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教(2 / 2)

當尼祿皇帝在酩酊大醉中一把火燒毀了大半個羅馬城時,人們想起了基督徒關於所有大城市都將毀滅的預言。

羅馬人在恐懼中失去了理智。

猶太人和基督徒遭到搜捕,被投進監獄。他們在酷刑之下屈打成招。一連好幾個星期,劊子手和野獸忙得不可開交,保羅和彼得就在其中一次行刑中被劈死。

然而視死如歸的殉教者是對一種新信仰的最好宣傳。以前,基督的學說隻在廚房裏有擁護者。現在,客廳裏的人也開始感興趣了。到一世紀末,已經有不少高級官員和貴族婦女因改信基督教而被處死,他們拒絕供奉舊神以向帝國顯示自己的忠誠。

屠殺激起了反抗。起初十分溫順的基督徒終於開始挺起身來自衛了。既然不能在公共場所或私宅裏聚會,教會就轉入了地下。

羅馬四郊的廢采石場很快就變成了聚會場所,虔誠的教徒每周都去聚會一次,聆聽一些四處傳教牧師講道,講述一百多年前那個來自拿撒勒的木匠的故事。他們就從這些活動中尋找慰藉。

這樣一來,基督徒變成了一個秘密社團的成員。這是以前沒有的事。

羅馬的官員把秘密社團視為心腹大患是有充分的理由。在一個奴隸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國家裏,召開當局無法監控的秘密會議是絕對不能令人放心!

羅馬的行省傳來了基督教不斷蔓延的報告。有些總督保持著冷靜,等待著人們恢複理智。也有些總督接受了基督教徒的好處,一聲不吭。還有些總督采取了鎮壓行動,希望以此博得羅馬皇帝的歡心。他們把凡是同那個可疑的“加利利疑案”沾邊的男人、女人、孩子都屠殺了。

不論在什麼地方,受害者對當局的回答都是一致的。否認自己有罪。他們在絞刑架上大義凜然的表現為他們贏得了許多的朋友,每次行刑之後,更多的人皈依基督教。

這樣,當屠殺結束的時候,原來的小團體已經發展壯大,需專人管理了。必須有人在法律麵前代表教會和管理虔誠的教徒捐獻的基金。

最初是些年紀較大的人,即所謂的“長者”出麵管理團體的日常事務。後來,為了更有效地工作,某一個城鎮或某一個城區的教會組織合並在一起,由一位主教或總執事負責指導公共事務。

主教,就其職能的性質而言,應是使徒的直接繼承人。隨著教會的發展,主教的權力也越來越大。不過猶太或小亞細亞一個村莊的主教不如意大利或法國一個大城市的主教影響大,這是毫無疑問的。

很自然其他地方的主教必然對羅馬的主教懷有敬畏之情。

羅馬這座支配世界命運近五百年的城市有大量精通政治和外交的人才。隨著羅馬的日趨衰落,野心勃勃的年輕人逐漸失去在軍隊和政府的施展才華的機會,因而他們自然而然轉向了教會,指望教會能給他們一個成就一番事業的機會。

舊的帝國已經走投無路。

由於從共和國時期起,農民就是士兵的主要來源,現在,經濟管理不善,農民日益貧困。他們一齊擁進城市,吵鬧著索要麵包和娛樂。

亞洲中心地區戰亂不已,大量遊牧部落被迫向西遷徙,侵入屬於羅馬的土地。但是與首都的政治形勢相比,各行省的混亂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一個又一個的皇帝登上寶座,不久就被殺死在大內皇宮。雇傭軍為所欲為,他們是帝國的真正主人。

最後,羅馬的皇帝們住在這座城市裏已經沒有安全感了,他們離開了台伯河畔,另選居住地。愷撒的繼承人一走,羅馬的主教們自然就成了最有權勢的人。由於他們代表著惟一有序的組織,他們承擔起領導的責任。皇帝們在從舊的首都搬走之後,需要他們的支持才能在意大利半島維持名譽的統治。

帝國的皇帝願意為此付出代價。

公元三一三年,正式頒布關於信仰自由的法令,宗教迫害結束了。一個世紀以後,羅馬被公認為東方、西方、南方和北方的宗教之都。

教會取得了勝利。

從此以後,拿撒勒先知的教誨,穿過戰爭與戰亂的喧鬧,在人類的天空回蕩。他請求用融合萬物的終極之愛去治愈這個世界的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