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兩型社會” 建設的協調化管理模式(上)(1 / 3)

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其行政管理體製與湖南其他城市沒有多大的區別,仍然是三個相互獨立的省轄市。如何促使長株潭城市群“生態同建、環境同治、金融同城、交通同網、信息共享、能源同體”,同步開創“兩型社會”新天地,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三年來,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積極探索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中的協調化管理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構建“省統籌、市為主”合力引導機製

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的協調化管理是一項複雜而全新的事業,沒有現成的路可走,也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國內外城市群(區域)管理模式,必須積極探索、積極試驗、積極改革。建立“省統籌、市為主”的合力引導機製就是在學習借鑒國內外城市群(區域)管理模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試驗和總結出來的一種適合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的管理模式。

所謂“省統籌”,就是省委、省政府加強領導,確保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協調有序、步調一致地加快推進;“市為主”,就是充分發揮各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突出長株潭三市在“兩型社會”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這一協調化管理模式的運作下,“兩型社會”建設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1、省委、省政府統領“兩型”建設

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社會係統工程,必須充分發揮“省統籌”的作用,通過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優化政策、創新方式來駕馭全局,統領各方,從而推進公共管理變革,提升公共管理水平,促進“兩型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科學規劃,為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製定藍圖

科學發展,規劃先行。政府的首要任務是做好城市群“兩型社會”的發展規劃,為長株潭試驗區建設提供藍圖。長株潭改革總體方案和《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2008—2020》,是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親自指導下曆時近一年完成的。省政府首先為此下發專門文件,成立綜合配套改革方案、區域規劃提升工作領導小組,構建省領導指揮、省發改委牽頭負責、部門專項研究、省市互動的工作格局。

緊接著邀請國內實力很強的中國城市規劃院、中國(海南)改革研究院等機構參與。其間,省領導多次率隊赴上海、杭州、武漢等國內城市以及日本、韓國的城市群考察。

在總體方案研究過程中,省委、省政府領導特別注意充分借鑒國際國內經驗,充分聽取中規院、中改院專家意見,充分吸收上海、天津等先行試驗區規劃成功做法,充分征求部門、專家、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及社會各界的意見。

方案形成後,省委連續三天召開省五大家班子、三市和省直部門參加的常委擴大會議,集中審議。2009年6月,在北京召開國家有關部委和專家參加的論證會;7—9月,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向中央及各相關部委彙報銜接;10月方案上報國務院後,進一步加強有關改革舉措、政策需求、規劃的解釋說明工作,使試驗區的改革要求、發展規劃、重大政策和項目得到了國家的認可和支持。

長株潭改革總體方案和《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2008—2020》同時獲得國務院批準。國務院對方案的批複文件明確表示:“積極支持長株潭城市群先行試驗一些重大的改革開放措施”,要求湖南“要以創新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產業優化升級、科技和人才管理、土地管理的體製機製為重點,配套推進投融資、對外經濟、財稅、統籌城鄉及行政管理等體製機製改革創新”。長株潭改革總體方案和《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2008—2020》亦獲準實施,這意味著在長株潭三市展開的“改革試驗”將進入實質性的實施階段。

根據國務院批準的總體方案設計,長株潭城市群建設目標有四個定位:要建設成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的示範區;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長極;全省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引領區;具有國際品質的現代化生態型城市群。省委、省政府組織主持製定的長株潭改革總體方案和《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2008—2020》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是高起點。現代城市群規劃是一個巨大的係統工程,它要體現生態經濟的基本原則,體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並要對城市的體型、空間環境,包括城市的各類建築、公用設施、園林小區等作出整體綜合的構思與設計,體現城市功能多方麵的要求。《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2008—2020》的目標定位是全方位、高起點的,在發展模式上,定將成為全國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內生式發展、科學發展的先行樣板;在發展內容上,定將成為全國“兩型社會”、和諧社會建設的示範窗口;在城市建設上,定將成為具有現代國際品質、人民引以為豪的創業之都、生態之城、宜居城市、幸福家園;在經濟發展上,定將成為湖南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促進中部崛起的發動機和我國新的創新增長區,打造中西部地區的綠色技術研發中心、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地、現代服務業中心、文化創意中心和品牌創造中心。

二是具有國際視野。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的當今時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旺發達必須具有國際視野,要用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謀劃未來的發展。《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2008—2020》充分吸納世界城市群和國內其他改革試驗區的成功經驗,定將建成全國甚至世界一流水平的城市群。

三是體現了湖南特色。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競爭力。《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2008—2020》在全麵落實長株潭試驗區改革建設要求時,堅持從湖南的實際出發,充分體現湖南山水、生態、文化特色,通過塑造特色增強長遠競爭優勢。湖南有山有水,山清水秀,植被比較茂盛,森林覆蓋率高,生態環境好,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湖南的最大優勢,這種優勢不可複製。城市群建設從規劃開始就突出了生態特色。與世界上的城市群一般都在平原地區不同,長株潭城市群處於丘陵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城市群按綠色連接開展空間布局,城市與城市、城鎮與城鎮間通過森林、稻田、水麵、濕地等連接,疏密相間、顯山露水。城市建築物依山就水,山、水、城相間,建築格調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同時,長株潭城市群蘊藏著豐富而特色鮮明的文化資源,湖湘文化源遠流長,長株潭試驗區的發展規劃突出了湖湘文化底蘊,充分體現了湖南文化特色,塑造、培養長株潭城市群文化元素、文化品質和文化精神。

四是係統全麵。《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2008—2020》按照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要求,結合湖南發展的實際,堅持以人為本,“兩型”帶動,新型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互為促進,城鄉統籌,努力走出一條有湖南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從規劃理念、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結構、產業發展、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開發時序、實施手段、保障措施等方麵,為加快打造全省核心發展極、在全國率先建成“兩型社會”城市群提供了宏偉藍圖。《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2008—2020》主要包括了空間規劃、產業規劃、交通規劃、社會事業規劃和生態環境等規劃。這些規劃都體現了“兩型社會”的要求。空間規劃包括城市功能定位、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產業規劃包括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先進製造業規劃、現代服務業規劃和現代農業規劃,突出了城市之間的產業分工與合作、主導產業的壯大、產業集群的形成、三次產業的聯動發展等。交通規劃包括了鐵路、公路、水運、空運和信息化規劃,突出了通過點、線、麵以及各種運輸方式相互銜接,形成城市群綜合性大交通係統和信息係統。社會事業規劃包括了文、教、衛、體等社會事業的發展總體規劃,突出了在城市圈內形成核心層、輔助層之間的分工合作和資源共享。環境規劃包括了退耕還林、水土保持、濕地保護、水汙染防治、節能減排等,突出了城市群生態功能和生態資源承載力的整體提升。這些規劃都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都明確功能定位,完善空間分布,拓展發展空間,實現長株潭城市群區域經濟、社會、環境的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整合資源,為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增強合力

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要全麵建成人的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城鄉統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兩型社會”。因此,迫切需要政府整合資源,為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增強合力。

逐步樹立起合作共贏觀。觀念是行動的先導,也是成就事業的前提。在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進程中,在“省統籌”的統一協調下,長沙、株洲、湘潭逐步破除了狹隘的行政區劃觀念,打破行政壁壘,樹立了合作共贏、統籌協調、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思想,尤其在統籌區域規劃、公共資源、產業投入和政策實施過程中,能正確處理長株潭三市間的關係以及與其他城市的關係,兼顧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以經濟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生活保障一體化、社會發展一體化、市場體係一體化、政策機製一體化為目標,在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的融入和合作中,實現改革共贏、開放共贏、發展共贏、生態共贏、和諧共贏,使經濟增長與結構優化、民生改善、環境友好等方麵相互統一、協調發展。

逐步建立起共建共享共管機製。初步形成了長株潭三市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體製,糾正了三市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各自為政現象,已經在三市開通了六條一體化的公交線路,三市的廣播電視交叉落地,節目共享。全麵推進三市一體、城鄉一體的公共交通,撤除三市互聯公路收費站,統一三市電話號碼區號,並在三市範圍內全部按市話計費等一批重大的利民措施。2010年11月17日,為促進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和第三產業發展,省物價局簡化氣價分類,將長株潭三市工業用氣、營業性用氣、非營業性用氣價格分類簡化合並為非居民用氣,執行同一價格;此外,長株潭三市居民用氣價格也實行統一。

注重統籌發展。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更大程度上注重了城鄉統籌發展,通過新型城市化、新型工業化帶動新農村建設,積極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機製。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發展現代農業,穩定糧食生產,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設施,穩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率先建立城鄉發展的新模式,推進農業現代化。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陳潤兒說,推進城鄉一體化,是實現共同繁榮的根本條件;推進城鄉一體化,是農村現代化賴以實現的根本途徑;農村現代化是全麵現代化的基礎,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麵的現代化。與此同時,省委、省政府注重全省統籌發展,堅持優勢優先、協調發展,發揮長株潭的輻射帶動作用,實現以“3”帶“5”,加快“3+5”城市群的發展。“3+5”城市群緊緊圍繞長株潭試驗區建設,主動對接、主動服務、主動配套,形成了“兩型社會”建設的良好態勢。

優化政策,為“兩型社會”建設提供保障

由湖南省委、省政府牽頭製定的長株潭改革總體方案和《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2008—2020》等一係列關於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的法規和政策,為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提供了優良的政策環境和有力保障。這一係列的法規和政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資源節約:堅持優先方針。省委、省政府在政策製定上堅持開發與節約並舉、節約優先的方針,緊緊圍繞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把節約資源工作貫穿於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和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加快形成節約型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提高全社會資源利用水平,切實做到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積極改善城市群的生態環境質量,使長株潭試驗區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宜居之城。

環境保護:嚴格各項舉措。省委、省政府強調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現代化和綠色發展的道路,控製和降低新增的環境汙染;大力實施汙染治理和傳統工業改造工程,清除曆史遺留的環境汙染;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等自然生態建設工程,推進生態脆弱地區的綜合治理;積極促進生態城市、生態城區、生態園區和生態農村建設;建立生態補償製度;實施綠色家園、綠色服務和綠色消費三項工程。將環境指標納入領導政績考核,初步建立了一整套科學的政府環境指標考核體係,完善領導幹部政績考核製度中的領導機製和工作機製、強化考核結果的使用和責任追究。

產業發展:培育產業集群。省委、省政府積極研究和製定了有利於循環經濟發展的產業政策,力爭在近期形成有長株潭特色的循環經濟模式。在改造傳統產業、淘汰高消耗、高汙染、低效益生產能力方麵,在發展新型工業、文化產業、生產性服務業、都市型現代農業方麵,給予試驗區更大的自主權。大力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集群的調整改造、提質升級,促進傳統優勢產業高端化、“兩型”化和高新化;著力培育壯大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民用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全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程機械、具有國內領先優勢的軌道交通、帶動聯動效應巨大的汽車製造等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加快以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商貿流通、文化創意為主體的現代服務產業集群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和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核心的農業產業集群。

土地利用:節約集約用地。省委、省政府給予長株潭試驗區農村土地製度改革的試驗權,在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的基礎上探索土地產權交易製度,把農村土地交易的收益足額還給農民,創造農民依靠土地安居或者依靠土地產權收益自謀出路的條件。省委、省政府強化長株潭城市群土地資源宏觀調控機製,引導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規範土地供應機製,提高土地節約集約用地水平;完善土地市場運行機製,發揮市場在配置土地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節約集約用地激勵機製,在全社會樹立節約集約用地光榮、浪費土地可恥的觀念;實行建設用地全程管理機製,實現全程管理與全程節地相結合;建立土地集約利用的考評機製,落實政府土地管理的目標責任;加大監管力度,確保土地資源運作的法製化和規範化。

城鄉統籌:改變二元結構。省委、省政府要求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突破城鄉分割的製度障礙,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政策體係和體製機製。創造公平的就業環境,取消對農民工就業的歧視性政策,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市場體係。改善進城務工農民的居住環境,建立適合進城務工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體係,盡快實現農民工工傷保險全覆蓋,逐步建立健全農民工醫療、失業、生育等保險製度。切實保護進城務工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妥善解決農民工子女受教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以促進長株潭城市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財政金融:擴大自主權力。省委、省政府要求要率先在長株潭試驗區建立財權與事權基本對等的機製,擴大長株潭試驗區的財權。在中央銀行的統一調控下,給予長株潭試驗區靈活執行宏觀貨幣政策和自主建立商業銀行、股份製銀行、引進外資銀行的更大權力,給予長株潭試驗區開辦保險、證券業務的更大自主權,放寬長株潭試驗區上市公司的條件。建立長株潭城市群改革專項基金,加大財政對長株潭試驗區的基礎設施、優勢產業和潛力產業的投入力度,優化長株潭試驗區稅種結構,完善長株潭試驗區稅收製度,加大財政對“兩型社會”建設的支持;推進金融改革創新,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改善社會資金結構,優化金融環境,建立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金融體製,增強對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的金融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