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化城市群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是一種經濟增長與結構優化、效率提升、民生改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相統一的質量效益型發展理念。長株潭“兩型”試驗區樹立環保優先觀,立足“新賬不欠,舊賬要還,寧可犧牲GDP,也要青山綠水”的環境治理思想,以碧水、綠地、藍天為突破點。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堅持所有的工作都圍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問題去展開,建設為了人民,建設依靠人民,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兩型社會”與水資源管理
水,生命之源,萬物之母。
水,文明的搖籃,城市的靈魂。
湘江,湖南的母親河,她養育了一代代湖湘兒女,孕育了底蘊厚重的湖湘文化。
出百越、過永州、繞麓峰……湘江一路向北,沿途接納瀟水、耒水、蒸水、涓水、漣水、溈水等大小支流1300多條,浩浩湯湯奔騰到洞庭、入長江。她全長856公裏,其中670公裏穿越湖南,流經永州、郴州、衡陽、婁底、株洲、湘潭、長沙、嶽陽8個市,4000多萬湖南人靠水而居,生生不息。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近代以來,由於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加速發展,湘江水質警報頻頻拉響。
——1966年,湘江水中首次檢出鉻、鉛、錳、鋅、砷。
——1971年11月,衡陽因自來水重金屬超標被迫停止供水數天。
——1976年,湘江流域汞、鎘、鉻、鉛、砷、氰化物、酚、氰等8種有毒物質的總檢出率為79.2%,有機氯(666、DDT等)汙染嚴重。
——1978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分析發現,湘江部分江段底泥中汞超標嚴重,湘江已成為國內嚴重汙染的河流……
——2005年,湘江流域排放生活汙水9.19億噸,其中城鎮生活汙水處理率僅為21.83%,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僅為39.3%。
湘江,縱貫我省南北。在湘江流域生活的人口占到全省的57.1%,GDP占全省的72.4%,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的64.3%,集生活飲用水、生產用水、航運、發電等諸多功能於一體。
加強水汙染防治、保障飲用水安全是長株潭城市群建設的首要任務。
長株潭“兩型”建設的成敗,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標誌,就是湘江和洞庭湖的水質和水量。
1、重中之重:飲用水安全
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生命源泉——水資源,尤其是飲用水資源,正在遭受著日趨嚴重的汙染而成為生命殺手!
2007年湖南省四水一湖汙染程度由重到輕排序依次為:湘江、沅江、資江、洞庭湖、澧水。湘江流域全水係符合Ⅰ類水質標準的斷麵2個,符合Ⅱ類水質標準的斷麵10個,符合Ⅲ類水質標準的斷麵21個,屬於Ⅳ類水質的斷麵3個,屬於V類水質的斷麵1個,屬於劣V類水質的斷麵3個。
開辟第二水源,保證飲水安全
隨著長沙市城區人口增長和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長沙市的唯一水源湘江經常出現季節性枯水期,極易造成城市供水不足。長期以來,長沙市委、市政府為讓百萬市民喝上健康清潔的飲用水而想方設法。在省委、省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在國務院及相關部委的親切關懷下,幾經周折,幾經科學論證,決定從瀏陽株樹橋水庫長長的管道像兩條長龍,將瀏陽市株樹橋水庫的水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省會長沙,為長沙城區提供飲用水
東江湖為湘江中下遊補水
為全市人民引來清洌甘醇的山泉水,開辟第二水源,改善飲用水質量,保證飲用水安全,適應城市未來發展需要,為子孫後代留下千秋福澤。
立項、爭取貸款、艱苦卓絕的建設,星城的決策者和建設者們,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和心血,為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2010年3月26日,瀏陽崔家衝隧洞施工“瓶頸”終於全線貫通!隨後,工程進度如清泉出山,一路暢通。
從2010年8月29日起,長沙結束了依靠湘江單一水源取水的曆史。每日幾十萬噸優質水從百公裏外的株樹橋水庫踏歌而來,百萬星城人也因此受益。
興建引水及水質環境工程,是湖南省委、省政府立足長遠、高瞻遠矚的戰略決策,是長沙市委、市政府“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是創建生態城市、建設“兩型社會”的基礎性工程。
長沙引水及水質環境工程投資效益研究,工程竣工後,將發揮巨大效益。
在社會效益方麵,通過開辟“第二水源”,將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提供優質水源,對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帶來深遠影響。
在環境效益方麵,花橋和新開鋪兩大汙水處理廠將每天新增汙水處理能力26萬立方米,使全市的汙水處理能力達到86%。區域內的汙水將實現集中處理排放,處理後的水將排往圭塘河風光帶,用做景觀水。可大量減少向雨花、天心兩區的汙染物排放量,減輕對湘江水和地下水資源汙染。
枯水期既保水質又保水量
2010年11月,湖南降雨較常年偏少2~3成,全省平均降雨約50毫米左右。
湘江進入枯水期以來,長沙市環境監測站立即啟動枯水期加密監測預案,根據長沙飲用水源地水質具體情況,對城區等主要飲用水源地水質進行加密監測,監測頻次由原來每月一次,增加到每周一次。11月以來,監測頻率又由每周一次上升至每天一次,每日一報。為提高水質監測預警性,預留更多的時間進行應急處置,監測中心站將湘江長沙段昭山斷麵監測點向上遊前移5公裏。針對枯水期湘江可能出現的水汙染,還特別將鎘、鉛、汞、砷和氨氮等汙染物作為重點監控指標。同時,環保部門加強對汙染企業、環境汙染事故隱患部位的監測工作,一天一巡查,一旦發現汙染物超標情況,將溯源到企業,並責成限產或停產。
基於枯水季節可能持續數月,省防指要求,既要做好當前應對湘江枯水工作,更要立足長遠應對水資源緊缺;既要確保湘江中下遊長株潭等城市供水安全,又要關注其他地區供水問題。
湘江中下遊沿線城市長沙、株洲、湘潭三市共有公共供水廠14個,供水總人口500萬人,三市每天所需供水量達208萬噸,可基本保證這幾座城市正常取水。從11月9日8時起,省防指啟動《2010年湘江流域枯水期應急調水實施方案》,東江水庫以150立方米每秒的發電流量均勻下泄,為湘江中下遊補水。同時,株洲航電樞紐保持下泄流量不低於480立方米每秒,保證湘潭站流量不低於500立方米每秒,長沙站水位保持在25米左右。從湘江流域現有可調水量來看,隻要實行總量控製、統一調度,基本可以滿足安全用水需要。
確保供水同城同域同質
為進一步全麵提高市民飲水質量,確保長沙供水同城同質,長沙市政府已開始實施對老水廠全麵提質改造。水廠將通過增加深度處理係統,采用“預臭氧處理+常規處理+臭氧活性炭過濾”工藝。湘江水經過水廠處理後,出廠時全麵達到《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一級標準。
長沙市第二水廠已完成提質建設,出廠水達到了《城市供水水質標準》的直飲水標準。長沙市四水廠在原每日20萬噸的供水能力基礎上新增20萬噸常規處理係統。一、三、八水廠已經啟動提質改造方案論證工作。
市區供水安全無憂,農村的情況又怎樣呢?近幾年長沙市農村居民用水工程同樣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市委、市政府決定通過三年努力基本解決農村居民用水問題。2010年農村居民用水工程進度已經完成了80%,到2010年年底,45萬農村居民用水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2、主攻難題:重金屬汙染
工業廢水汙染物種類多、排放量大、組成複雜、毒性大、危害深、不易淨化和難於處理,曆來是水汙染防治的難題。湖南是有色金屬和非金屬之鄉,加之經濟結構較為粗放、環保設施欠賬較多,工業廢水汙染一直是城鄉水環境汙染的頭號因素。株洲清水塘、湘潭的竹埠港、郴州三十六彎、衡陽水口山等地對湘江汙染十分嚴重。
全麵啟動湘江流域水汙染綜合整治,展開千裏湘江大行動
湘江穿越長株潭城市群最顯著的位置,是長株潭城市群的母親河。2008年之前,湘江一度被國內媒體稱為“中國重金屬汙染最嚴重的河流”,流域內的重金屬汙染事件時有發生。湘江,這條湖南人民的母親河已經不堪重負。
2008年4月9日,這是湘江流域綜合治理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時刻。這一天,省政府常務會議通過了《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江流域水汙染綜合整治實施方案》,決定投資174億元加強湘江流域水汙染綜合整治。會議決定成立湘江流域水汙染綜合整治委員會,時任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的周強任主任,常務副省長於來山任常務副主任,副省長劉力偉任執行主任。這是我省首次對湘江實現全流域聯動綜合整治,借鑒歐洲萊茵河的整治、管理經驗治理湘江。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力度最大,投入最多,措施最堅決、最有效的湘江流域綜合治理。
根據《實施方案》,決定用3年時間,解決湘江水汙染突出問題以及株洲清水塘、衡陽水口山(含鬆江)、湘潭嶽塘和竹埠港工業區及郴州有色采選集中地區環境汙染問題。到2010年,實現湘江流域水環境質量達到功能目標,飲用水源地主要汙染指標穩定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