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儒譙周

引言

本章詳細紀敘了譙周的生平,以大量的史事,闡述了譙周忠於蜀漢,關懷黎民;創辦“蜀漢太學”,為國家培植人才;主張息兵罷戰,休養生息;當蜀國瀕臨滅亡之時,他力排眾議,降魏求安,雖受封爵而不仕魏晉等諸事。

譙允南受業秦宓

譙周,字允南,生於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世居巴西郡西充國縣槐樹莊(今西充槐樹鎮境內)。他的父親名叫譙字榮始,博學多才,精通經史,對《尚書》研究得很深透。州郡官員愛其才能,多次聘請他為幕僚,皆婉言謝絕,於是州官就給予他一個師友從事的官名。譙周生在書香門第家庭,幼年死了父親,成了孤兒,與母親和兄長住在一起。譙周誌趣不凡,從小就勤奮好學,迷戀經史典籍,家中雖很貧窮,卻從不過問家事,一心專研《六經》(詩、書、易、禮、春秋、樂經),誦讀典籍,欣然獨笑,忘寢廢食,對天文最感興趣。他身高八尺,體貌樸素,性格誠實,不愛修飾,雖然沒有雄辯的口才,洞察事物卻很敏捷與精辟。為了學得更多的知識,年輕的譙周便離開故鄉,遠去廣漢綿竹(今四川綿竹縣),拜蜀中名儒秦宓為師。譙周受業多年,學識大進,將秦宓所言,記錄下來,著了一部《春秋然否論》的書,惜年久失傳。

秦宓,字子敕,世居廣漢綿竹,博覽群書,知識淵博,多才善辯,口若懸河。劉焉據蜀時期,慕其才華,聘他為官,皆稱疾不往。其子劉璋繼任益州牧時,給秦宓去信說:“貧賤困居,何時可以終身!卞和炫玉(卞和獻璞)以耀世,宜一來與州尊相見。”秦宓回信說:“昔堯優許由,非不弘也,洗其兩耳(堯欲把君位讓給許由,許逃至箕山務農,堯請他做九州長,他到潁水去洗耳,表示不願聽到);楚聘莊周(楚王聘莊周為相),非不廣也,執竿不顧。《易》曰‘確乎其不可拔’,夫何炫之有?且以國君之賢,子為良輔,不以是時建蕭、張(蕭何與張良)之策,未足為智也。仆(秦宓)得曝背乎隴廟之中,誦顏氏之簞瓢(孔子的學生顏回,貧居陋蒼,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詠原憲之蓬戶(孔子的學生原憲,孔子死後,隱居於衛國),時翱翔於林澤,與沮、溺(長沮和桀溺是春秋時的兩個隱士,隱居不仕,從事耕作)之等侍,聽玄猿之悲吟,察鶴鳴於九皋(深澤)。安身為樂,無憂為福,處空虛之名,居不靈之龜,知我則希,則我貴矣。斯乃仆得誌之秋也,何困苦之戚焉。”劉璋多次聘請,他才屈任治中從事。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攻占益州,聘秦宓為從事祭酒,後來劉備稱帝,將東征吳國,秦宓陳天時必無其利,被下獄幽閉年餘遂辭官反鄉教學為樂。蜀後主建興二年(224年),諸葛亮丞相領益州牧,任秦宓為左中郎將、長水校尉。一次東吳遣張溫出使蜀國,諸葛亮率百官為他餞行,眾人都到齊了,唯秦宓未來,諸葛亮多次派人催促。張溫說:“秦宓是何人呀?”諸葛亮說:“他是益州的著名學士啊。”秦宓剛到,張溫自恃多才,便驕慢地問秦宓說:“天有頭嗎?”秦宓爽然答道:“有頭。”張溫問:“頭在何方?”秦宓答道:“在西方。《詩經》上說‘乃眷西顧’,以此推論,頭在西方。”張溫又問道:“天有耳嗎?”秦宓答道:“天處高而聽卑,《詩經》上說:‘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無耳怎麼能聽?”張溫說:“天有腳嗎?”秦宓說:“有腳。《詩經》上說‘天步艱難。’無腳怎能步行。”張溫又問道:“天有姓嗎?”秦宓說:“有,天公姓劉。”張溫說:“怎麼知道天姓劉呢?”秦宓說:“天子姓劉,故知天父也姓劉。”張溫說:“太陽是從東邊升起的吧(暗示東吳)?”秦宓說:“雖升於東,終沒於西(暗示西蜀)。”張溫和群臣聽後,盡皆敬服。後來,秦宓當了大司農的官,位列九卿,榮耀已極。建興四年(226年)病逝任所。

譙從事勸主稱帝

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冬十月,曹操的長子魏王曹丕,逼迫獻帝劉協讓位,廢為山陽公,出居山陽縣的濁鹿城。曹丕在洛陽建立魏國,年號黃初,史稱魏文帝。消息傳到成都,漢中王劉備大驚,痛罵曹丕殘酷不仁,篡位滅漢。軍師諸葛亮與太傅許靖、光祿勳黃權(閬中人)、勸學從事譙周等大臣共議,說道:“天下不可一日無君,欲尊漢中王為帝。”譙周說道:“我夜觀天象,近有景雲祥風的瑞氣,成都的西南角,又有黃氣數十丈衝霄而起。帝星現於華、胃、昂的中間,煌煌如月,當有聖主起於此州,以致中興。故應際而生,與神合契,正應漢中王當即帝位,以繼漢統,還有什麼疑慮的呢?”於是諸葛亮命譙周擬寫奏章,與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太常賴恭、光祿勳黃權、少府王謀、勸學從事譙周等文武大臣,向劉備跪呈表文,勸主稱帝。劉備展開表文一觀,見上麵寫著:“曹丕篡弑,湮滅漢室,竊據神器(帝位),劫迫忠良,酷烈無道。人鬼忿毒,感思劉氏。今上無天子,海內惶惶,靡所式仰。群下前後上書者八百餘人,感稱述符瑞,圖、讖明證。間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夫漢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國號也,大王襲先帝軌跡,亦興於漢中也。今天子玉璽神光先見,璽出襄陽、漢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與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應,非人力所致。二祖(高祖劉邦與光武帝劉秀)受命,《圖》、《書》(河圖洛書)先著,以為證驗。今上天告祥,群儒英俊,並進《河》、《河》,孔子讖、記,鹹悉具至。夫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乾祗降祚,聖姿碩茂,神武在躬,仁覆積德,愛人好士,是以四方歸心焉。考省《靈圖》,啟發讖、緯,神明之表,名諱昭著。宜即帝位,以纂(繼承)二祖,紹嗣紹穆,天下幸甚。臣等謹與博士許慈、議郎孟光,建立禮儀,擇令辰,上尊號。”劉備看了表章,勃然變色說道:“卿等想陷害孤為不忠不義的人嗎?曹丕篡漢稱帝,孤豈為逆賊所為!”憤氣還宮,群臣不歡而散。

諸葛亮見劉備堅執不從,乃設一計,命眾官暗作準備,恭行大禮。密令譙周擬草祭天文章,臨期宣讀,便假裝生病,不上朝理事。劉備聽說軍師病重,親自來府看望,問道:“軍師所得何病,臥床不起?”諸葛亮說:“如今曹丕篡位,漢祀將絕,群臣勸王為帝滅魏興漢,大王堅意不肯,眾官皆怨。倘吳、魏來攻,兩川難保,憂心如焚,命不久矣。”劉備沉思良久,說道:“待軍師病愈,再議此事。”諸葛亮躍然而起,說道:“大王既允,便請擇日以行大禮。”於是命人築壇於武擔山之南,眾官整設鑾駕,擇卜吉日,迎請劉備登壇致祭天地。譙周上壇,朗讀祭文道:“惟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四月丙午,皇帝備(劉備)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後土神祗:漢有天下,曆數無疆。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怒致誅,社稷複存。今曹操阻兵殘忍,戮殺主後,罪惡滔天,不顧天顯。操子丕(曹丕),載其凶逆,竊居神器。群臣將士以為社稷墮廢,備宜修之,嗣武二祖,躬行天罰。備惟否德,懼忝帝位,詢於庶民,外及蠻夷君長,僉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率土式望,在備一人。備畏天明命,又懼漢祚將湮於地,謹擇吉日,與百僚盛壇,受皇帝璽綬。修燔瘞,告類於天神,惟神饗祚於漢家永綏四海!”於是劉備即皇帝位,文武百官,山呼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