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字如其人(1 / 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長安城中到處可以聽到大聲念誦類似句子的孩童。與此同時,《三字經》《啟蒙詩》“劉邈”這幾個詞眼也時常被百姓提起。

此時,左中郎將蔡邕府中也正在談論著與此相關的話題。

“這些詩還真有意思,讀起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但細細品味,其中卻似乎又有著豐富的內涵。”蔡府院中的篝火旁,一個年輕女子捧著一本書,喃喃歎道,“我最喜歡這《梅花》,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寥寥幾句就賦予了梅花一種高潔、堅強的品格,就好像是在寫一個孤傲卻又才華橫溢的人一樣。”

這個女子身著一件白色的裘袍,秀美的麵龐在火光的映襯之下散著迷人的光彩,正是名滿京城的才女蔡昭姬。蔡昭姬名叫蔡琰,字昭姬,是左中郎將蔡邕的女兒,因為博學多才又精通音律,年紀輕輕就被人尊稱為“蔡大家”。

坐在蔡琰旁邊不遠處的是一個身材不高、其貌不揚的年輕男子,其名叫王粲,是蔡邕新收的弟子。王粲眼中倒映的火花跳動著,他隱晦地瞄了蔡琰一眼,附和道:“師妹所言極是,這些詩與方今盛行的五言詩大有不同,其中還隱含著一定的格律。”

“王師兄也現了?所以我覺得這詩大不簡單呢!隻可惜短了些,如果句式再長一些,就能配上音律演唱了。”蔡琰翻到書的封麵,看著上麵的文字,輕聲念道:“《啟蒙詩》,劉邈。”

“其實我家主公也寫有可以配上音律吟唱的詩,恩,主公稱之為‘詞’。”另一邊的一個年長一些的男子道。

“是麼?顧師兄,快給我看看!”蔡琰興奮地看向那人。

這個顧師兄不是別人,正是跟隨劉邈到長安來的顧雍顧元歎,他是蔡邕以前流亡揚州時所收的弟子。蔡邕在士林中很有名望,又為董卓所敬重,是劉邈準備拜訪的重要人物之一。於是讓顧雍先來蔡府打個前站,方便將劉邈引薦給蔡邕。

顧雍見蔡琰對此很感興趣,於是笑道:“這個詞可沒有大量印成書噢,隻在九江郡的華夏書院中有。不過我曾經看過,也記得幾詞,其中也有一寫梅花的呢,詞牌名好像叫‘卜算子-詠梅’。”

“詞牌名是什麼?”蔡琰好奇地問道。

“就是詞的一種格式,聽主公,詞可以有很多格式,每種格式可以配上一種曲調,這詞的詞牌名就叫做卜算子。”

“那顧師兄趕快將詞的內容誦讀出來!”

顧雍想了想,也醞釀了一番情緒,然後念誦道:“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

念完後,幾人都默默地回味著。

好半晌之後,蔡琰才道:“寫得真好,與那梅花詩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