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人們即使身無分文,也不會怨天尤人,隻怪自己本事小。所以,這裏已成為創新型人才創業發展的“搖籃”,成為培育孵化各類高科技企業成長的“溫室”。“qq”之父馬化騰,u盤之父鄧建國,都是剛出學校門不久的小夥子,一無資曆,二無資金,他們卻憑著自己的天賦和意誌,利用深圳創業的條件,在電腦王國裏求新求異,追求不同,成功地創造了國產電腦硬件軟件的奇跡。今天使用電腦的人有誰離得開qq與u盤?這樣例子在深圳比比皆是,舉不勝舉。
3.開拓與進取觀念
闖蕩深圳的人,都有著對現實的不滿與對未來的憧憬。他們有創新的特質——富有理想,擁有才華,年富力強,敢闖敢幹。他們骨子裏流著創業的血液,全身浸透著創新的基因,這樣在深圳這個年輕人聚集的城市,許多創新的個體彙聚起來,就形成創業的滾滾洪流,掀起了巨大的創新巨浪。
移民文化是這座城市創新的源泉。深圳城市性格就是創新,不知什麼原因,盡管深圳90%以上是外來人,而這些人卻有一種主人翁的心態,隨這座城市一起呼吸,一起成長。當這座城市擁有了一個個光環時而高興萬分,當這座城市遇到困難,也隨這座城市而焦慮萬分。深圳人從骨子裏有一種憂患意識,而且,憂患意識麵之廣,真情意切,十分罕見,而且是一種自發的意識群體。有一年深圳市的經濟指標被蘇州超過,全城都彌散著失落的情緒。如果全國有哪個第一,不是由深圳人所創造,大家的心理就怪怪的,都覺得難以接受,可見,深圳人爭強意識、領先意識、責任意識,十分強烈。
慘痛的教訓深圳人不會忘記。幾次企業的搬遷對深圳產生衝擊,爆發了一場產業革命。
20世紀90年中期,深圳的來料加工搬遷東莞,奠定了深圳追求高效,產業轉型的基礎。
1998年後,許多投資者紛紛登陸上海浦東,出現了深圳已經過時的說法,深圳出現經濟發展速度減緩,經濟指標下降的局麵,一時間深圳上下議論紛紛,壓力重重,一向對深圳有成見的人也指手畫腳,大加質疑。
2000年,深圳又經曆了一場疾風暴雨。深圳大量外資外遷長江三角洲,這又等於在深圳身上抽血。
深圳怎麼了?深圳人開始困惑,也由此展開了一場關於深圳命運的大討論。麵對長三角、珠三角迅猛發展的逼人氣勢,有人說“深圳過時了”,“特區不特了”;有人說深圳沒有文化,“深圳隻注重物質文明,不注意精神文明”,深圳的發展令人擔憂,深圳領跑的地位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
深圳主流精神、深圳領先地位也由此受到巨大衝擊,這不僅關乎深圳人敢闖敢幹精神的存亡,更關乎深圳未來的路怎麼走,關乎深圳的未來。
深圳就是深圳,深圳人不僅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而且有開拓創新的品質,經過認真反思,義無反顧地繼續選擇走自主創新之路,繼續在創新上開拓、進取,更堅定了走創新之路的信心,從此,深圳的創新成果不斷,喜訊連連,深圳又找回以往的自信。高交會成了國際科技“大集”,文博會成為國際文化“廟會”,深圳繼續領跑在全國自主創新型城市的征途上。
4.學習與創新觀念
創建深圳特區就是一條創新之路。本來什麼都沒有,卻硬“殺出一條血路來”,在本沒有路的地方,卻硬闖出一條路來,這就是深圳的創新。深圳發展曆史,每走一步都留下了創造與創新的腳印。
(1)政策創新啟動了深圳外向型經濟。
深圳創新的原創點就是政策創新,特區的建立,就是在毗鄰香港的深圳,建立試驗區,引進西方的先進管理經驗與先進技術,在深圳借鑒國外實行於內地不同的製度,不同的政策,為全國的改革開放提供經驗與模式。
許多在內地視為禁區的辦法開始在深圳開始試驗,打破大鍋飯,實行計件工資,獎金製度,在今天看似尋常的東西,在當時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特區成立之初,沒有資金,沒有人才,沒有前人的經驗可資借鑒,沒有現成的路可走,麵對的是一片蘆葦叢生的荒蕪土地,怎麼辦?總設計師鄧小平要求:“你們要殺出一條血路來!”
當時優惠政策,吸引了香港的企業來深圳“來料加工”、“三來一補”等外向型經濟,拉開了深圳外向型經濟的序幕。而如今,深圳已經實現了從加工車間到生產基地、研發基地的跨越,新思維、新模式、新創造成了今天深圳的代名詞。其實,也正是這些為高新技術企業帶來了競爭力,也改變了這座城市的經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