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周公主義(1 / 3)

第二十二章周公主義

周朝開國,武王在分封諸侯的時候顯然有所考慮,絕不是隨手就把哪裏封給誰。武王分封諸侯的方式就像老鷹捉小雞的遊戲,把最危險的地方給能力最強的人,把最安全最舒適的地方給最弱的人。

看上去這不公平,但是,從長遠看,這很公平。我們常說:風險越大,機會越大。

按著當時的天下形勢,陝西屬於周朝的根據地,而西戎那時候不成氣候,因此周朝的偉大首都並沒有遷去中原,而是留在西部;在南麵,一幫蠻子國家都在深山老林裏,不成氣候,因此不去管他;主要的敵人在哪裏?第一在東麵,東部的夷人實力很強而且忠於商朝,周朝的勢力那時候根本到不了東海;第二是在北麵,北麵的狄人來去如風,破壞性很強。

基於這樣的形勢,武王作了以下的人事安排:薑太公封在齊國,在今天的山東北部,主要對付東夷;周公旦封在魯國,在今天的山東南部,主要對付淮夷和徐戎;召公奭封在燕國,在今天的北京一帶,主要對付狄人。這樣,周朝初期三個能力最強的人都分配了重任。

後來到了成王,又把晉國給了最有出息的弟弟唐叔虞,在今天的山西南部,同樣用來對付狄人。

事實證明,把最艱難的任務給能力最強的人等於是給了他們最好的獎賞。齊國、魯國、晉國任務完成得非常好,不僅防範了敵人,而且征服了敵人,燕國也很好地屏蔽了狄人。齊國、魯國、晉國先後成為大國,周朝東部變成了無國界,直通大海。而後起的晉國一統北方,與楚國一同成為超級大國,隻是北邊的草原實在無邊無際,才給了匈奴人繁衍壯大的機會。

說到周朝的大國,從地位、國土、國力、文化等諸多方麵來說,齊國和魯國絕對是首屈一指的。這兩個東方最大的國家,同時又是整個周朝最為和睦相處的兩個國家,世為婚姻的兩個國家,幾乎沒有戰爭,很長時間就像一家人一樣,以至於到了如今,山東就簡稱為齊魯。

按照慣例,我們還是先來介紹這兩個國家的曆史。

那麼,我們先說魯國。換言之,從周公開始。

——孔聖人心中的聖人

孔子被後世尊為聖人,但是,孔子的心中有他的聖人。

孔子心中的聖人是誰?周公,確切地說,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姬旦。

孔子非常推崇周公,認為他是古代最偉大的聖人。孔子反複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周公,在中國的曆史上是一個完美無缺的聖人,中華民族的所有美德和智慧都體現在他的身上。周公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天文學家、音樂家和文學家。曆朝曆代,人們對於周公的尊崇從來沒有改變過。

非常遺憾,現代人對周公所知甚少,知道的一點皮毛大致就是“周公解夢”或者“夢見周公”。

周公是中國文化的先聖、至聖,將中國文明推向了最高峰。我們今天的文化觀念,道德禮儀,風俗習慣,都是由周公創立,一直傳承至今。孔子一生所做的事情,無非是倡導周公的政治理想和周禮文化,老子的《道德經》不過是對周公整理編寫的《周易》的讀後感。總結五千年的中國曆史,第一個重要的人物是黃帝,實現了天下歸一,帶領中國人進入文明社會,是人文初祖。第二個便是周公,開創了中國文化,將中國文明推向了極高境界,是先聖、至聖。不誇張地說,周公締造了周朝的繁榮,也締造了延續至今的中華政治和道德文明,他的民本思想,直到今天也是政府“執政為民”的理論基礎。

中華文化幾千年來沒有走出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範疇,而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則不過是周公思想的不同解讀。

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不知道周公,那就是數典忘祖,那是恥辱和愚昧。

開始說周公之前,尤其提醒以下姓氏保持恭敬,因為這裏將要說的是你們的祖先,偉大的祖先,令你們自豪一生的祖先。這些姓氏是:魯、蔣、邢、茅、祭、展、柳、臧、郎,還有一部分姓周、汪、季、孟、施。回憶一下,前麵那個洗腳的祖師爺祭足就是周公的後代,厲害吧。

——周朝元勳

傳說周文王姬昌一共一百個兒子,老大姬伯邑考,早年被紂王所害。老二姬發,就是後來的周武王,老三姬鮮,老四姬旦。在所有兒子中,姬發和姬旦是文王最看重的,也是最賢能的。而姬旦最孝順最友愛,在所有人中鶴立雞群。《史記》如此記載: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於群子。

文王去世之後,武王姬發繼位。當時,薑太公被武王尊為“師尚父”,又是老師又是義父,實際上還是嶽父。而“周公為輔”,翻譯過來,周公就是總理了。弟弟當中,類似召公奭、畢公高、毛公遂、曹叔振鐸、衛康叔等等都是很能幹的,跟著四哥輔佐二哥。

那時候,薑太公老爺子歲數大了,出出主意掌握掌握方向,具體的工作都是周公帶著弟兄們幹。武王十一年,周軍進軍牧野,會戰商紂軍隊,周公作《牧誓》,宣告上天,鼓舞士氣。之後,人數處於劣勢的周軍一舉擊潰商軍主力。

周軍攻破商朝首都朝歌,商紂王跳樓自殺,武王親自砍了紂王的頭。之後,前往神廟宣告上天以及布告人民。那時候沒有三軍,但是儀仗隊是有的。我們想象一下,在儀仗隊的鼓樂聲中,武王正步走向神廟,左邊周公手持大鉞①,右邊召公手持小鉞,左右保護武王。什麼是鉞?就是斧頭為弧形的大斧,主要用來做禮儀用。

前文說了,周公被封在了魯國,國家在今天的曲阜一帶。不過,周公沒有去,留下來繼續擔任中央政府總理。

——平定叛亂

周朝滅商朝第二年,武王得了重病。當時天下遠遠沒有平定,於是大家都很驚慌。這個時候,周公寫了禱詞來向祖先祈禱,請求神明允許自己代替哥哥去死。之後將禱詞放在祖廟的金滕匱裏,告誡看守的人不許泄漏。

但是,武王還是在不久後逝世了。從科學的角度說,禱告是沒有用的。但是不要忘了那是一個敬鬼神的年代,向鬼神發出請求,是一件非常嚴肅非常認真的事情,如果不是出於真心,誰也不敢去胡說八道。

武王去世的時候,兒子姬誦繼位,就是成王。成王那時候隻有十三歲,換了太平年代,沒問題,就算還在肚子裏也不怕。可是,那是一個動亂的年代,十三歲顯然無法駕馭那樣的世界。沒錯,鄭莊公十三歲能忍,可是,成王那個年代,靠忍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周公毫不客氣地,或者說義不容辭地繼續留下來,繼續當總理。而且,他不止當總理,他還當攝政王。什麼是攝政王?就是坐在王的位置上來代替周成王管理天下。

周公當了攝政,很多人不滿、嫉妒、不服。事實上直到今天,依然有所謂的學者一口咬定周公就是想篡位,甚至斷言武王就是周公害死的。在這裏,順便向這些所謂的學者表示鄙視,騙稿費騙職稱也該選擇一種稍微有點良心的方式吧,靠挖祖墳過日子是要遭天譴的。

老三管叔鮮是最眼氣的,大概他以為兄終弟及也該輪到自己而不是老四,但是他沒有想一想自己的能力與周公有多大差距,為什麼周公能做總理而自己做不了。不管怎樣,管叔煽動了弟弟蔡叔度準備謀反,最愚蠢的是,他竟然和紂王的兒子武公祿父聯手,這直接就等於把自己定位為叛亂了。

在叛亂之前,管叔鮮還是先采取了輿論攻勢,在民間廣泛傳播“周公要篡位”的謠言。謠言說一千遍也會成為真理,周朝的公卿大夫們也開始懷疑了。

周公是什麼人?周公站在的高度是管叔們想象不到的。

對付幾個小泥鰍,周公是有把握的,他采取了三招。

第一招,牢牢把握軍隊,常備不懈。

在這一點上,周公是有經驗的,他參加了伐紂,屬於文武雙全的全能人才,而周朝的主要兵力在他的手中。

第二招,三巨頭團結。

周公在流言傳來的時候,把薑太公和召公請來懇談,太公、周公和召公是當時的三巨頭。關於召公,史料裏並不翔實,他有可能是周公的弟弟,也有可能是周公的堂兄弟甚至堂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王族並且與成王的關係很近。在這裏,我們認為他就是周公的弟弟。

“四哥,怎麼我們最近越來越說不到一起了呢?”召公說話很直,他也開始懷疑周公圖謀不軌,但是,他了解四哥的為人,因此他很困惑,就直接說了出來。

“二位,我之所以攝政,都是為了祖先的基業,為了大周朝。當今二哥早死,成王大侄子歲數又小,而天下遠遠沒有太平,我隻好這樣做。等他長大,我自然會把王位還給他。”周公說,周公的話並不多,但是已經足夠了,因為每個人都知道,周公說話是算數的。

有了太公和召公的理解和支持,周公還怕什麼?

第三招,各個擊破。

在太公和召公表態支持之後,周公開始戰略部署。從各種跡象來看,管叔鮮邀請了淮夷和徐戎為盟友,如果他們合兵一處,威脅將是很大的。於是周公讓自己的大兒子展伯禽去了魯國,當然,帶走了相當一部分兵力。這樣,管叔鮮和武公祿父就處在周朝和魯國的夾擊之中,而同時,魯國還能分隔管叔鮮和淮夷的聯絡,如果需要的話,薑太公的齊國軍隊隨時可以南下援助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