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12月14日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獲批以來,湖南省委、省政府全麵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把推進試驗區建設,當做湖南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曆史機遇,試驗區改革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在輻射周邊衡陽、嶽陽、常德、益陽和婁底5市的同時,帶動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呈現速度加快、質量提升、結構優化、效益改善的局麵,發展的科學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
我們高標準完成了試驗區頂層設計,形成了多個可操作的實施方案、政策措施和重大項目;建立部省合作共建平台和機製;大手筆布局和開工了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高標準建成芙蓉大道和紅易大道、長株潭通信一體化成功實現並網升位、“3+5”城市群城際鐵路建設等成功實施;高起點謀劃了一批高新技術基地和重大項目,為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強勁的創新動力;突出抓好生態環保,湘江治理及生態修複初見成效;全麵啟動了五區十八片的示範區建設。這些工作,不僅推動了當前發展、改變了局麵,更為重要的是,初步形成了一批“兩型”的模式和機製,為下一步的深化推進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已經贏得發展先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初步成效的當下,湖南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高瞻遠矚,精準定位,提出用“兩型社會”建設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搶占新一輪發展製高點,爭當全國科學發展排頭兵。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兩型社會”建設,是符合湖南實際的發展抉擇。從省情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湖南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曆史起點上。全省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元大關,位居全國前10位。但是,我們也看到,農業大省、工業弱省、財政窮省的基本省情沒有根本改變,人均水平低、綜合競爭力不強的問題沒有根本改變,經濟發展方式粗放,主要依靠資源消耗發展經濟的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沒有根本改變,必須負重爬坡、後發趕超。加快發展始終是第一要務,是解決湖南問題的“總鑰匙”。從發展階段看,湖南省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中期,麵臨資源環境日益嚴重的約束,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難以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我們不能走過去高能耗、高排放、高汙染的粗放式發展老路,不能走“先汙染、後治理”“先破壞、後修複”的老路,必須通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兩型社會”建設,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道路,努力實現優化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人本發展。
將建設“兩型社會”作為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和著力點,是湖南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長株潭作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區,就是要大膽先行先試,通過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和信息化,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路子,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積累經驗。這是湖南發展的重大曆史機遇,也是國家賦予試驗區的重大使命。2010年9月16日,胡錦濤同誌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上,首次倡導“包容性增長”,強調要切實解決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為實現經濟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大力發展經濟,又要實現政治、文化、生態和社會等各方麵的協同發展,使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環境的保護同步進行。這正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本質和核心。
湖南山清水秀,生態良好,作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區,我們有條件、有責任、有信心通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在現有的基礎上,探索出一條有別於傳統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新路,率先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