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飲食遺產保護10(1 / 3)

第三篇 飲食遺產保護9

一個值得我們追憶的大廚

王旭東

2012年5月21日,在四川省文化廳公示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中,還包括了我們飲食行業的幾位,他們都是由相關部門推薦後,作為成都名小吃的傳承人入選的。看到這個信息後,讓我對早已擬定的要去采訪“陳麻婆豆腐”第一代傳人——薛祥順後人的計劃有了緊迫感,於是在6月的一天,我登門拜訪了薛祥順的小女兒——薛明華女士和薛祥順的長外孫——朱明林先生。

對於薛祥順這個人,我最早知道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我在向巴蜀老報人車輻了解民國時代與他有“食緣”的老廚師時,他就跟我提到了在“陳麻婆”擔當傳承人的薛祥順。後來,大概是在2000年10月的一天,我在成都華川飯店“百菜百味”餐廳參加本地餐飲業的某次活動時,第一次從著名書法家、美食家李樹人老先生口中,聽到了他回憶自己20世紀40年代中期,在當時的成都市立中學(後來的成都八中)讀高中期間,經常和幾個同學去“陳麻婆飯鋪”吃飯的情景。李老在回憶時,特別提到了那位一年到頭都在灶前為客人“燈督”(舊時川菜業內術語,接近於文火慢燒的意思)豆腐的大師傅——薛祥順。他憶起那時薛師傅成天都忙碌在店堂一側的爐灶前,話不多,可是他在灶台前操作的手法卻顯得十分嫻熟。讓他印象深刻的還有,薛師傅手裏那把不知道已經用了多少年的炒瓢,其前端已經被磨掉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相信薛師傅已用這把炒瓢烹炒過成千上萬的美味佳肴。2004年3月,由李樹人先生牽頭創辦了四川省美食家協會,而那以後,我又多次在一些會議和活動中聽到李老為到會者深情地講述當年的薛祥順,有幾次,他還希望媒體記者能幫他打聽到薛師傅的下葬之處,以了卻自己的一個心願——去薛祥順的長眠墓地,以祭奠這位早年“陳麻婆豆腐”的傳承大師。

然而事情就有這麼巧,2011年的3月30日,在《成都商報》發文替李樹人尋覓薛祥順長眠之處的當天,我的表弟媳婦謝玲(20世紀80年代中期進入成都飯店的老員工)就打電話來問我:“李樹人你認不認識?”我回答:“早就認識,是我十分尊敬的老前輩。他今年都85歲了,可還在為四川餐飲業的發展搖旗呐喊……”“你沒看今天的報紙嗎?那上麵說有一位叫李樹人的老先生在找我爺爺的下落。”接下來的話就更是讓我驚喜了:“我爺爺就是老陳麻婆的薛祥順,他其實是我外公,因為我們家族的小字輩都這麼叫,習慣了……”啊,前幾年我還在幫李老、幫成都川菜博物館打聽薛師傅的後人在哪裏,雖然一直未能如願,但我現在有了這層關係,那麼以後想了解任何相關的信息都有了可能,於是,就有了下麵這篇采訪薛師傅後人的文字報道。

一、民國時期的薛祥順與“陳麻婆”

薛祥順生於1903年臘月十一,據其兩個女兒介紹,她們的父親是20世紀20年代初進入陳麻婆飯鋪的,當時該店的創始人陳春富夫婦還健在,而薛祥順因為之前就是廚師,所以並不是像外麵傳言的——進店初期當學徒。隻是他進去後沒幾年,店址就從萬福橋頭(大概是在上河壩的位置)遷到了不遠處的簸箕街。這時的店堂還是不大,也就占了兩三個門麵,但每天店堂內都坐滿了趕來“拜吃”麻婆豆腐的客人。據其大女兒薛金玉回憶,她父親曾講過,自從他進店以後,陳家的人就基本上沒上灶燈督過豆腐了,而薛師傅則很快就成了店裏掌灶的大師傅,直到1950年,薛師傅被入城的解放軍請進了北較場(原國民黨中央軍校成都分校舊址,現在的成都軍區大院)——專門為部隊首長做飯時為止。

二、新中國成立後的薛祥順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那幾年,薛祥順除了在軍區某食堂事廚以外,還負責向部隊的炊事員傳授川菜技藝。1956年,伴隨著當時國家對城市商業實行公私合營的進程,政府有關部門決定對部分有社會影響的個體名小吃實行統一管理,進而加以扶持和推廣。

正是在展開這項工作的背景下,當時的西城區飲食公司專門從軍區食堂把薛祥順要回了“陳麻婆”。從那時起,薛師傅又重新站在了簸箕街“陳麻婆豆腐”的灶前,並仍舊是由他來管整個廚房。雖然當時陳春富的後代(女兒、女婿)還在,但不知是什麼原因,上級在扶持“陳麻婆”時就是沒任用他們,而是堅持讓薛師傅回來掛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