炎腫消減,自覺腫脹輕鬆,按之尚痛,大便甚暢,食欲增加,再按原意加減。

【處方】

全瓜蔞18克

薤白頭10克(同打)

山慈菇10克

山甲珠10克

炒枳殼5克

杭白芍10克

柴胡5克(同炒)

酒當歸10克

製乳沒各10克

苦桔梗5克

旋覆花6克

赭石12克(同布包)

白杏仁6克

酒川芎5克

粉甘草3克以上共服3劑,腫脹全消,已能正常哺乳。

注:此為師門治療新久乳腺炎經驗方。凡未潰破者服之均有良效。一般服用2~4次即可痊愈。

【處方】

生三七粉6克,精豬肉(即瘦豬肉)60克,切成薄片,將生三七粉撒布於豬肉片上,放於盤中,蒸熟後一次服完,每日1次。

【解讀】

乳腺炎,中醫稱乳癰,以初產婦為多見,主要由於產褥期間,衛生注意不夠,由乳頭發生感染而引起,中醫謂為內熱外邪所引起,熱邪壅聚,釀而成膿,同屬一理。師門治療本病,初起先以清熱解毒活血為治,日久者則加補氣養血托裏之劑。本案產後9個月,來勢雖急,顯由於毒邪外侵,內熱積鬱而發作,故著重於清熱解毒,調和氣血而收良效矣。

炒枳殼——苦桔梗(見第32頁)。

杭白芍——柴胡(見第11頁)。

炒枳殼——川鬱金(見第156頁)。

忍冬藤(金銀藤)——忍冬花(金銀花)(見第24頁)。

製乳香——製沒藥(見第207頁)。

全瓜蔞——薤白(見第74頁)。

旋覆花——代赭石(見第39頁)。

第五節婦 人 雜 病

一、乳腺增生(乳癖)

邢某女40歲病曆號53、5、470

月經於本年初斷絕。此後即時覺周身酸楚,倦怠不適,頭痛,乳房痛,且有硬塊,大便燥,食睡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