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觀教堂
引言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人們信奉佛教與道教,西充境內的壯麗山峰上,修建了一百餘座佛寺,十餘座道觀。當地的善男信女們,常至佛寺與道觀進香,祈求平安與幸福。本章敘述了上乘寺、竇禪寺、萬年寺、大慈寺等佛寺的古貌新顏。
譙周捐建上乘寺
中國佛教源遠流長,早在西漢哀帝(劉欣)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由古代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內地。後在東漢永平年間,明帝劉莊夜夢神人,身有金色,項有日光,飛至殿前。晨問群臣,所夢為何神?大臣傅毅奏道:“天竺有得道者,號曰佛,輕舉能飛。其神名叫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他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一個王子,名喬達摩·悉達多。他19歲始多次出遊,29歲時離家尋道,35歲成道,傳教說法45年,80歲圓寂。他認為人世間充滿憂愁和痛苦(苦諦),招感這些痛苦的是欲望和煩惱(集諦),要想解脫苦果,隻有斷除煩惱業因,達到寂(熄)滅為樂的涅槃境界(滅諦),而要達到涅槃境界,就必須修道(道諦)。必須依遵經、律、論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學,斷除煩惱,即可成佛。皇上所夢,定是此神。”明帝聽後大悅,遂於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春,派遣使臣蔡愔等人去天竺取經。永平十年,迎請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二人來華傳經,使者用白馬馱載經書及佛像而歸洛陽,次年在此修建白馬寺。二僧圓寂後亦葬於此,古跡至今尚存。後經三國兩晉到南北朝的四五百年間,佛經的翻譯與研究日漸發達,到了隋唐時期,遂產生天台、華嚴、唯識、禪宗、淨土、密宗等宗派。教徒持誦的經書,皆西來寶典大乘(又名上乘)經,唯有唐初禪宗六祖慧能,啟蒙於《金剛經》,而著述了一部著名的東方《壇經》。
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年間(約266年),國泰民安,五穀豐登。西充國縣定覺山(今南部東壩鎮上乘寺村)一帶的善男信女們,準備在定覺山下的鳳凰嘴修建一座寺廟。因資金短缺,難以動工,首事人去到安漢縣(今南充市)謀求於譙周。譙周世居這裏的譙家灣,後遷槐樹莊(今西充槐樹鎮境內)。他耽古篤學,潛識內敏,精研經史,通曉天文,著有《古史考》,搜羅古籍以補《史記》所載先秦史事之缺。曾以天意勸益州牧劉璋降劉備,又勸蜀後主劉禪降魏,使國家免於戰禍,降者亦得安樂。他在蜀官至光祿大夫,入魏封陽城亭侯,辭不就職。晉武帝屢次召他為官,他不願仕魏晉,稱疾辭官,居家養老,時年六十六歲。他對首事人說道:“修廟尊佛,普渡眾生,自利利人,廣積功德。我願捐金一百(黃金一百兩),助建寺廟。”來人問寺取何名。譙周說道:“佛教大乘經雲,救渡一切眾生,就取名上乘寺吧。”於是破土動工,大建寺廟,曆時三年乃成,將譙周捐金修寺之事,碑刻廟內。此地諸山環圍,一峰迥出,形若飛鳳,鬆柏蓊鬱。隱隱鬆峰,青青煙竹,碧流懸崖,曲徑通幽。嶙峋頂上雲環繞,鬆柏枝頭藤倒懸。怪石噴泉常滴瀝,猿嘯鳥語幽穀旋。大乘寺依山勢建有四重大殿,雄偉宏敞,重簷飛甍,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山峰盤旋圍古寺,佛閣翬飛五雲中。亭台小小皆含靄,鬆柏森森糾插空。從鳳凰嘴進入山門,門上有譙周親書的“上乘寺”金字匾額,門內右側建有接引殿。由山門拾級而上百餘陡梯,進入天王殿;直上數十石梯,便是大雄寶殿,殿左建有萬年台(戲台),殿右建有瘟祖殿,中間是一個寬闊院壩。穿過大雄寶殿,再登數十石梯,便是法宏殿,殿中建有藏經閣,藏經甚豐。殿左建鍾樓,殿右建鼓樓,殿後直背高峰,建有觀音殿,左右環建僧舍,花木水石,異常幽靜。殿後皆懸崖峭壁,絕壁處鐫刻有數丈見方的大佛字,數裏之遙,皆可望見。全寺殿閣及佛像,皆以香樟木建造與雕塑,入寺敬神,香氣襲人,求神許願,香火鼎盛。
千年古刹竇禪寺
唐宋年間,西充境內修建了很多佛寺,名氣之大,古跡之多,除西充縣城的資福寺外,要數少祖山的竇禪寺(今西充槐樹鎮竇禪寺村)。竇禪寺曾三易其名,初名竹林寺,因圭峰禪師曾來此寺講經說法,遂更名圭峰禪院,改少祖山為圭峰山。唐懿宗(李漼)鹹通初年(860年),著名高僧白竇禪師安禪於此,圓寂後亦葬於此,又改圭峰禪院為竇禪寺,迄今一千二百餘年,寺名如故。
西充西北隅的槐樹鎮,是蜀漢光祿大夫譙周的故裏,這裏西鄰鹽亭縣,北連南部縣,臨近寶馬河,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早在梁武帝(蕭衍)天監年間(約510年),武帝創建佛國,當地百姓便在少祖山修建了一座小廟,取名竹林寺,拜佛念經,祈求福壽雙全。唐憲宗(李純)元和十三年(818年),著名高僧圭峰禪師(何炯,西充人)回到故鄉,傳播佛法。他見少祖山幽靜靈異,竹林繁茂,遂駐錫此寺,講經說法,遠近僧民,鹹來聽經念佛。自此,聲名遠揚,高僧雲集,漸次增建殿閣,重塑佛像,將竹林寺改名圭峰禪院,香火日益興旺。武宗(李炎)會昌五年(845年),詔令全國拆毀佛寺,驅逐僧尼還俗,沒收廟產。此地雖偏僻,帝命難違,紳民共議毀去佛像,改塑紀信將軍像。將原先的“大佛都”匾額,換成“紀將軍廟”匾額,方將佛寺保存下來。不到一年,武宗逝世,宣宗(李忱)即位,詔令恢複佛寺,僧尼還寺,重塑佛像,香火大盛。懿宗鹹通初年,白竇禪師來此,住持此寺二十餘年,在大雄寶殿右側佛堂內,跪誦佛經,年深月久,石上現出雙膝深痕,觀者無不驚歎。他曾奉詔去長安講經說法,懿宗大悅,賞賜了他很多金銀,並印度進貢的菩提樹二株。他回山後,將皇上賞賜的錢,修建了臥佛殿、觀音閣、桂香殿、藏經閣與百子殿等殿閣。觀音閣中的銅鑄千手觀音像,重逾千斤,工藝精巧,世所罕見。百子殿的“百子鬧春”壁畫,畫中人物個個肥胖白嫩,天真活潑,活靈活現,呼之欲出,被譽為“多子多福”的藝術珍品,殿前栽有禦賜菩提樹二株。白竇禪師圓寂後,安葬此寺,信眾敬仰,故改圭峰禪院為竇禪寺,直至今日。竇禪寺中還有六大珍貴文物:其一,古銅臥佛。臥佛體長一尺八寸,閃亮似金,形像逼真,鑄於天竺。據傳,此佛係圭峰禪師從長安攜回故鄉,贈與該寺的,成為鎮寺之寶。其二,禦題金匾。竇禪寺山門上,嵌有一塊檀香木大匾,長九尺、寬六尺,上刻“第一名山”四大字。字跡富潤宏渾,蒼勁有力,為乾隆皇帝禦書贈與該寺的。其匾正中上方,刻有“乾隆之寶”四字,匾的周邊鏤雕飛龍九條,張牙舞爪,惟妙惟肖。龍身及字均鍍金粉,金光燦爛,光彩奪目。其三,金光寶頂。武聖宮的屋脊正中,置有一銅鑄蓮花寶頂,高四尺五寸,上小下大,共有九層,層層皆似四朵蓮花相合,湊成圓形,最上層由三十二朵小蓮花組成,金光閃閃,星月交輝,俗稱寶頂或金頂。此為西充清代名將徐占彪從新疆攜回,贈與該寺的。其四,名家壁畫。大雄寶殿內有一百零八幅壁畫,係名家手筆,畫有佛祖生平事跡,神采奕奕,栩栩如生,曆經千年,色澤猶新。其五,沉香玉珠。寺中住持道亮,有沉香木製珠一百顆、玉珠八顆做成的念珠,大而碩長,常掛胸前,道亮圓寂,存留寺中。其六,三槐戰刀。白蓮教首領王三槐,因戰敗被俘,隻身逃脫,投奔該寺為僧,拜道亮為師。後去成都文殊院,將戰刀一把存留寺內,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惜年深月久,滄桑巨變,六物僅有史載。
昭宗賜建萬年寺
西充城西五十裏許有座萬年山(今西充仁和鎮七橋村),山勢險竣,道路崎嶇,四周有九座小山相連屬,俗稱“九龍捧聖”的風水寶地。唐朝初期,山巔建有觀音廟,觀音顯靈,求子得子,求福壽得福壽,四鄉百姓來此山燒香還願的人很多。會昌五年(845年),武宗(李炎)滅佛,廟毀僧散,天怒人怨,百姓怨聲載道。次年武宗夭逝,宣宗(李忱)即位,詔告天下,恢複佛寺,這裏又重建寺廟、殿閣更勝於前。到了昭宗(李曄)天複三年(903年),敕賜禦題“萬年禪林寺”(俗稱萬年寺)匾額,更是名重一時,香火鼎盛。昭宗為壽王時,黃巢起義,攻占長安京城,曾隨父王僖宗逃往蜀地成都避難,甚喜巴山蜀水風光,叛亂平息後,又回到長安。他繼位後,憂憤天下混亂,很有恢複前代中興之世的壯誌,期冀得到賢豪的人來輔佐自己,以扭轉朝廷日益卑弱的局麵。故仿效盛唐崇敬佛道二教,或禦題匾額,或助資建廟,使佛道二教發展壯大,以安定人心。
西充唐代古刹萬年寺建在萬綠叢中的萬年山頂峰,唯有東南西北四個寨門可通,沿途景色宜人,幽僻藏勝,猿啼鳥語,秀麗萬端。東寨門山穀幽邃,峭壁遮天,山門上建有鍾樓,異常壯麗,晨鍾敲動,響徹雲霄,寨內造有七級石塔一座,供香客燒錢化紙。南寨門路險崖峻,曲折難行,山門上建有古樓,高插天半,暮鼓敲響,聲聞數裏。寨內山坳處,建有戲樓一座,每當廟會和社賽之期,大演川戲數日,熱鬧非常。更奇的是,戲樓側邊建有一座石砌小廟,內中供著一隻石雕大狗,俗稱“狗老爺廟”。西寨門飛瀑流泉,涼爽清幽,寨內建有一座小石廟,供有一尊觀音像,俗稱水月觀音;廟前有口深井,泉水豐盈,供寺僧取水食用。北寨門古木參天,雲霧繚繞,寨中建有一座石砌小廟,內中供著一隻大石貓,俗稱“貓老爺廟”。相傳這一狗一貓,原為寺中住持所養,狗守山門,強盜不敢入寺行竊,貓看倉廚,貯藏穀米無鼠偷吃,死後分葬南北二寨。寺僧塑像建廟,為前後二寨鎮山之神;百姓燒香膜拜,祈求鎮宅看家,除鼠驅瘟,保佑糧蠶豐收,漸成習俗。萬年寺最宏麗的建築,要數前殿和觀音正殿。前殿是三層高樓的大殿,殿前高懸“名山萬年”的鎏金漆匾,字跡遒勁,香木鏤刻九條蛟龍若隱若現,吞雲吐霧,推波逐浪。底樓為送子觀音殿與地藏菩薩殿;二樓為大佛殿,供佛祖像,殿中彩畫如來佛出家修行和成道的巨型壁畫,精妙絕倫;頂樓中間供著皇帝萬歲牌位,上麵掛著唐昭宗所賜禦匾,殿中懸掛著三盞琉璃宮燈,紅光四射,常年不滅,俗稱“萬年燈”。由前殿至觀音正殿,更為金碧輝煌,大門的門楣上用檀香木雕刻著十八羅漢拜觀音的鏤空浮雕,乃稀世珍寶。全殿雕梁畫棟,鬥拱窗門,鏤雕神人花木,巧奪天工。殿中塑供觀音神像,栩栩如生。殿前修有寬闊的念佛堂,可供數百人誦經念佛。堂前石壁上畫有一幅三丈多長的墨繪蛟龍,翻江倒海,活靈活現,傳雲為唐朝畫聖吳道子神筆。更奇的是堂側有三株高大古柏,上結木蓮花一隻,大如水瓢,層層蓮瓣,如雕如塑,千百年來,長存樹幹。每逢觀音壽誕之期,萬年寺都要舉辦廟會,白天演戲,夜晚遊山,萬千信眾,手執燈火,從東南二寨上山朝拜觀音,奇光異彩,閃爍夜空,形成萬盞金燈朝觀音的壯麗場麵,盛況空前。
大慈寺與大悲寺
唐宋以來,西充的佛教非常興旺發達,縣內各地的壯麗山峰上,修建了一百餘座佛寺,都修得富麗堂皇,金碧輝煌。寺廟林立,各呈其異,香煙繚繞,鍾磬常鳴,梵音震天,舉目皆寺,竟成了佛國世界。圭峰禪師講經說法的資福寺、百福寺、圭心寺,廟宇寬敞,廟貌一新,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唐憲宗(李純)敕建的占朝山佛寺(今西充雙鳳鎮太保山),唐昭宗(李曄)敕建禦題的“萬年禪林寺”(今西充仁和鎮萬年山內),更是高僧雲集,香火鼎盛。特別是占朝山中的觀音殿和萬年寺的觀音殿,威靈顯應,有求必應,至廟進香的人更多。每逢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菩薩生辰之期,九月十九成道之日,更是人山人海,往來不絕。唐昭宗時,西充的南林寺(今西充雙江鄉境內),忽有巨石乘風雨墜入寺中,時人因鐫其石曰“飛來石”,古跡至今猶存。西充的慈善寺(今西充青獅鎮境內),天生十二生肖石,經人工略加修飾,栩栩如生,世所罕見。這些奇石又高又大,凡親眼目睹的人,無不盛讚天公造物之妙。西充化鳳山的慈泉庵,始建於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年),為西充徐永定與侄女徐元貞二人所建。她倆幼年出家為尼,四處募化建成此庵,為西充著名尼姑庵。直至清末,西充全縣尚有佛寺一百一十餘座,僧尼四百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