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不懂顧客的心
問一個簡單的問題。
如果你正在接待的顧客是一個令你討厭的人,你會覺得銷售工作的難度驟然增加了嗎?
你可能會脫口而出:難度可能會增加一些,但基本上不會對我的狀態有太大影響。道理很簡單,幹我們這行什麼人沒見過啊!實不相瞞,我們平時接待的顧客十個有八個都是不招人待見的主兒,動不動就齜牙咧嘴、吹毛求疵。要擱平時,我才不想伺候這些人呢!我又不是受虐狂。但現在誰讓咱幹上這行了呢?既然幹了,就不能挑顧客。遇到難纏的家夥就把他看成一堆錢好了,腦子裏隻想著“這廝是給我送錢的主兒,不用和他一般見識”,心裏就會好受多了。
你的話非常靠譜,也非常接地氣,我願意給予充分的理解。
看得出來,你是以一種無可奈何的“職業心態”看待這件事情的。所以,你用盡渾身解數平衡自己的心理,千方百計地讓自己想開點兒,使自己至少還能撐得下去。
下麵我再換一個問法,看你怎麼回答。
如果你正在接待的一位顧客非常討厭你,你覺得他會用與你相同的辦法克製抑或調節自己的情緒嗎?
這個問題對你而言也許就沒那麼容易回答了。不過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訴你:不會。
因為作為一個銷售顧問,你有忍耐顧客的動機——一切看在錢的分兒上;而對於顧客而言,他卻沒有忍耐你的任何動機。
這就是本質的區別。而這就意味著一旦顧客開始討厭你,你便再也沒有機會翻身了。所以,你必須在顧客討厭你之前做點兒什麼,以便有效地預防這種情況的發生。
我們常常會說,“××顧客讓人很舒服”“××顧客很難纏”。
那麼,讓人舒服的顧客和難纏的顧客都是些什麼樣的人呢?
同時,到底是哪些地方讓我們感覺舒服,又是哪些地方讓我們感到難纏呢?
本章將會一一回答這些問題,並在如何應對不同顧客的技法方麵做一些具體的示範。相信這些妙趣橫生的話題,一定會讓你有所收獲。
(第一節)每個人都有難以逾越的心理防線
大致說來,“懷疑一切”是人類的一種本能。
請看下麵的幾個案例。
案例一:
你上了一輛公共汽車,車裏空空蕩蕩,頂多有三成乘客。你挑了一個靠窗的座位坐下,正要低頭想想心事兒,忽然有一個乘客走了過來,緊挨著你坐下。這個時候你會怎麼想?
回答1:這人有病啊!為什麼偏偏坐這兒,車裏不是有很多空座兒嗎?
回答2:愛坐哪兒坐哪兒,管他呢!
案例二:
你走在上海的大街上,忽然迎麵走來一個人攔住了你。此人從兜裏掏出幾部嶄新的蘋果手機,神色詭秘地小聲告訴你這幾部手機絕對是正品,而且每部隻賣區區兩千塊錢,問你是否感興趣。要知道,正規商店裏的價格至少得四五千,而你剛好想換一部新手機,並且恰恰看中了蘋果。所以,今天大街上的偶遇,對你而言好像是天意。
這個時候,你會怎麼做?
回答1:禮貌回絕,揚長而去。
回答2:二話不說,掏錢拿下這部手機。
麵對這兩個案例,你會選擇哪種回答?
不出所料的話,對於這兩個案例,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回答1。
道理很簡單——對於陌生的人、物和場所,人們會本能地持有一種戒心。
具體地說,對於我們不熟悉的東西和事物,我們不可能表現積極,一般來說都會下意識地選擇敬而遠之。
這就是一道典型的“心理防線”。
既然如此,就讓我們試著扒開這道心理防線,看看所謂的“戒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第一,繁衍種族的本能。
遠古時代,人類的生存環境極為惡劣。人們四周充滿了凶險,稍不留神就會命喪黃泉。所以,神經永遠保持高度緊張,不輕易相信任何事物,就成為人類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懷疑一切”的本能是古人的一種生存智慧,而這種智慧綿延千萬年,遺傳到了所有後人的身上,包括生活在今天的我們的身上。
所以,我們今天才會有這樣的表現:
對熟悉的人和事——安心。
對不熟悉的人和事——戒心。
第二,本能地關注別人與自己的不同之處。
如果人類天生地缺乏安全感,那麼,這個世界上是否存在讓我們感到絕對安全的東西呢?
答案是肯定的——存在。這個東西就是“自己”。
既然“懷疑一切”是我們的本能,那麼,唯一能夠讓我們不懷疑的,也就隻有自己了。
如果“自己”是一個象征安全的標準符號,那麼任何一個與自己不同的人或事,對我們都將意味著不安全。
舉個例子。你剛進一家公司沒兩天,就可以對周圍同事能否與自己合得來有個大概其的感覺了:“張三挺上道,估計能成為我的哥們兒”“李四這個人不上道,將來肯定和他處不到一塊兒去”……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直覺?
因為你以“自己”為參照物,一一衡量了周圍的同事。
和自己相同的人,就是“上道”,會給你留下個好印象;而和自己不同的人,就是“不上道”,會給你留下個壞印象。
可見,我們總是本能地關注、尋找別人與自己的異同,然後以此為依據對對方做出判斷,劃分敵友,確認地盤,盤算今後對待他們的方式。