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文主義與拜金主義
伴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巨大轉折與變遷,人文主義與功利主義的關係越來越緊張,以致世人不斷發出“拯救人文精神”的強烈呼喚。在現代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功利主義的深刻影響,以至於拜金主義甚囂塵上,而人文主義則漸漸受到冷落。人文精神日漸缺失,這使得社會發展付出沉重代價,並成為現代化進程的巨大障礙。因此,重視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力求避免現代化進程中所出現的精神危機或者負麵效應,對於發展中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人文主義的現實處境
人隱沒在物之中,人的雙眼充斥著資本的光影,人的心靈塗抹了功利的色彩,人的精神被物欲掏空。人因之不再成其為人,這個世界仿佛也不需要以文化人,更不需要以人文主義去相濡以沫人自身,這便是人文主義的現實處境。
1.人文主義失落和人文精神缺失的現實背景
伴隨著現代化的進程所產生的一些社會問題以及對這些問題的反省,是人文主義和人文精神問題凸現的社會曆史背景。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人文主義與功利主義、人文價值與功利價值的嚴重失衡,給社會發展敲響了警鍾。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帶來了物質財富的巨大增長,但同時使人的致富欲望空前膨脹,“物的世界”迅速占據了人的全部“生活世界”,“物本”取代了“人本”,人的主體性存在則逐漸退隱甚至被遺忘,人漸漸淪落成為精神荒原的流浪者。誠如韋伯所指認和擔心的,“專家沒有靈魂,縱欲者沒有心肝”逐漸演變成為現實。這造成了現實生活中人文領域的問題較為突出,並誘發了經濟增長與道德建設、經濟發展與社會代價、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等一係列社會矛盾衝突。功利主義和物本主義的極致就是拜金主義的泛濫,於是人文價值失落,人本身被遺忘,人的發展完全淹沒於金錢財富的崇拜和追逐之中,這必然給社會的健康發展和人的全麵發展帶來巨大危害。如何避免因人文精神的缺失而使社會畸形發展,以及如何保證現代化進程得到合理的精神支撐,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
在實行市場經濟體製的過程中,人在追逐自己的利益時,往往以損害他人的財產和權利、有的甚至是以他人的生命為代價,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演變成為單純追求經濟本身的發展,人和社會的全麵發展被嚴重遮蔽了。
由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滯後,經濟的迅速增長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強烈需求,從而把經濟增長作為發展的主要目標。其基本的理論假設是:隻要把經濟餡餅做大,其他社會問題就迎刃而解。但是在一段時期的實踐之後,人們發現經濟增長固然帶來了財富的增加,但並非像原來想象的那樣,其他問題自然而然就解決了。早在20世紀60年代,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就挑戰了當時最為流行的現代化理論中的教條:經濟進步會給剛剛脫離殖民主義統治的獨立國家帶來政治穩定。在學術界和國際社會常常稱之為“有增長而無發展”的現象在發展中國家是較為普遍的,不僅如此,反而伴生了一些社會問題。這促使許多學者反思傳統的發展觀,並使發展的概念逐漸取得了“以人為本”的內在規定性。
2.精神家園無家可歸之隱痛
一個單純物質富有的社會,如果缺乏對人類終極關懷的人文精神,缺乏對社會批判力量的博大包容,缺乏超越物質欲望的精神追求,這個社會不僅不能認為是完成了“現代化”,而且會不知道自己應該走向何處。換言之,如果沒有植根於人文精神這塊沃土上的人類關懷,人隻會淪為純粹的經濟動物,最終會喪失人所具有的一切生存意蘊。同時,一個千年文明古國,一旦以實用的尺度來衡量自己的人文精神,在現代化的變遷中可能會比其他國家更加勢利地否定自己的人文傳統,比典型資本主義國家更加功利化和物欲化,從而更加遠離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富有與和諧。
誠然,金錢是財富的表征,但是無論對於一個民族還是對於一個個體而言,人的素質、思想和精神也是財富,而且是更為重要的財富,是一個社會擁有的最持久的財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僅有儲蓄還不能形成資本,沒有人的積極參與和有機結合,以金錢為主要形態的財富最終隻是虛幻的光環。繆爾達爾指出:“如果我們有可能將密歇根、俄亥俄以及賓夕法尼亞的所有工廠一夜之間遷到印度,而不去改變人民的經濟態度,20年後,這個國家還是和現在一樣貧窮。”顯然,發展並非隻是表現為商品的琳琅滿目和物質財富的堆積,更為重要的是表現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通過教育培養和紀律訓練而表現為人的全麵發展。繆爾達爾認為,任何國家隻要擁有受過高度教育和具有良好紀律的公民,就能夠創造出經濟奇跡。但是,改革開放以來,舉國上下視經濟發展為最高目標,教育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工具,教育實踐逐漸淪入了實用的技術性和工具性教育的泥潭,重視人生價值創造和意義追尋的人文教育在大學裏日漸萎縮,人文研究在社會上也相對弱勢。
鄧小平曾經抓科技、抓教育,反複強調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紀律的新人,是有遠見卓識的。事實證明,缺乏人文精神的經濟發展,在利益的角逐中人們將不再受到自製、理性、公正、博愛等精神的約束,隻有對金錢赤裸裸的無恥追逐,追求財富的欲望必然蛻變為純粹利欲的衝動,最後導致私欲的膨脹、人性的泯滅、社會的混亂和文明的喪失。鄧小平指出:“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麼意義?”在物與人之間,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二維關係上,鄧小平的詰問至今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發人深省。實際上,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必須要有一種人文精神作為支柱和動力。從交易費用的視角看,新製度經濟學十分強調信仰體係的經濟製度意義,認為人文知識分子在社會進步中具有不可或缺的職能功用,人文意義教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人文精神對社會經濟製度起著內在的結構性支撐作用。
(二)拜金主義的總體述評
拜金主義是一種把追求財富、金錢和物質欲望的滿足作為最高價值以及作為生活唯一的和終極的目標的社會思潮。對拜金主義的描摹寫真,不僅在社會上有許多的民謠諺語,而且在理論界也有一些至理名言。拜金主義雖然有其現實存在的理由,但是,最終必然會遭遇從人的本質異化到人的本質回歸的過程。
1.拜金主義的表現
在現實生活中,拜金主義的集中表現是唯利是圖。正如一些學者所概括的:在拜金主義者看來,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軟的,權力是硬的,鈔票是實的,所以不談空的,拋棄軟的,抓住硬的,撈到實的,理想和前途是“有利就想,有錢就圖”。進而言之,拜金主義具有如下一些表現:
第一,認錢不認人。在當今社會,一些人關心的追求的隻是錢,變得越來越隻認一個錢字,最後錢是唯一的衡量標準,似乎誰最有錢,誰就最有人格,就屬於“上等人”,就應該最受尊敬。同時,有錢人“神氣活現”,似乎這個世界就是有錢人的世界,這個社會是有錢人的社會。於是,人與人之間少了友誼和感情,人與人的關係多了金錢關係,不僅有姿有色的女子“傍”大款,而且有頭有臉的領導也“傍”大款,為了金錢甚至不惜出賣自己的人格。美國思想家詹姆斯在批評美國時曾說過:“我們的道德軟弱,造成了隻崇拜成功這個邪痞女神的現象。而隻以金錢來解釋成功,乃是我們的國家之病。”發達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社會問題,是值得後發國家高度關注的,其經驗教訓也是值得後發國家認真借鑒的。
第二,講錢不講理。物質財富的確是人們生活的前提條件和基本保障。俗語說,“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然而,講錢不講理,意味著信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人生教條,會使人變成一個完全的徹底的利己主義者。徹底的利己主義者在金錢麵前會表現得異常貪婪,會最終失去理性,撈錢不擇手段,發財不計後果。當一個人成為金錢奴隸的時候,就會任由金錢擺布,傷天害理,巧取豪奪,無惡不作。以前有句“有錢能使鬼推磨”的俗語,意思是說有錢可以讓“鬼”來為自己服務,現在演繹成了“有錢能為鬼推磨”,即隻要有錢甚至可以供魔鬼驅使。拜金主義者進一步把這句話演繹成為“有錢能使磨推鬼”,以此來說明金錢的魔力。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凡是我作為人所不能做到的,也就是我個人的一切本質力量所不能做到的,我憑借貨幣都能做到。”馬克思在說明資本主義社會金錢魔力的同時,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質的異化。
第三,服錢不服法。一些人為了錢不僅不講禮義廉恥和公德良心,而且規章製度和法律法規都拋之腦後,有的人不惜以身試法,幹出違法犯罪的勾當。馬克思在批判資本家的貪婪和殘酷時曾經指出:“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
2.拜金主義的根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