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軼事
引言
本章敘述了化鳳山紀信將軍廟,隋唐時期的屈突通與盧藏用二縣令傳,以及明末清初的西充縣令偶得西王藏金,皇子慈炤逃奔晉城,袁李二仆婦營救小主人,晉城修建西樓、迎薰樓、考柵、護城塞等史事。
化鳳山中將軍祠
西充縣城東北隅的化鳳山,古代名叫鳳嶺,其山形似飛鳳,首尾俱全,自然演化,神妙奇特,故稱化鳳山。此山發源於秦嶺山脈,千裏南下,止於虹溪象水(今西充中學大門外)之濱。前臨南岷仙山,後有九條小溪,俗稱“九條渠”。鳳嶺高接青霄,懸崖飛瀑,危峰叢林,出奇鬥勝,山上建有古寨,雉堞崢嶸。群山環拱,若朝鳳嶺,山巒起伏,翠繞古城。遙見鳳嶺日出,五色斑斕,宛如鳳凰彩羽朝天飛翔,奇麗景色,令人陶醉。山下的九條小溪,猶如九條遊龍,被譽為“龍鳳呈祥”之風水寶地。有詠《鳳嶺朝霞》詩雲:“鳳嶺參差翠繞城,明霞萬縷曉光明。回巒似有朝天勢,何日雲衢試一鳴。”
化鳳山和九條渠有很多神奇的傳說。相傳,古時的鳳嶺森林密茂,茅棘蔽山,常有虎豹出沒,亦有樹精花妖作怪。山中有一條由地瓜根變成的孽龍,現形獵食,異常可怕。一天,有一位獵人上山打獵,被一根粗大的地瓜根攔住了要道。他在這山打獵多年,從沒見到這種地瓜根,深為驚奇,決心除掉這山精樹怪。第二天,他約了七八個夥計,拿著斧頭上山,輪流來砍這地瓜根,眼看要砍斷了,天已漆黑,約定明日來砍。殊不知第二天走近一看,地瓜根又長還了原,都感到奇怪,決定當天砍斷才回家,忽聽虎嘯狼嚎,隻好收工。如此數日,總是砍不斷。一天夜晚,為首這個獵人,夢見一白發老人給他托夢說道:“地瓜根,地瓜梢,不怕斧頭不怕刀,隻怕梭來梭去梭斷腰”。獵人一驚而醒,料是神仙點化,卻不懂梭來梭去是啥意思。二日晨去鄰舍約人,見一夥計在鋸木頭,鋸子一來一往把木頭鋸斷了。他恍然大悟,原來是神仙叫我用鋸去鋸呀!他就叫這夥計帶上一把大鋸子上山。大家來到地瓜根旁,鼓足氣力來鋸,沒鋸多久,就鋸斷了。一時紅水噴射,濃腥如血,奔流如注。忽然狂風大作,烏雲翻滾,雷鳴電閃,飛沙走石,下起了傾盆大雨。一聲巨響,山崩地裂,見一孽龍飛馳而下,血漿與山洪彙集一起,頃刻之間在山下衝成了九條渠溝。事隔多年,有位風水先生花了數年時間,離開中原,翻越秦嶺,沿著巴山蜀水攆龍捕脈,一路來到鳳嶺九渠,終於探得這塊風水寶地。遂將全家遷往這裏,買田買地,漸成首富,擇地造墳,卒後葬於此山,葬物豐厚,子孫興旺發達,富貴雙全。當地有個盜墓人看著眼紅,一日夜晚來掘墳盜財,一鋤挖去,突然冒出一對金鳳凰,霞光萬道。鳳凰撲麵飛來,一嘴啄瞎了盜墓人的眼睛,自此無人敢再來盜墓。
漢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一統天下,建立漢朝,追思紀信鴻門護駕,滎陽替死之功,次年十月詔令在紀信故裏敕建安漢縣來紀念他。後來當地官民遂在化鳳山巔,建造了一座很大的將軍神宇(俗稱將軍廟),有牌坊、山門、閣樓、大殿、後殿、廂房等建築。高台水榭,接屋連閣,曲廊幽欄,花木森秀。木枋雕刻精美,結構奇特,上有“漢紀信將軍故裏”七個大金字。由牌坊登三十六級石梯便至山門,旁有文武石像各一,立侍兩側。山門內建有雄偉壯麗的閣樓,樓上高懸一古鍾,高五尺許,口徑三尺,此鍾由黃金鑄成,價值連城。經閣樓至大殿,殿內供紀信將軍坐像,上懸“功蓋三傑”一匾,左右一聯雲:“千載仰孤忠常借青山存表宅;一時來猛烈何妨黃袞暫加身”。後殿供紀信將軍李夫人坐像,旁塑其子紀通與紀亨像,其廂房為紀信將軍後裔住室。將軍祠落成後,曆代遊人拜謁不絕。有《題紀將軍廟》詩雲:“漢業艱難百戰秋,焚身原不為封侯。敢於楚誑乘黃幄,遂使捐軀重泰丘。隆準(劉邦)單騎從此脫,重瞳(項羽)雙眼笑誰酬。於今荒草空祠宇,一片忠魂萬古留”。
晉城縣令屈突通
西充是一個壯麗的山城,縣城建在西充山上,化鳳山與鶴鳴山雄峙東西,孝廉山與仙林山屹立左右。虹溪左繞,象溪右旋,四壁山光沉似畫,一灣溪水曲如虹。考之史籍與方誌,西充夏屬梁州,周隸巴國,漢隸巴西郡(今閬中市)。漢王(劉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分閬中縣置充國縣(今南部萬年鎮境內),高祖(劉邦)六年(公元前201年)冬十月,為彰顯紀信將軍舍身救主,安定漢室之功,在紀信故裏新置一縣,賜名安漢縣(今南充市)。漢獻帝(劉協)初平四年(193年),又分充國縣為西充國縣(縣治設萬年鎮)和南充國縣(今南充高坪區江陵鎮處)。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元嘉八年(431年),改西充國縣為西國縣。梁武帝(蕭衍)大同中(約540年),複改為西充國縣。北朝西魏廢帝元欽二年(553年),改西充國縣為晉城縣。隋文帝(楊堅)開皇三年(583年),省晉安縣入晉城縣,縣治徙至今之西充城中,晉城自此得名。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春,朝廷任命屈突通為晉城首屆縣令。屈縣令學識淵博,精通天文地理,滿腹韜略,堪稱文武全才。他選址卜吉,在今之西充縣城,構建了晉城縣治,頭枕化鳳山,沿西充山脈修建城池。屈突通謝世後,晉城百姓感其恩德,在資福寺(今西充中學處)鐫刻《唐屈突公德政碑》;並將《唐書·屈突通傳》鐫碑寺內,文曰:“屈突通,其先蓋昌黎徒河(今遼寧錦州市)人,後家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少時為晉城令,有惠政,屢遷虎賁郎將。文帝(隋文帝)命覆隴西牧,簿得隱馬二萬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達,監牧官吏千五百人,將悉誅死。通(屈突通)曰:‘人命至重,死不複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豈容以物產,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進頓首曰:‘臣願身就戮,以抵眾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當免悉達等,旌爾善言。’遂皆以減論,擢武衛將軍。大業中,與宇文逑共破楊元感,以功遷左驍衛大將軍。秦隴盜起,授關內討捕大使,破劉迦賊十餘萬,斬劉迦。唐高祖(李淵)起,代王遣通守河東,戰久不下,高祖留兵圍之,遂濟河破其將桑顯和於飲馬泉。通大懼,乃留鷹楊郎將堯君素守蒲。將自武關趨藍田,以援長安。至潼關,阻劉文靜兵不得進,相持月餘。通令顯和(桑顯和)夜襲文靜,詰朝大戰。顯和縱兵破二壁,唯文靜一壁獨完,然數入壁,短兵接之,文靜中流矢,軍垂敗,顯和以士疲,乃傳餐食,文靜因得分兵實二壁。會遊軍數百騎自南山還,擊其背,三壁兵大呼,奮而出,顯和遂潰,盡得其眾。通勢蹙(緊迫),或說之降。曰:‘吾蒙國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難,獨有死報爾。’每自摩其頸曰:‘要當為國家,受人一刃。’其訓勉士卒,必流涕,故力雖窮,而人尚為之感奮,帝(唐高祖李淵)遣其家僮往召,通趨斬之。俄聞京師平(京城已被唐軍占領),家盡沒,乃留顯和保守潼關,率兵將如洛(洛陽),既行,而顯和來降,文靜遣竇琮、段誌元,精騎追及於稠桑。通結陣拒之,琮縱其子壽(竇壽)往諭使降,通大呼曰:‘昔與汝父子,今則仇也!’命左右射之。顯和呼其眾曰:‘京師陷,諸君皆家關西,何為複東。’眾皆舍兵(放下兵器),通知不免,乃下馬東南向,再拜號哭。曰:‘臣力屈兵敗,不負陛下。’遂被擒,送長安,帝(唐高祖李淵)勞曰:‘何相見晚耶!’泣曰:‘通不能盡人臣之節,故至此,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釋之。’在唐為洛州都督,進左光祿大夫,卒年七十二,贈尚書左仆射,諡曰忠。”
盧藏用憑吊紀信
載初元年(690年),武後廢睿宗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武周長安初年(701年),任盧藏用為西充知縣。盧知縣是個赤膽忠心,博學多才的人,非常崇敬紀信將軍,將化鳳山的紀信將軍廟修葺一新,親作《吊紀信文》至廟中哀悼。文曰:“惟年月日,某官恭吊漢忠臣將軍紀信公曰,皇綱圮兮帝紐頹,王風悲兮霸道衰。天運促兮周以複,秦德衰兮漢業開。何項王之贔屭,作驅除於雲雷。豈淵海之飛蕩,資拔山之偉才。於是左契歸楚,群雄奉職,皇矣漢祖,獨負其直。矧滎陽之圍城兮,既孤而逼。偉將軍之天誘兮,矯奪其幟。彼見危而授命兮,亦各有時。考振古以為觀兮,罔恢帝基。感將軍之憤義兮,壯大義之在茲。仰前修以砥節兮,顧車回而馬遲。嗚呼!身既焚兮業既昌,楚歌絕兮漢道光。君不旌兮史不揚,功不錄兮歿不傷。奄孤墳以載葬,抑千祀而為荒。皇周敷訓兮,澤及枯胔。伊餘寡德兮,忝宰茲地。奉宣嘉猷兮,懼屍厥位。思將軍兮,允忠且義。托神交於萬裏兮,實獲心誌。乃斫石於他山兮,式幽墳以昭賁。詞曰:攝提貞歲兮,奉揚仁風。跋陟草莽兮,祠吊紀公。善彼勇兮,殺身為忠。九泉不作兮,予將焉同。金石刻名兮千萬歲,魂魄光烈兮為鬼雄。”盧藏用勤政愛民,政績卓著,任滿離開西充,奉詔入朝,擢升左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