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圳人的辯證思維
深圳是個邊陲小鎮,沒有資源,沒有資本,猶如一張白紙。如今發展成了現代化的國際城市,人均gdp全國第一,出口額連續多年全國第一。
從“無”到“有”:
深圳開始什麼都沒有,到今天什麼都有。
深圳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移民城市”,根本改變了邊陲小鎮原有麵貌,迅速積累了各種資源。而且,移民們通過深圳的各種渠道與原來的群體的各種資源有機組合,優勢互補,組合出新的優勢,創出新的業績。深圳第一批創業者大都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叛逆者”,不安於現狀,勇於冒險,脫離原來僵硬的體製束縛,期待一種全新的活法。為了發展、出人頭地,必須參與競爭、追求創新,激活了深圳的政治和經濟的原生態,同時,特區的靈活政策和因勢利導、鼓勵創新的法規,不斷為他們拓展施展才華的舞台。深圳的一切規矩都是從無到有,深圳的一切資源都是從無到有,一切要素都是按照適合市場經濟需要的模式產生,深圳人的理念,不是負擔,而是財富,正好是一張白紙,凡是深圳發展需要的,都可以創造,都可以組合,都可以統統拿來,為我所用。
從“小”到“大”:
深圳20世紀70年代末財政收入1000多萬,人口3萬人,城鎮麵積3平方公裏,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鎮;今天深圳人口1200多萬,城區開發麵積500萬平方公裏,財政收入800多億。同樣一個深圳,30年的時光,完全是兩個世界,天壤之別。從人口來講是原來的400個深圳,從財政收入來講,是原來的8000萬個深圳。深圳由小漁村長成世界聞名的國際大都市。深圳發展曆史,也驗證著深圳人的思維方式,做任何事情都循序漸進,由小到大,不是好高騖遠,貪大求洋。
由“低”到“高”。
20世紀90年代以前,工業發展主要是“三來一補”的加工型企業,而支撐深圳市經濟命脈的卻是房地產、股市和貿易,產業層次低,技術含量低。
1992年前後,這三大行業出現嚴重滑坡,深圳市經濟一度低迷。深圳市政府發現,所依賴的經濟體係竟然經不起大風大浪,如此脆弱。深圳人開始思考產業轉型,決策者果斷抉擇,保留必要的土地,支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低是高的基礎,高是低的必然。這一“棄低從高”的大轉折,對於當時科研院所屬空白地的深圳來講,實乃冒險之舉,也是無奈之策,因為深圳沒有別的選擇。但是,深圳人敢闖敢幹的精神支撐著深圳人闖過了這一難關。正是這次戰略調整,使深圳市步入了自主創新的軌道。也正是這次戰略調整,使深圳市發展進入新的黃金期。從此之後,深圳自主創新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發展到今天,高新技術企業已經支撐起深圳經濟半壁江山。
有這樣一組數據可以看出高新技術企業對深圳經濟的貢獻:
2007年,深圳共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7598.76億元,比上年增長20.49%,占深圳市gdp的32.46%,占深圳工業總產值比例超過50%.截至2007年底,深圳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達2748家,產值過億元的企業547家,其中,產值超百億元的有11家,超200億元的企業有6家,超500億元的有兩家,超1000億元的有1家。這些數據充分顯示了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第一支柱產業,對深圳市經濟發展的支撐與貢獻。
由“多”到“少”。
深圳有些奇怪,原本資源稀少的地方,卻資源聚集;原本人才匱乏的地方,卻人才薈萃;原本缺乏創新的地方,卻成果不斷;原本少的今天卻多起來。但是,目前深圳依然奇缺土地。
1953平方公裏的深圳,建設用地隻有760平方公裏,500多平方公裏已經長起了高樓大廈,剩下200多平方公裏,如果以每年10平方公裏的速度開發,20年以後,深圳將無地可用,形勢多麼嚴峻。
寸土寸金,逼得深圳惜土如金。
深圳高新區首先對土地資源實行動態管理,一定時間內如果不開工建設,或者沒有從事高科技行業,一律由政府按原價收回。幾年來,高新區土地清理工作累計回收土地近2平方公裏。
為自主創新企業多讓空間的同時,政府還通過強製政策使土地循環利用,多騰空間。
這個“多”字,不僅具有他本身的意義外,還體現了深圳市政府的另一種思維,也就是多利用,少浪費,讓日益減少的土地,塊塊精耕細作,寸寸都是“高產田”。少浪費資源,多創造產值。
由“實”到“虛”。
深圳的精神就是實幹,但是,經濟發展到今天,深圳人不僅實幹而且巧幹。麵對的資源短缺,深圳實施資源組合,取得了巨大成功。深圳高校少,深圳人當年就突發奇想,要把全國的高校都“搬”到深圳來,建立深圳虛擬大學園。
高校對於深圳也是稀缺資源,深圳人巧手運籌,創辦虛擬大學園,築巢引鳳,彙聚知名高校,於是便有了1999年在高新區內成立的虛擬大學園,結果成功了。由41所海內外著名院校組成的深圳虛擬大學園,經過幾年的發展,已形成了高層次人才培養、大學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基地。深圳虛擬大學園裏,40多所院校駐深研究院形成了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培養體係,建立了不同類型科技企業孵化器8家,孵化場地18萬平方米,孵化企業252家,畢業企業47家,實現成果轉化217項,設立各類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工程中心等研發機構70多個。幾年來共培養碩士以上研究生8000餘名;各大學已在深圳創辦企業100多家,成果產業化項目100多個。虛擬大學園利用大學的有效人才、有效技術,在有效環境下為深圳發展做出了貢獻。虛擬大學,它是“虛”的。能證明每個學校存在的,除了校旗,就是大樓內的一兩間辦公室。這裏的各種資源,起初都是通過網絡和各大學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