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因兒童心理健康引發的各種問題,不斷見諸報端。
來自新疆精神衛生中心今年一季度的數據統計顯示,因心理問題前來就診的兒童占到心理門診就診患者的1/4,每天的接診量在20人左右。新醫大一附院臨床心理科兒童心理門診年接診量也在500人左右。
2006年,烏魯木齊市教育局曾對600餘名中小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問卷調查,結果表明,68%的學生認為心理壓力較大。此外,還有相當比例的學生焦慮、緊張、厭學情緒嚴重,和家長、老師溝通不暢。
一項對22個省市的調查顯示,中國青少年兒童因心理不健康導致行為問題的有12.97%,在人際關係、情緒穩定和學習適應方麵的問題尤為突出。
是什麼讓花季兒童這樣“心事重重”呢?專家指出,一方麵,精神障礙會有遺傳性;另一方麵,後天的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心理,因這個原因導致患上心病的孩子占到七成左右。
學校恐懼症:害怕上學
一到開學,8歲的雯雯就開始肚子痛了,還會伴有頭暈、惡心、胸悶、嘔吐等症狀,這種情況去年新學期開學時就發生過。
雯雯的媽媽隻好帶她到醫院去看急診,卻查不出身體上有什麼問題。後來,在一位醫生的建議下,帶雯雯進行了相關的心理測評,心理醫生給雯雯下了診斷:“學校恐懼症”。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理醫學科一位醫生說,每年開學後的一兩周內,很多來就診的孩子都有“學校恐懼症”。
烏魯木齊海景心理谘詢中心兒童心理谘詢師沈小希解釋說,“學校恐懼症”的病因很複雜,發病誘因大部分緣於在學校裏的不良遭遇和生活中的負麵生活事件,比如學業受挫、被老師批評,或者遭遇人際關係問題,如同伴關係不佳或學校老師的批評等。孩子在處理和接受不了的情況下,他們的情緒就出現了問題。
據臨床統計,三分之二以上“學校恐懼症”患者的家長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且不單成績差、淘氣、常被老師批評的學生才怕去上學,學習成績很好的孩子一樣會得“學校恐懼症”。此外,也有的孩子因為父母的關係不和睦,而產生了厭學情緒。
烏魯木齊熙康心理谘詢中心主任高明學說,“學校恐懼症”很常見,幾乎每個孩子在一定階段都會出現這種恐懼反應。家長應改變家庭裏不良的親子關係和教育方式,以及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
一旦診斷孩子患有“學校恐怖症”後,家長應盡早帶孩子接受心理治療,不要拖,治療越及時效果越好,以免患兒長期不去學校,荒廢了學業。如果孩子在學校受過同學欺侮,建議老師幹預同學停止欺侮,設法為孩子換一個班級甚至是轉學,使孩子離開已經產生了心理陰影的環境。
心靈受挫症:內心鬱悶
在外人眼裏,6歲的女孩小潔是個快樂的孩子,聰明伶俐,在班裏表現得也很積極,學習也很好。但在家裏,孩子卻總表現得憂心忡忡。並且,她還常常會畫一幅莫名其妙的畫:遠處一座小山,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幾個人抬著一件東西向遠處走去,遠處有一座墳塋。有一天,小潔突然跟媽媽說“如果我死了,你會怎麼樣?”聽到這樣的話,她的媽媽非常吃驚。
高明學分析說,小潔初給人的感覺是挺快樂的,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她並沒有同齡孩子所特有的天真。三歲時,媽媽就給小潔報了個舞蹈班,三歲半時小潔又主動提出要學英語和鋼琴。一個四歲的孩子學了三個特長班,但她表現得很開心。其實,小潔學這麼多東西是看到父母親總是在她麵前提別的孩子學什麼了,她從小就學會了“討好”父母,但內心深處她並不快樂。
不久前,小潔生病住院時,同病房有一個男孩在醫院病亡,小潔目睹了醫護人員將男孩子抬出去的過程。這個事件給小潔很大的刺激,再加上她感到自己不快樂,又沒人給她做合理的解釋和引導。她對那個病亡的小男孩有了很多想象,她把自己的不快樂都建立在了對那個病亡男孩的想象上,甚至想到,是不是一個人死亡後就可以快樂!才有了經常畫的那幅畫。
據了解,在小學生中間,“鬱悶”成為不少孩子的口頭禪。在衣食早已無憂的今天,他們為什麼感受不到幸福,體會不到快樂?
沈小希說,現在的兒童一個共同的弱點是心靈脆弱,缺乏相應的心理承受能力。她建議,在教育方式上,不能一味從口頭上強調應當如何,家長期望值過高,習慣於嗬斥命令孩子,都容易讓孩子產生焦慮、強迫、抑鬱等各種心理狀況。關鍵要讓孩子多體會一些挑戰、挫折、壓力。讓孩子承擔家務和鼓勵提倡他們學習之餘通過勞動掙自己的零花錢和學費等。
心理早熟症:小大人化
全國少工委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城市少兒中獨生子女的心理嚴重成人化,兒童生活受到成人價值觀影響較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