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搖籃。經過近30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世界聞名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她,不僅為中國內地的經濟改革提供了許多寶貴經驗,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創造了一個個經濟神話,同時也為世界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發展模式。
回顧30年深圳經濟發展曆程,深圳是一部中國改革開放的創業史,一部深圳人智慧能幹的敬業史,一部永葆活力、開拓進取的創新史。
深圳是創業者的開堂。深圳已成為我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的首選地。
無數的海歸派來到深圳安家落戶,開始了他們人生的激情歲月。在科技園,在it領域,在生物科學,在白領世界,一群意氣風發的開拓者、創業者正譜寫著這個年輕城市的曆史與未來。拔起的樓群,騰飛的經濟,自駕遊車隊,海邊的衝浪,從一棟棟樓宇走出來的年輕的白領,當你走在深圳的街頭,看到的永遠是年輕的麵孔和匆忙的腳步。深圳彙集了成千上萬的年輕創業者,構成了這個城市獨特的風景線。有人說:生活在深圳,創業在深圳,敬業在深圳。年紀輕輕就書寫著創業傳奇,描繪著敬業的畫卷,開拓著創新的沃土。因為在深圳,你會時時發現著自己,也發現著世界,挑戰著自我。
深圳是座敬業之城。哪一個領導不希望自己的下級敬業,哪一個老板不希望自己的員工敬業?如何敬業卻困惑著多少領導與老板。深圳人的敬業精神得到大家認可,跟深圳人學習敬業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一個在內地業績平平的人來到深圳,卻成為業務尖子,成為創新能手,究其原因是深圳有健全的敬業激勵機製,良好的敬業環境與氛圍。深圳人的敬業經驗是主動,幹一行,研究一行,工作有前瞻性,預見性,超前性,當工作來了,不是等一等、看一看、放一放、坐、等、靠,支一下動一下,而是主動積極地工作。
如何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戰爭年代的張思德同誌這麼做了,建設年代的雷鋒同誌也這麼做了,千千萬萬優秀共產黨員都這麼做了。在改革開放的時代,來自五湖四海的深圳人,把敬業境界推向了一個更高水平,那就是敬業不僅要勤勞,而且要有智慧,要能創新,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深圳是座創新之都。科技發展要創新,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也要創新。創新就是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終點。深圳經濟的發展,不僅源自於技術創新,方法創新,最難能可貴的是思維方式的創新。自主創新已成為深圳社會發展的主旋律。我們要突破前人,後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必然規律。一個人,一個企業,一級政府,要想不同以往,高於他人,必須不斷地進行理論創新、思路創新、工作創新、知識創新,這樣才能創造一流業績。在這方麵,深圳的做法很有借鑒意義。
深圳人的創新意識是一種敢為人先,不斷進取,求新求異的思想意識。
有了創新意識,才能主動研究工作中的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開拓創新;才能及時把握和抓住機遇,審時度勢推動工作;才能打破慣性思維,運用新思維去思考問題,不斷創新;才能自覺地把國家的政策、上級的指示與單位的具體工作相結合,在結合中創新,在創新中突破。
關於深圳的經驗,許多學者專家已經從多角度、多方麵對深圳的改革經驗進行了科學地研究與探討,為內地的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如果說,過去深圳經驗的研究是從政府工作層麵上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做法與經驗,而對深圳人,一個個單獨個體的做法與經驗,卻沒從理論上進行係統全麵的總結,是一個研究的空白,特別是深圳人創業、敬業、創新的經驗研究的學術專著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